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好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3)(1 / 3)

暗示還可以是一種情境。父母可能也有過類似的感覺,當來到安靜的圖書館時,別人都在認真看書,自己也不好意思大聲說話;而在喧鬧的商場,便會不自覺地和身邊的人大聲聊天,不說話反而感覺不對。孩子對環境其實很敏感,所以情境性的暗示教育也有其獨特的作用。

那麼,在生活中,父母能從哪些方麵暗示孩子呢?

對孩子的自我印象進行暗示。

很多孩子都有不良的自我印象,因為小時候父母對他的批評給他貼上了很多標簽,比如“你真笨”、“你怎麼這麼淘氣”、“你這個壞孩子”、“懶鬼”……後來,這些標簽成了孩子自我印象的一部分,從而引發更多的不良行為。用暗示的方式改變孩子,最先要從改變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做起。

10歲的肖潤很貪玩,不愛學習,爸爸曾經為這個罵過他多次。

一次,肖潤在頂撞爸爸時說道:“反正我就是這個樣子,你管我也沒用。”這句話讓爸爸受到了觸動,自己罵肖潤是為了讓他變好,怎麼他反倒自暴自棄了呢?

於是,爸爸換了一種教育方式,他不再罵肖潤,而是增加了對他的關心。

肖潤喜歡圍棋,爸爸就一邊陪他下棋,一邊和他聊天。父子間經常性的對話由“你這個不爭氣的孩子!”“我就是不爭氣!”變成了“今天上了一天學,累嗎?”“今天心情怎麼樣?”

慢慢地,肖潤玩的時間變少了,開始專注於學業和圍棋,在年底學校舉辦的圍棋比賽中獲得了亞軍。

爸爸其實是換了一種眼光來看肖潤。以前爸爸隻注意肖潤頑劣的一麵,拚命地批評他,結果他越來越頑劣。當爸爸認識到這一點時,果斷地轉變了教育的方式。將肖潤當做一個優秀的孩子來對待,孩子的行為也隨之發生了轉變。

要注意,暗示一定要真誠。如果要暗示孩子“你是個好孩子”,那麼父母就要真的從心底裏認為他是個好孩子,將他當做一個好孩子來對待。否則孩子很容易就能感覺到其中的虛偽成分,進而產生厭惡和排斥情緒,甚至覺得父母在演戲騙自己,行為反而會更加惡劣。

用表情暗示孩子。

微笑表示鼓勵,皺眉表示反感……生活中表情暗示的例子數不勝數。比起語言,表情更能代表直接的情緒反應。孩子做完一件事,如果看到父母表情嚴肅,便知道自己很可能是做錯了。而當父母神情愉悅,對孩子微笑時,孩子一般認為自己受到了鼓勵。

8歲的小雲來到姥姥家,東跑跑,西看看,他看到姥姥放在床上的毛線球,一時興起,就把它拿起來滾著玩。媽媽看到後本想喝止小雲,可是因為人多不方便,她隻能皺起眉頭盯著他。小雲感覺到氣氛不對,抬頭剛好看到媽媽在皺眉,趕緊把毛線弄好放回床上。

表情暗示由於比較隱蔽,不像動作和言語那樣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所以使用的機會很多。比如,在朋友家,有客人來家裏時……都可以用表情提示孩子。

用動作暗示孩子。

在樂樂的那個故事中,為了提醒樂樂將圖書放回原處,媽媽用自己的動作暗示他如何去做。適合使用這種動作暗示糾正的行為還有:孩子寫作業時的坐姿不正,孩子到睡覺的時間不睡覺,生活中物品擺放混亂,等等。

除了這種做示範的暗示方法,在孩子說錯話時,輕輕碰他一下也是動作暗示的一種。比起神態表情的暗示,這種暗示更加直接,不會擔心孩子注意不到。

小環8歲了,一次她和媽媽一起去劇場看舞蹈劇《白雪公主》。正當周圍的人都沉浸在劇情中時,小環忍不住了,開始嚼起日本豆來,咯吱咯吱的響聲讓媽媽覺得十分尷尬。

於是,媽媽碰了小環一下,又指了指她手中的零食。小環馬上就明白了,於是她放下零食,規規矩矩地欣賞起舞蹈來。

用言語暗示提示孩子。

暗示不一定是無聲的,言語也能作為對孩子的暗示,而且發揮的作用也不小。

有時候行為上的暗示孩子注意不到,而有時候發生的事情無法用行為暗示,這時,言語上的暗示就要派上用場了。

6歲的莉莉拿勺子吃西瓜,這時,媽媽剛好在廚房做飯。等到媽媽進屋收拾垃圾時,發現莉莉白色的裙子上濺上了好多西瓜汁,媽媽笑著說了一句:“莉莉,你看你現在像不像瓢蟲啊?”莉莉看了看自己身上的紅色點點,臉紅了,對媽媽說:

“媽媽,我要換衣服。”

媽媽繼續說:“換上新衣服又成了瓢蟲怎麼辦?”“不會的,不會的,我不會再濺到衣服上了,”莉莉大聲說,“我不想做瓢蟲了。”

當使用言語對孩子進行暗示時,需要注意:

首先,言語暗示是為了讓教育過程顯得輕鬆愉快,所以父母在使用言語暗示時一定要保持積極的情緒,以免讓他受到負麵情緒的影響;其次,語言不要帶有貶低、嘲諷的色彩,否則會傷害他的自尊心;最後,不能將他和別的孩子作比較,父母可以誇別的孩子某種行為真乖,但是後麵不要說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