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好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2)(1 / 3)

孩子自己放的東西找不到,本來已經很尷尬,這時如果父母再長篇大論地數落他,難免會惹得他惱羞成怒,明知自己錯了也不會承認。小雅媽媽的做法就十分明智,簡簡單單一句話,孩子反而會記在心裏。

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玩具的位置。

媽媽教6歲的小櫻給玩具歸類。媽媽問:“小熊睡在那裏?”小櫻回答:“睡在靠椅上。”一邊說著,一邊將玩具熊放在了椅子上。

媽媽又問:“布娃娃睡在哪裏?”小櫻回答:“睡在筐子裏。”接著,小櫻把布娃娃放進了玩具筐。就這樣,媽媽以做遊戲的形式教會了小櫻如何將玩具放在恰當的位置。

不僅是年齡小的孩子需要學習如何歸類,年齡大的孩子也一樣。不過父母的溝通方式要有所調整。如果是12歲左右的孩子,可以問他:“你看,這個新買的變形金剛放在哪裏比較好?”讓他選擇一個位置,以後每次拿出來用完都讓他放回固定的位置。

不要忘記表揚和強化。

10歲的小林去洗澡,脫下來的髒衣服就扔在了床上。媽媽將髒衣服收進了髒衣籃,對浴室裏的小林說:“下次脫下髒衣服記得扔到髒衣籃裏。”可是在之後的幾天中,小林還是沒有這樣做,但是媽媽卻沒有批評他,而是將髒衣籃移到了他的床邊。

有一天,小林脫下衣服,剛好髒衣籃就在手邊,就順手扔了進去。這時,媽媽說:“小林真懂事,明白媽媽整理衣服很累,知道自己放進去了。”小林有些不好意思,以後再也沒有將髒衣服到處亂扔了。

表揚和強化需要抓住時機,要在好行為發生後及時表揚。有些好行為是孩子聽了父母的話做出來的,有些則是孩子不經意做出的。對於孩子偶然的好行為,父母更是要及時表揚。而且就像故事中的媽媽,可以給孩子製造一些機會,讓孩子不經意中做出好行為,這樣一旦表揚了孩子,孩子出於自尊的需要,會把這種行為繼續下去,這樣就養成了穩定的習慣了。

溝通箴言

讓孩子學會“動物歸原”,僅是講道理,或者用規矩去約束他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要在溝通中去引導孩子,溝通不但要把握時機,也要注意變通。如果溝通暫時僵住了,千萬不能強迫孩子去接受自己的觀點。可以等待時機,下次再進行溝通教育。

“媽媽(爸爸)知道你是個孝順的孩子!”

引導並培養孩子的孝心,這是孩子成才的關鍵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這種美德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中卻一直被忽視。父母更關心孩子的成績、特長,認為這才是孩子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在這個充滿了競爭的背景下,這種觀點似乎無可厚非。

但是,人要在社會中生存下去,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力。當生活遭遇困境和低穀,如果沒有一些精神因素作支撐,走上絕路簡直是一種必然。一些苦盡甘來的人在敘述往事時,經常談到朋友的關心,自己對父母、妻兒的責任讓他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其實父母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也會發現,支撐著自己挺過困難的,並不僅僅是能力。

所以,能力並不是一個人的全部。成才之路要想走通,愛與責任比能力更重要。

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缺乏精神動力的情況也相當普遍。現在的孩子由於不知道為什麼而學,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應付老師和父母的要求,所以根本談不上自覺自願。而父母和老師,也為了孩子的學習傷透了腦筋。督促孩子寫作業、檢查作業、考試、評優秀生、批評和表揚……幾乎所有的方法都用了個遍,可是一旦停止督促,孩子又恢複原樣了。很多父母都感覺到孩子的惰性--“不拿鞭子抽就不跑!”“前麵不拴個胡蘿卜,就不知道往前趕!”

如果孩子有了精神動力,那麼他就會知道為什麼而學,不用父母苦心孤詣地研究怎麼讓孩子成才,孩子自己就會向那個方向努力。而且這種精神動力也能支撐著孩子去克服在成才之路上遇到的困難。而想要孩子有精神上的動力,想要孩子明白愛與責任,最簡單、最有效、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培養他的孝心。

但是在孝心的培養中,存在著一些誤區:

11歲的小萌要寫一篇作文,題目叫做《給父母洗腳》。語文課老師要求班上的學生回家後給父母洗一次腳,然後把感想寫成作文。小萌向媽媽說了這件事,媽媽看著小萌迷茫的樣子,問道:“是不是覺得老師布置的這個作業很形式化?”小萌點點頭,說道:“現在好多學校都在強調給父母洗腳,感覺好像在跟風啊!”

媽媽說道:“別的父母到了適當的年齡都會生小孩,我也生下了你,是不是也在跟風呢?”

小萌恍然大悟:“媽媽我明白了,雖然形式都一樣,但是對每個人都有特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