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是複雜的、敏感的,父母不應該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也應該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隻要在日常生活方麵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支持與理解,注意用語言去引導孩子,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就會越來越親密。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讓孩子早睡早起,作息有規律
早睡早起身體好”作為一句口號流傳了多年,人們早已耳熟能詳。幾乎每位父母在對孩子生活習慣的指導中都不會忽略這點。但是真正執行下去的時候,往往會遭到孩子的抵觸,孩子折騰、耍脾氣都是十分常見的事。就算孩子在父母的強製下關燈睡覺,他的情緒也相當不好。
7歲的小強喜歡看動畫片,每天都要看到很晚才睡,第二天早上總是起不來。一天晚上,爸爸想讓小強學會早睡早起,於是強製熄燈,不讓他看動畫片。結果小強鬧起了脾氣,非吵著要看,爸爸氣得打了他。
小強大哭起來。媽媽一邊勸爸爸,一邊哄他……小強折騰了許久,終於睡著了,但已經過了午夜12點了……如果爸爸把這條原則堅持執行下去的話,在折騰幾天後,小強可能會服從爸爸。但是,這種強製威壓的方式隻能暫時解決問題,小強心裏很可能會想:“等爸爸不在家的時候,我要……”或者“等我長大了,沒人管我,我要……”更麻煩的是,如果父母手段粗暴,對孩子懲罰過重,不但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陰影,還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畏懼或對抗性情緒,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至於讓孩子早起,倒是相對簡單些。在父母反複催促之下,孩子肯定會醒,最後也隻能起來。但是孩子很可能會出現“起床氣”,比如:吃早餐時把餐具弄出很大的響聲、對父母說話語氣很差、大聲摔門。如果父母比較強勢,孩子不敢把心中的怨氣表現出來,雖然會按時起床,但是卻極不情願,動作拖拖拉拉,消極抗議。而這種消極抵抗的方式很可能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麵,造成孩子做事時拖遝、敷衍、應付等壞毛病。
那麼嚐試著對孩子講道理呢?告訴孩子“早睡早起有利於身體健康”、“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又如何呢?
8歲的小軍喜歡賴床,媽媽每次叫他起床的時候都會說:“早睡才能早起,這樣生活有規律身體才會好。”小軍每次都說:“知道了。”然後繼續在床上躺著不起來。
後來爸爸覺得這樣教育不起作用,於是對小軍說:“你連按時起床都做不到,將來還有什麼出息!”將小軍從床上拽了起來。小軍很委屈,後來他在日記中寫道:“媽媽像唐僧一樣嘮叨,爸爸像孫悟空一樣愛動手……”
單純的說教對孩子習慣的養成並沒有什麼顯著作用,反而會讓他感到厭煩。
而訓斥類似懲罰,效果也是暫時性的,不但無法徹底改變孩子的習慣,還會增強他對起床的厭惡情緒。
本來父母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才會管他,結果他卻不明白父母的苦心,反而覺得父母幹涉自己,讓自己不自由。
那麼,怎樣勸說孩子才能讓他把話聽進去並照做呢?
要給孩子思考的空間。
7歲的蕾蕾喜歡用蠟筆畫畫,每天做完作業總是要畫好久。由於她睡得晚,每天早上起床都很費勁兒。媽媽讓蕾蕾早點睡,可是她卻舍不得放下畫筆。於是媽媽說:“蕾蕾,你早上起床的時候很難受對吧?”蕾蕾點點頭。媽媽繼續說:
“媽媽也知道你喜歡畫畫,可是白天要上學,不按時起床就會遲到。所以,早上起床的時間是不能改的,對吧?”蕾蕾說“嗯。”
“那怎麼辦呢?”媽媽問蕾蕾。蕾蕾說:“媽媽,我知道晚上要早點睡,可是我還是想畫畫,不想睡那麼早。”媽媽又說:“可是媽媽每天看到蕾蕾起床時那麼難過,媽媽會心疼的呀!”蕾蕾低下頭,想了一會兒說:“我可以早睡一個小時。以後我晚上不看動畫片了,先做作業,這樣就能省出時間來畫畫了。”媽媽抱著蕾蕾稱讚道:“真是聰明的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希望孩子照自己說的去做,並認為這樣教育孩子比較簡單。其實,孩子自己也有思考的能力。如果父母不是采取規定孩子必須做什麼的方式,而是把問題交給孩子,讓他自己思考,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衝突。而且孩子自己想出的辦法,執行起來會自覺自願。
其實,讓孩子服從父母的意誌並不是真正的教育,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意誌去做正確的事情才是成功的教育。
就像故事中蕾蕾的媽媽,把情況呈現在孩子麵前,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該如何做,雖然這種方式和直接命令、勸說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但是孩子的感受卻完全不同。在這種方式中,孩子自己考慮了所有的情況後選擇了方案,最後的方案體現的是孩子自己的意誌,而不是父母強加給她的,所以孩子會心甘情願地去執行。這樣做不但能緩和親子關係,還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勸說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循序漸進。
12歲的小美喜歡看動畫片,每天在電腦上看到很晚才睡。晚上10:30,媽媽發現她還在看動畫片,於是說了句:“還在看,這麼晚了,還睡不睡啊!”小美正看得高興,聽到媽媽的抱怨後很煩,於是反駁道:“我明天按時起床不就好了,又不會耽誤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