青春期並不是父母想象中的“危險期”,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也未必個個叛逆,其實,叛逆是不正常的,不叛逆才是正常的。讓孩子跨過青春期這道坎,關鍵是看父母怎樣說,怎樣引導孩子,怎樣與孩子作最真誠的溝通。父母懂得怎樣“說”,孩子自然就會過青春期了。
“媽媽(爸爸)理解你……”
正確對待孩子的叛逆
孩子一天一天長大,當他將要邁進初中門檻的時候,許多父母都會發現,他正在一點一點地發生變化:開始頂嘴,對父母說的話不再言聽計從;開始煩躁,有時候很小一件事情都會讓他發火;不再認真聽父母的教導,總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秘密,不願意讓父母了解得太多……父母將孩子的這些表現稱為他的“叛逆期”到來了。
一位母親是這樣處理孩子的“叛逆”的:
兒子已經13歲了,這一階段他開始變得叛逆,經常反抗父母,更是很容易就發火,隻要看到他不順眼的事物,他都會極力反對,要不就是極力逃避。母親也曾經說過他幾次,但是正處於叛逆期的兒子,顯然聽不進母親的教導。
一天晚上,兒子放學回家,草草地扒完了飯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躺在床上,想著今天一天老師的訓斥、同學間的爭吵,他越發地心煩,順手抄起了枕頭想要發泄,但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封信。
信是母親寫的,上麵寫道:“我了解你對目前的生活感到不順心,我也知道你遇到了許多失敗。當然,我和爸爸說的也不一定都對,我們也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但是,我們對你的愛卻是全心全意的,無論你有什麼想法,無論你要說什麼、做什麼,我們都會陪在你的身邊,這一點是無論何時都不會改變的。所以,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找我或者爸爸談談。請記住,我們永遠愛你,也永遠以你為驕傲。愛你的媽媽。”
兒子看到這封信後,情緒忽然平靜了許多。盡管他和母親之間並沒有點明什麼,但母子二人已經心照不宣。後來,每當兒子出現情緒波動的時候,他總是能收到母親的一封或長或短的信,一直到他長大成人。
這位母親的處理是得當的,她理解兒子的心情,用冷靜的心態和包容的愛避免了與兒子的“正麵衝突”。而且,最為寶貴的是,她對自己的教育有反思。
其實現在的許多父母的確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就當前看來,孩子的叛逆期是許多父母談論最多的話題,同時也是父母最頭疼的問題。麵對才不過十二三歲的孩子,許多父母是打又心疼,不罵又生氣,他們不得不連聲歎氣:“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管啊?”
但他為什麼會出現叛逆期呢?
歸根到底,這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當父母和孩子缺乏溝通的時候,孩子就會因為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理解而產生厭煩的心理;當父母對孩子溺愛的時候,一旦父母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也會對父母發脾氣;當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出現專製的時候,孩子也會反抗這種“專製”,與父母作對;甚至有時候,孩子的叛逆也會來源於父母的不良“身教”……由此可見,父母隻有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避免孩子的“叛逆”,父母隻有找到孩子叛逆的真正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那麼父母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呢?
父母要保持自己的頭腦冷靜。
麵對孩子的易怒、反抗,甚至躲避父母的問話等行為,父母首先要能壓住內心的火氣。不要一看到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所想,就不問青紅皂白,直接衝他發脾氣。否則,父母和孩子就都處在了氣頭上,尤其是父母,將不能好好地去思考。父母頭腦不冷靜,自然也就不能找到孩子態度大逆轉的真正原因。
當孩子出現叛逆的時候,他不會控製情緒,若是此時父母也不會控製情緒的話,雙方的溝通就會出現障礙,也就不利於問題的發現與解決。作為成年人,父母應該學會冷靜,隻有冷靜的頭腦才能找對問題的根源。
要適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前麵提到了,孩子叛逆的原因,主要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所以,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的脾氣秉性變得如龍卷風一樣不可駕馭的時候,先不要急著去糾正或改變孩子,首先要先看看自己。
父母要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過於偏激,專製的方法使孩子不堪重負;要看看是不是對孩子的某些要求滿足得太多,使他已經開始肆無忌憚;要看看是不是自身出現了什麼缺點,讓他“照貓畫虎”搬了去,自己卻反過來還要教育他……反思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育。所以,當孩子叛逆的時候,父母也要審視一下自己,盡快尋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幫助他解決內心的問題。
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傾心交談。
曾經有位老師舉了這樣幾個實例,來說明叛逆期的孩子的表現:
第一個孩子的父親對他的管教一直很嚴厲,無論他做什麼,父親都能從中挑出錯來,然後就說他不爭氣。孩子很不高興地說:“我希望爸爸能相信我,不要總用懷疑的眼光來看我!”
第二個孩子的媽媽對他說的話從來都抱不認可的態度,她要求孩子必須按照她說的去做。孩子曾經生氣地告訴媽媽:“不要以為你們大人的話都是對的,我說的也不全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