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會自我暗示有時,我們提示了孩子的行為,但是這種行為的鞏固還需要孩子的努力。最好能通過暗示讓孩子認同某一形象,這樣孩子的行為矯正就不會半途而廢。
7歲的斌斌走路時總是低著頭,含胸駝背,媽媽說了他很多次都不管用,後來媽媽采用了暗示的方式,給斌斌買了一身小軍裝,對斌斌說:“斌斌穿這身衣服真像軍人,來,走幾步給媽媽看看。”這時,斌斌聯想起軍人的形象,站得直直的,大步走了起來。媽媽高興地笑了。這樣訓練了幾次,斌斌走路再也不會含胸駝背了。
溝通箴言
暗示之於明示,之所以管用,不外乎一個“暗”
字。當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受教育時,教育已經悄無聲息地完成了。由於孩子沒有意識到,所以抵觸就很小,有時他還覺得媽媽(爸爸)的話甚至很好玩,常能引他大笑,笑完了,他也明白了。這時,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更多是出於自願,所以也相對容易許多。
“孩子,你真棒!”
對孩子的進步與良好行為及時給予讚美
媽媽,我考了100分。”“我的孩子真棒!”在孩子表現出色時,父母一般不會吝嗇讚美之辭。但是,如果孩子的表現說不上出色,隻是比原來進步了一點呢?
9歲的曉鬆拿了一張數學卷子給媽媽看,媽媽看到卷頭上那紅筆勾寫的67分忍不住皺起了眉頭。這時,爸爸進來了,看到曉鬆失落的樣子,他問曉鬆:“上次考了多少分?”“56分。”爸爸拍著曉鬆的肩膀說道:“有進步了,真不錯!還要繼續努力啊!”曉鬆大聲說:“嗯!”
其實,比起孩子表現優秀,孩子的進步更需要讚美。因為凡是進步,一開始都不穩定,這時如果不及時讚美,在困難和惰性的幹擾下,孩子很可能恢複原狀。所以,及時鼓勵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不光是學習上的進步,孩子生活中良好習慣的養成同樣需要父母的及時鼓勵。孩子的一些良好行為最初可能是偶然的,但是一旦及時地給予讚美和鼓勵,那麼它就能逐漸固化下來,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而如果沒有及時鼓勵,那麼很可能第二天他就不這樣做了。
7歲的婉婉早上起床時一直不喜歡疊被子。可是有一次,她在看一個教育節目時受到了觸動,第二天早上,她把被子疊好了。她想:“媽媽會不會表揚我呢?”
可是媽媽走進屋子,掃了一眼床,說:“快去洗臉吧,早飯都給你準備好了。”婉婉很失落,第二天,她沒有疊被子,直接去洗臉了。
其實,媽媽未必是沒有注意到婉婉的改變,可能隻是由於忙顧不上表揚她,或者隻是沒有重視這個小改變。婉婉的期待落空,失去了動力,於是又恢複原狀了。
媽媽在進入屋子時,看到床上疊得整整齊齊的被子肯定會覺得有些驚訝,如果當時她把這種驚訝表現出來,並給孩子一個善意的微笑,然後表揚孩子一下,孩子可能就會把這種行為堅持下去,從而成為她的一種習慣。
當然,表揚孩子不是簡單地說:“孩子,你真棒!”情境不同,每個家庭習慣的表達方式不同,這句話也可以有多種變化。如:“知道自己疊被子了,婉婉真勤快,真棒!”“婉婉被子疊得真整齊!”“自己把被子疊好了?婉婉越來越自立了。”……那麼,在生活中,父母應該怎樣讚美孩子呢?
對孩子的讚美一定要及時。
小萍8歲了,學習一直很優秀。爸爸偶然看了一個教育節目,節目中提到要對孩子進行讚美,不然孩子會沒有動力。於是,爸爸在小萍拿成績單回家的時候說:“小萍真棒!”小萍有點納悶,她的成績一直是這個樣子,不知道爸爸為什麼要讚美她。
讚美要針對進步和剛出現的良好行為進行,這才是及時讚美。如果孩子的行為習慣已經形成了,父母再來讚美他,孩子難免會感到莫名其妙。這就好比一個孩子早就會走路了,父母忽然讚美他:“你走得真好!”這不但不能鼓勵孩子,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虛假。
因此,讚美孩子一定要注意把握時機。當本來喜歡賴床的孩子偶爾有一天早起時,當一向不及格的孩子拿到了60分時,當從來不關心父母的孩子忽然問候“爸爸(媽媽),累不累”時,父母要把握時機,及時讚美,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使之逐漸形成一種習慣。
讚美要強調具體細節。
孩子的進步有很多種,如果父母隻是對他說:“你真棒!”孩子可能搞不清楚是哪個行為受到了讚賞,因此也不會受到強化。而且一味地對孩子說“你真棒”,也會讓孩子覺得乏味,使這句話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