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孩子的父母每次在他麵前都會大加誇獎鄰居的孩子,然後轉過頭就說自己孩子哪裏哪裏做得不盡如人意。孩子委屈地說:“要是你聽見別人說你們笨,你們怎麼想呢?”
其實說到底,孩子的這些看似叛逆的想法,並不是他真的就要去與父母作對了。這些全都是因為父母是站在“權威”的高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所以他們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但若是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蹲下身子多與他進行溝通,多與他傾心交談,了解他內心真正的想法,恐怕他的叛逆也會少許多。
所以,父母應該要尊重孩子,不要總盯著他的弱點,也要看得到他的長處,多賞識他的優點。同時,父母也可以換位思考一下,體會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多對他說“我理解你”。在與孩子交談的時候,不要總是一開口就是學習,從別的事情開始入手,反而容易讓孩子的情緒更快平靜下來。當然了,父母平靜溫和的態度也是非常關鍵的。
避免兩極教育,盡量理智地引導孩子。
麵對孩子的叛逆,有的父母卻也“叛逆”起來,走入了教育的極端。
要麼是“嚴厲打擊”,對孩子的叛逆行為直接以打罵、命令、逼迫等行為態度強壓下去,表麵看來孩子是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之下變得“老實”了,但他內心真正的問題卻並沒有得到解決,反而還加深了。
而有的父母則是完全相反的做法,他們順從了孩子。孩子不喜歡,那好,換成他喜歡的就好了;孩子不願意,可以,順著他的意願就行。或者是有的父母一看管教無門,那就幹脆放任自流好了。還是那句話,表麵看來,似乎是在平複孩子叛逆的表現,但實際上,他的行為、思想卻並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內心的困惑也得不到有效排解。孩子一旦在這個時候受到不良影響,他就有可能會走上歪路。
所以,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理智的態度去引導孩子,讓他的想法歸於正途,讓他的問題得到解決。
尊重孩子成長中的各項權利。
當孩子慢慢長大,擁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後,他就開始渴望被外界認可,更是希望能得到包括父母在內的許多人的尊重。這時候,父母不要總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你必須”、“你不能”之類的不能被孩子認可與接受的話最好少說。
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他自己的某些見解正是他思想成長的表現,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不要總想看護似地死死盯著他的一舉一動,要能讓他自己去安排時間,遇到不合理的地方,父母可以在一旁給予相應的指導。同時,父母也要能聽進去孩子的意見,家中的一些事情,孩子也應該有發言的權利。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權。
一位13歲的女孩喜歡寫日記,但她卻準備了兩個日記本,一個記錄她的“空話”,專門講一些愛學習之類的心情,這本就放在外麵;而另一個則上了鎖,鑰匙她隨身帶,這裏麵的話才是她的真實想法。女孩說:“外麵的那個是給媽媽看的,之前她總是想偷看我的日記。”
這不能說孩子奸詐,也不能說她在耍什麼小聰明。其實,如果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應該從自身找原因,或是想辦法與之加強溝通。若是孩子實在不願意,父母也不應該勉強。更不應該去偷窺孩子的隱私。父母隻有尊重孩子,才能贏得他的尊重。
溝通箴言
叛逆的存在,除了是因為孩子成長道路上會遇到問題外,父母的教育在這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身教”。而且,父母自身的品德好壞與否也不容忽視。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叛逆”,要找到正確的切入點,及時與他溝通,並注意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媽媽(爸爸)給你自由的空間!”
把“籠子”打開,讓孩子自由飛翔
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愛,無不是厚重而深刻的。父母之愛,將孩子包裹在安全、溫暖的環境中,他不用經受任何風雨,但他也同樣看不到父母包裹之外的美麗風景。
表麵看去,父母在向孩子提供最為全麵的保護,但有的孩子卻這樣說:“爸爸媽媽給我做了個籠子,我看得到外麵的風景,卻觸摸不到,我渴望外麵的世界。”
父母在聽到孩子這樣的話的時候,也許會覺得很傷心,但是仔細想一想,孩子說的似乎也是正確的。
有一位父親在自家屋後的地裏栽種了十幾棵蘋果樹。12歲的女兒看見父親在果樹之間挖了許多土坑,就好奇地問道:“爸爸,您挖這麼多坑是幹什麼用的?”父親一邊幹活一邊說:“把之前我積攢的豬糞、牛糞等肥料埋進去。小樹正在長身體,這樣可以幫助它們補充營養。”
女兒一看來了興趣,於是也找了個小鏟子,學著父親的樣子在果樹之間挖了個小坑。但父親卻搖了搖頭說:“這樣不行,你挖的坑離樹太近了。應該至少保持半個鋤頭把那麼長的距離才可以。”女兒疑惑地說:“近一些小樹不是能吸收到更多的養分?”父親笑了笑:“如果太近了,小樹一下子消化不了這麼多的肥料,這會讓它‘肥’死的。隻有保持合適的距離,這才有利於小樹吸收養分。而它要吸收養分,就要將樹根拚命地往有肥料的地方鑽,這也同時幫助了它根須的生長。這樣,小樹才能長得又高又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