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說:“我是為你好,你這麼晚都不睡,明天上課怎麼有精神?”小美說道:“哎呀,反正我成績不下滑不就行了嗎?”
說到這裏,媽媽也知道說什麼都沒用了,隻好把牛奶放下,離開了房間。
在這種情況下,媽媽如果再繼續堅持的話很可能引發一場爭吵。那麼該如何去規勸孩子呢?其實不是不能勸,而是勸說孩子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機。不能在孩子玩得正高興的時候“潑冷水”。就像小美,其實最佳勸說時間是她早晨起床的時候。由於沒有睡夠,小美肯定麵色不佳,自己也許也會想“要是昨天早點兒睡……”這時,媽媽如果能心平氣和地說幾句,小美便能聽進去。
但是需要注意,不能采用講大道理或訓斥的語氣。最好用關懷的口吻來打動孩子。比如,給孩子遞塊熱毛巾,問她:“困不困?”等到孩子接受了媽媽的善意,媽媽再像朋友一樣去建議:“要不你以後早點睡吧!”這樣連續幾天打上幾次“預防針”,孩子有了心理準備,媽媽就可以在孩子晚上要開始玩的時候說:
“今天早點睡……跟媽媽約個時間吧。”等到孩子說了要幾點睡之後,如果到時候如果孩子還在玩,這時媽媽就可以去勸孩子睡覺。因為之前協議已經達成,孩子也不會太反感,勸說也就很容易成功。
不要過分遷就孩子。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毛病采取一種放任的態度,最開始可能說一說,但是一旦孩子不聽,也就聽之任之,不再過問。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多少有點“遇到困難就放棄”的感覺。
8歲的小竹學習很好,平時也能按時起床。可是每到周末,就非要在床上睡到中午不可。媽媽說讓她早點起床,可是她說:“好不容易不用上學了,我當然要好好休息一下。”媽媽聽了後也覺得的確如此,於是就不再管她了。
爸爸後來覺得不妥,於是對小竹說:“休息也有很多種,你躺在床上不覺得悶嗎?早點起床,今天我們一家人去植物園玩玩。”小竹聽了後覺得很感興趣,於是高高興興地起床了。
就像故事中的媽媽一樣,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平時太累,休假時睡個懶覺也無妨。於是,也就不努力地去要求孩子必須早起了。其實,就像小竹的爸爸所說的,休閑放鬆不一定要躺在床上睡懶覺。父母完全可以幫孩子找出一些積極的休閑方式,讓孩子在有興趣的情況下自覺自願地早起。
絕對不要摻雜負麵情緒。
孩子很敏感,一旦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有負麵情緒,孩子會本能地抵觸,這樣一來,再怎樣高明的溝通技巧都難以發揮作用了。
10歲的小俊喜歡玩電子遊戲,一玩上癮就停不下來,非要等到實在困得不行才會去睡覺。媽媽十分討厭小俊的這個壞毛病。一天晚上,媽媽叫小俊洗漱時,推門看見小俊又在玩遊戲,於是忍不住說了句:“還在玩遊戲,看你明天起不來床怎麼辦!”
小俊很不高興,於是頂了句:“起不來就起不來唄,大不了不去上課了!”
這句話正好被爸爸聽到。爸爸嚴厲地訓斥了他,誰知道,越說小俊越頂嘴。最後,一場家庭大戰爆發了……媽媽一開始說小俊的那句話,隱藏的情緒是對小俊玩遊戲行為的厭惡,也正是這種厭惡情緒導致了小俊後來的頂嘴。這時抵觸情緒已經產生,溝通已經無法進行了。這個時候爸爸又出來“教育”孩子,自然是火上澆油。媽媽的負麵情緒加上爸爸的強製訓斥,最終導致了這次教育的失敗。
父母也要早睡早起。
如果父母是“夜貓子”,自己再去教育孩子要早睡早起,那麼言詞上不論多麼有說服力,都不會有什麼好效果。而且還會給孩子留下一個“言行不一致”的印象。因此,要讓孩子能聽進去自己說的話,首先父母要在這些話上做到位。家裏人都早睡,如果孩子玩得晚了,父母可以說:“你看大家都睡了,你怎麼還不睡呢?”孩子自己也會感到有些不妥,這樣可以省去很多勸說的言詞。
溝通箴言
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其實並不難。首先,父母要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去交流,看看孩子不願意早睡早起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在一次次的商談中,讓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產生,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其次,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孩子不肯聽話就斥責孩子;最後,父母的言行合一大過一切。
“玩具熊找不到‘家’了!”
培養孩子養成“動物歸原”的良好習慣
孩子長大了,自己會吃飯、穿衣服、洗澡了,但是東西用完後卻還是到處亂扔,還需要父母幫忙收拾。如果孩子能在用完東西後物歸原處,那麼不但父母整理房間的時間會減少,而且在找東西時也不會忙亂不堪。讓孩子拿東西時順便記住東西放置的位置,用完及時歸位,不但能讓家庭環境整潔有序,還能培養孩子“動物歸原”的良好習慣,一舉多得。
可是,父母在培養孩子“動物歸原”這個好習慣的過程中,卻往往會由於和孩子溝通方式不當而出現種種問題。
12歲的朱明經常把自己的房間搞得亂糟糟的:衣服扔在椅子上,課本丟在床上,文具、鑰匙這些小件物品更是完全沒有固定位置。媽媽經常告訴朱明:“東西要擺放在固定的位置,用完之後要歸位。”朱明每次都說:“知道了。”可是房間依舊亂成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