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輕鬆讓孩子愛上學習(5)(1 / 3)

而父母對孩子的誇獎是為了激勵,激勵則是為了讓他能夠更進一步。所以,當父母誇獎了孩子之後,也要仔細觀察他是否能繼續保持之前的努力狀態。若是孩子就此懈怠,隻在父母的表揚中停滯不前,父母就要及時提醒他,要他繼續努力,千萬不要隻看到一點點成績就停止前進。

誇獎也要講究原則。

誇獎孩子也要有原則性,要做到有的放矢。美國教育家帕特裏夏·埃德加博士曾經表示,過多的誇獎容易讓孩子變得“不經誇”。他會很容易將周圍的同學看成是“敵人”,從而有可能產生嫉妒心理。而且,一旦他的成績下滑,他還有可能通過欺騙、撒謊來騙取誇獎。

其實隨著成長,孩子的心裏也會有一把尺子,他會知道客套話和由衷讚美的區別。所以,父母要多多鼓勵他去實踐,對他付出努力和奮鬥的過程給予稱讚,誇獎他的勤奮,這樣才能培養孩子不斷進取的品質。此外,不能為了誇獎而誇獎,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在發自內心地欣賞他,並對他的行為過程予以肯定。

溝通箴言

作為父母,要能看到孩子的勤奮努力,並且要能真心去表揚他的這些行為。不要簡單誇獎孩子的聰明,否則不利於他在主觀上付出努力;也不要隨意就誇獎他,這樣沒有針對性的誇獎對他也沒有激勵作用。父母要將對孩子勤奮的實際表揚,化為激勵他繼續努力與勤奮的動力,也化為他健康成長的動力。

“媽媽(爸爸)知道你想晚一點寫作業!”

讓孩子寫作業也需要有智慧地“說”

寫作業,是每個學生每天放學回家的主要任務。但有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讓孩子能夠又快又好地將作業做完,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兒。

因為有的孩子回家後就將作業完全丟到了腦後,一心隻顧著玩兒;而有的孩子即使寫作業也是磨磨蹭蹭,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也根本不專心致誌,完成作業的效率極低;還有的孩子寫作業需要有父母在一旁陪伴,否則他就不可能完成作業……本來就是一個檢驗當天學習成果的作業,很多時候卻成了父母和孩子都必須要應付的“敵人”。

先來看看一位母親的故事,這也許是一些家庭中孩子做作業的代表性場景。

傍晚下班後,母親匆忙地趕回家,她要給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做飯,飯後還要為他輔導功課。吃完晚飯後,母親拿出課本、作業本,催促著還賴在電視機前麵不願意走的兒子,讓他趕緊做作業。

這時候,母親的手機響了,原來是單位領導臨時找她有事。她叮囑了兒子幾句,要他一定要做完作業,然後就出門了。

等到晚上,母親回到家,搖醒已經睡著的兒子問道:“作業做完了嗎?”兒子迷迷糊糊地點頭。

可第二天,班主任老師的電話卻打了過來,說兒子的家庭作業完成得很糟糕,這樣下去他的學習成績是很難提高的。母親一聽,心裏萬分著急,心想:兒子每次寫作業都要有父母陪著、盯著、逼著,否則隻要父母一放鬆,他對作業就馬虎了事。

為什麼會這樣呢?

孩子不愛寫作業,這讓許多父母都感覺頭疼不已。其實,作業在孩子看來,也是一種負擔。因為,若是寫不完作業,就會“被老師批評”、“被媽媽罵”、“被爸爸打”。仔細看一下,這些理由都指向了這樣一個方向:孩子好好完成作業,都是為了老師、為了父母。那麼,做作業的根本動機在哪裏呢?很顯然,這些孩子是搞錯了學習的動機和方向。

而作業,是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才布置的,大多都有很強的針對性。盡管作業有時候看起來是重複記憶,或是枯燥的抄寫,但對於年齡尚小、思維能力有限的孩子來說,反複記憶卻是他日後能深刻理解知識的基礎。由此可見,做作業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是起到輔助作用的。而且,僅僅是抄寫這樣簡單的事情,孩子都要叫苦不迭,那麼他將來若是遇到更大的“麻煩事”,他又將如何麵對呢?

所以,當孩子以不正確的態度對待作業的時候,父母就要能及時地幫助他扭轉不正確的思想,通過恰當的引導,幫助他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讓他能自動自發地將寫作業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

可見,父母也需要有智慧地讓孩子自動去寫作業,那麼應該怎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