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聽後若有所思,父親看著她的目光也頗具深意。後來,父親的這番話對她的一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最終事業有成。
肥料離得太近,會讓果樹的營養吸收過剩,反而造成“營養不良”。同樣道理,父母對孩子看得太緊,也有可能會讓這種看護變了味道,反而使孩子越發“叛逆”。
父母疼愛孩子,希望他能成才,這本是天經地義的。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更是將所有的愛都傾注到了他的身上,生怕自己的照顧有不周到的地方,生怕自己的管教有不得當的地方。
但我們是不是真的知道應該如何去愛孩子、教育孩子呢?有的父母總是不厭其煩地在孩子耳邊千叮嚀萬囑咐,不準他這樣生怕他那樣,自己卻美其名曰“管教有方”;有的父母又對孩子百依百順,看似是在給他“自由”,但這樣的孩子驕縱得厲害,自由過了頭,最終他一樣得不到健康成長,可父母卻還說“不是已經給了他自由”。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倡:“對孩子要解放頭腦、雙手、眼、嘴、空間、時間。”這就是要多給孩子一點自由,讓他能夠自由自在地成長。但陶先生的這個“自由”卻並不是要求父母放給孩子完全的自由。這個自由也是有條件的。
其實,父母讓孩子自由發展,並不等同於對他放手不管,而是應該要根據他的意願,順應他的天性,尊重他的興趣,再對他加以合理的引導,使其自由地發展。這個自由,應該是既讓孩子能施展他自身的各種才能,但又不為所欲為。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去自由發展,這樣他才能更加愉快、健康、自由。
打開關閉孩子太緊的“籠子”,父母可以這樣做:
要讓孩子有自由支配的時間。
有的父母對孩子“太不放心”了,他們為他安排好了一切。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睡覺,甚至什麼時候喝水、上廁所。看上去,孩子的生活開始變得規律有序,但他付出的卻是“自由”。沒有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孩子哪裏還有什麼快樂生活可言?
其實,在不影響孩子學習的情況下,給他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自己安排一些事情,這也是在培養他的獨立自主能力,也能提高他生活的獨立決斷能力。給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將能使他學會獨立思考,也可以培養他的創造能力。
給他一個獨立自由的空間。
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裏,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作為獨立存在的孩子,也同樣有這樣的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這個時候的他就更需要有一個獨立自由的空間。
所以,父母應該允許他在自己的空間裏活動。孩子的這個自由空間,應該是不傷害他自己,也不傷害他人,同時又不會對環境造成什麼破壞性的影響。父母要讓他在安全健康的小空間裏,充分地享受自由。父母要切記,既然已經對孩子說了“我給你自由的空間”,那麼就不要擅自去進行幹預,若是孩子不願意與父母分享他的喜怒哀樂,父母也不要強求,更不要偷窺。
在適當條件下,允許孩子個性自由。
現代心理學一般認為,個性就是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征係統。其實心理特征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而每個人又都有著不同的精神麵貌。個性具有社會意義,它對於一個人的活動、生活都具有直接的影響,而且對於一個人的命運、前途也有著直接的作用。
個性自由,不僅是成人的希望,也同樣是孩子的希望。父母不能將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設計好,畢竟他也會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見解。若是父母對他的事情幹涉過多,這對他的個性培養也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但是,允許個性自由也不是放任孩子隨便發展,有些事情也不能完全按照他的思路去辦。父母要不斷培養孩子的道德素養,讓他具備基本的辨別是非的能力。隻有有利於他健康發展的個性,父母才能允許他自由發展,否則,父母就要通過教育幫助他轉變。
某些事情可以讓孩子自己判斷與選擇。
自由還有一個鮮明的表現就是:可以自己判斷、選擇,並作出決定。
初二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對一位父親說:“你的兒子很有主見,思路也開闊,總是有很多想法和主意。他擁有創造的天賦,我相信他未來會有很好的發展。”
父親聽後很是欣慰,他知道自己之前的教育沒有白費。
其實他也並沒有對兒子有什麼特別的教育,隻是將自我判斷、選擇、決定的權利“下放”
給了兒子。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父親都讓他自己拿主意,並且還要說出理由,父親在一旁隻是給出適當的意見。不僅如此,父親還引導兒子從多角度去考慮問題,讓他可以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