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好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3)(3 / 3)

12歲的小文一次試著炒菜,媽媽嚐了小文的菜,說道:“炒得真棒!”小文忍不住問道:“怎麼個好法?”媽媽一時說不上來了。小文賭氣地說道:“媽媽你是在應付我吧?”

媽媽如果說:“這道菜火候掌握得真好!”可能小文就不會是這種反應了。

讚美孩子,要讓他相信父母說的話是真實的。而增強話語可信度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說出具體的細節,說出實質性的東西。

蘇蘭11歲了,一次她看到洗完晾幹的衣服散在了床上,就一件件地疊好放在了床邊。媽媽回家後看見疊好的衣服,稱讚蘇蘭:“媽媽沒有教過你疊衣服,你就疊得這麼整齊。啊,還知道不同的衣服疊法不一樣,真棒!你看,這些衣服都放在櫃子的這個地方,下次再疊好直接放進去就行了。”蘇蘭笑著點點頭:“知道了,媽媽。”

就像蘇蘭的例子,讚美孩子行為的時候最好不要用“孩子你真乖!”“孩子你真棒!”“孩子你真懂事!”這樣籠統的說法。這樣不是在和孩子溝通,而是父母站在一個高高的地方在評價孩子。父母可以想一下這樣的場景:坐在劇院裏的觀眾在欣賞了演員的精彩表演後說:“真棒!”但是如果是麵對麵地和這個演員交流,這兩個字是否還夠用呢?

要留心孩子的閃光點。

“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任何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所在,隻是父母沒有注意到。閃光點和優點不一樣,優點是一種性格,而閃光點往往出現在某一個瞬間,如果父母當時沒有注意到,那麼,有可能會逐漸消泯。

13歲的吳軍在學校經常與同學打架,學習成績很差,父母批評他卻不管用。

一次媽媽的手被熱油燙傷了,吳軍主動去下廚做飯。媽媽很感動,對吳軍說:

“你真懂得關心媽媽!”吳軍當時沒說什麼,可是從那以後,他似乎變得安靜了許多,很少再聽到他在學校打架的消息。而在家中,媽媽有時上夜班回來,他也總是會給媽媽做夜宵。

溝通貴在真誠。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是如此。讚美的語言不重要,重要是裏麵蘊涵的情感。隻有父母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讚美孩子,才會引發孩子行為的改變。最真摯的讚美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是為了讓孩子聽到才說這句話。

吳軍的例子就是這樣,這個時候,媽媽隻要是表達了自己的感動,在自然的情感流露下,不論用什麼語言,都會有很大的力度。

讚美要抓住每一次細小的進步。

習慣是逐漸養成的,每個小細節都需要父母的鼓勵和讚美。就像小孩子學騎車,最開始他隻是敢坐在車子上,就是坐著還會害怕,這時父母要鼓勵他:“膽子真大!真勇敢!”等到他自己開始騎,剛開始騎得很笨拙,這時父母要讚美他:“啊,我的孩子會騎車了,孩子你真棒!”慢慢地,孩子騎得很順利了,這時,讚美反倒不是那麼重要了。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讚美的目的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能堅持下去。又如,父母想培養孩子專心做功課的習慣。剛開始孩子可能隻能堅持半個小時,而有次堅持了45分鍾。這時,父母就要及時稱讚他:“你真棒,已經能堅持45分鍾了!”

孩子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細節的地方需要父母關注。比如,用完東西後放回了原位,自己把脫下來的衣服疊整齊……可能孩子一開始做得不到位,比如,疊衣服隻疊自己最喜歡的那件(因為怕褶皺後穿起來不好看),但是父母也要表揚孩子,引導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去做。比如說:“自己把衣服疊好了,真懂事!咦,那邊還有幾件,一起疊了吧!”

年齡不同,溝通方式也不同。

年齡小的孩子心思單純,父母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所以在與幼兒溝通的時候,父母可以直接誇獎孩子。但是,對於大一些的孩子,由於他們已經知道了矯飾、防禦、說謊的概念,直接稱讚有時並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所以,父母要用交流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在交流的方式中,父母不是作為孩子行為的評價者出現的,也不帶有任何權威性。他隻是作為一個孩子身邊有著親密生活關係的人,說出自己的感受。就像前麵吳軍的媽媽一樣,一句“你真懂得關心媽媽”可能會比“你真是個孝順的孩子”更能說到孩子的心底裏。

溝通箴言

溝通是一種情感的傳遞,讚美能喚起孩子和父母的積極情感,使雙方的溝通在一種愉悅的氣氛中進行。比起批評時那種相互排斥的氛圍,讚美無疑是塑造孩子良好行為的更佳途徑。用讚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讚美的語言來強化孩子的每一次進步,孩子就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