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輕鬆讓孩子愛上學習(6)(1 / 3)

有句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幸福,也無不對其抱有殷切的期盼,盼望他能出人頭地。有的父母將所有的路都替孩子鋪好,不讓他經受一點挫折,認為這樣孩子能走得更快更遠;有的父母為孩子準備好一切,讓他隨取隨用,認為這樣孩子能省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有的父母“幫助”孩子判斷好壞,“決定”是非,認為這樣孩子就可以不必走彎路……當然,父母的心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行為,卻並不是在幫助孩子成長,反而是在為他的未來之路鋪設了看不見的障礙。不能照顧自己的生活、不能好好地與人相處、不能自己作決定、不能自己解決困難……孩子在未來勢必會遇到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到那時,父母又該如何幫他解決呢?

所以,父母要放開保護過度的手臂,給孩子發展能力的機會與自由,父母隻要在一旁給予指導就好,讓他自己經曆風雨,而不是靠著父母的手臂做支撐才能長大。

要讓孩子具備基本的生活能力。

生活能力,是孩子無論到哪裏都能自己照顧自己的保證,是讓他能生存下去的基本要求。所以,不要溺愛孩子,要從他小時候起就開始培養他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自己穿衣服、整理房間,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歸置,會做簡單的家務,等等。這些事情雖然看似簡單,但它們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卻又都會發揮巨大的作用,父母絕不能忽視這些能力。

父母要告訴孩子:“一個人成長道路上,不僅僅需要知識學習,還有比學習更重要的東西,各種能力也需要掌握。”明白這個道理的孩子,就會自覺地去加強自身能力的培養。

孩子豐富知識的同時,也要教他學以致用。

有位教育專家曾經這樣對他的學生說:“知識學到手了還不算成功,隻有將它靈活運用,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才算完滿。”

戰國初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熟讀兵書,對兵法了如指掌。但趙奢認為兒子並不能領兵打仗,因為他沒有實戰經驗。可當秦軍攻趙的時候,趙王卻還是因趙括懂兵法而授予了兵權。但打起仗來,趙括卻隻會照搬兵書,不懂變通。結果40萬趙軍被秦軍圍困,全軍覆滅,趙括自己也被射死。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紙上談兵”的典故。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知道這個典故是在講隻有書本知識沒有實踐經驗是不行的,但是卻依然有許多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時候,隻注重他的成績,卻忽略了知識的實際應用。

所以,父母和孩子都要明白,一個人不僅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也要培養在實際中運用知識的能力。能力的培養是孩子一生的立身之本。

多賞識孩子,給他以自信。

培養孩子的能力,父母也不要吝嗇誇獎。當孩子某一方麵的能力發展取得進步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他做得好的地方多加表揚,對他做得不對的地方幫助他糾正。

父母的賞識,對孩子能力的發展將起到推動作用。因為賞識可以挖掘出他的潛能,並且使其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同時,賞識還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使他在生活中能夠得到磨煉。父母的賞識將會給孩子以勇氣,能幫助他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找回自信與發展。這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意識、耐挫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顯得很急躁,孩子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他的能力培養也是急不來的。父母要讓孩子用心去體會,多賞識他,給他以自信心,讓他的能力得到最大的發展。

關於賞識要注意的一些細節問題,在前一節中已經提及,可以參考。

提醒孩子,好品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

除了學習,孩子不能忘記能力的培養。但是,無論是學習還是能力培養,父母對孩子的品德教育都應該貫穿始終。隻學習知識,而沒有好品德,到頭來知識的運用有可能會走上歪路;而具備了能力,卻品德敗壞,那麼能力越大,對社會、對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所以,父母應該提醒孩子,要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但最重要的品德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丟。在培養能力的同時,要將品德的培養也貫穿始終。比如,鍛煉自理能力,做家務的時候,不要忘記對父母的孝道;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與人相處要有悌道;在外處世,要講誠信公德,等等。孩子應該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能力,同時又品德高尚的人。

溝通箴言今天的社會是具備高能力的人的天下,缺乏能力,隻知道死讀書、背定理的人,將會沒有用武之地。所以,父母要避免孩子陷入“高分低能”的境地,要讓他刻苦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起各方麵能力、品德的培養,讓他能在未來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