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父母完全可以換一種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愛,不要用狂風暴雨似的言語,也不要用冷若冰霜的態度,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他的鼓勵與溫暖。因為,來自父母的愛將會是他前進道路上最大的動力。
撫慰孩子同樣要有“度”。
有一些父母可能會走入誤區,對孩子的考試失利,他們也的確不去打罵批評了,但他們表達的愛卻又有些過分了。比如,有的父母會將“你沒問題”掛在嘴邊,也不去幫助孩子尋找失利原因,隻是告訴孩子沒問題,找不到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他以後的考試又怎麼可能沒問題呢?還比如,有的父母並不是給予孩子鼓勵,反而是說:“考試出的題一定有問題,你是最棒的!”這樣的態度其實比打罵還要危險,這樣就變成了溺愛,而不是鼓勵了。
所以,父母撫慰考試失利的孩子時,也要把握一個“度”。隻有合理恰當的指引與鼓勵,才能使孩子真正找對原因,糾正錯誤,扭轉失敗的局麵。
要引導孩子全麵發展。
考試成績重要,但一紙分數卻並不能代表孩子的所有能力。父母幫助孩子尋找考試失利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取得好成績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培養孩子的其他能力。而且,更不要忘了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
欲求學,先要會做人;欲成才,就要能力全。所以,父母和孩子都不要眼睛隻盯著分數,一定不能忽略品德和能力的綜合培養。考分畢竟隻是一時檢驗知識水平的手段,盲目追求高分數,將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利,隻有全麵發展才能成就他的美好前程。
溝通箴言考試失利是每個孩子在學生階段都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麵對這種情況,父母的態度將有可能決定孩子能否從失利中重新站起來,能否繼續前進,並在以後的學習中取得好成績。父母要學會撫慰考試失利的孩子,要讓他能在父母的關愛中不斷完善自己。
“孩子,去做你喜歡的事吧!”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讓他自動自發地學習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麵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孩子也是如此,這是別人不應勉強也不能勉強的事情。文雅一些的話稱之為“人各有誌”,通俗一些的話就講“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兒子從上小學四年級開始,就特別喜歡踢足球,他還進了學校的足球隊。媽媽很是不樂意,她對兒子說:“小學開始你就不專心學習,光想著踢球那怎麼行啊?”兒子卻擺擺手說:“媽媽,你不用擔心,我會保證踢球學習兩不誤的。”
但媽媽卻並不相信他的話,她認為學生就應該一心撲在學習上,成績優秀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無所謂。
媽媽開始製止兒子繼續踢足球,她甚至跑到學校讓老師將兒子的名字從足球隊裏去除掉。不僅如此,她也限製了兒子出去玩的時間,每天都陪在兒子身邊,盯著他學習。
時間久了,媽媽卻發現,兒子對學習的興趣越來越小。而且,據老師反映,兒子在學校上課的時候,總是看著窗外的操場,也不再專心聽講,學習成績逐漸地退步不說,對其他各項活動也不再感興趣。
麵對孩子慘不忍睹的學習成績和越來越散漫的態度,媽媽著急卻也疑惑:
“明明已經不再讓他踢球了,為什麼學習不但沒進步反而還退步了呢?”
孩子絕對不是學習的機器,他的個人興趣若是能得到良好的發展,這也能成為他好好學習的動力。所以,父母要以這位媽媽為戒,如果也同樣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扼殺了孩子的興趣,最終導致他的學習沒有成效。
其實,孩子有興趣和愛好應該是一件好事,無論是怎樣的興趣,隻要是積極健康的,都會成為他成長道路上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可以使一個人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發揮。
父母不能將學習成績與分數當成孩子的全部。而且,孩子隻有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才會全力以赴;若是父母剝奪了他的個人興趣,強迫他做別的事情,反而會引起他的逆反心理,甚至與父母直接發生衝突。
擁有良好興趣愛好的孩子,他的思維才能更加靈活,他的學習也就更加靈活,他的眼界會更加開闊,知識也就學得更多。父母應該認清這一點,如果不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對其忽視甚至強行幹預,不僅會影響到他的學習,也同樣會對他的內心造成傷害。而且,倘若父母強迫孩子改變原有的興趣愛好,或者要他一心隻顧學習,這也將有可能抹殺掉他的發展潛能,更會對他的人生發展產生阻礙。
所以,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父母應該充分尊重孩子良好的個人興趣,並幫助和引導他的興趣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促進他的進步,讓他能擁有一個多彩而美好的未來。
沒有興趣的人生是可悲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有人喜歡運動,有人熱愛讀書,有人偏好音樂,有人也許就願意坐著冥想……人的興趣愛好各式各樣,父母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愛好呢?所以,將心比心,父母首先要對孩子有興趣愛好這件事抱有一種寬容的態度,然後通過細心觀察,發現他的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