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好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1)(3 / 3)

媽媽為此傷透了腦筋。於是,她試著給朱明講道理:“你的東西這樣子亂放,到時候根本找不到在哪裏。”朱明回答:“反正就在屋裏,也丟不了,慢慢找找就出來了。”

說話孩子不聽,給孩子講道理,孩子能說出一堆歪理。如此看來,讓孩子培養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似乎很難。

於是,在“教子必嚴”思想的指導下,父母開始訓斥孩子,一旦孩子表現出反抗情緒,父母甚至會動用一些比較粗暴的手段來懲罰孩子。

小宇11歲了,他總是將房間搞得很亂。爸爸曾要求他收拾好房間,可沒過幾天,屋裏又亂成一團了。一次爸爸剛好看見小宇將新買的光盤隨手扔在桌子上,而光盤盒就在一旁放著。爸爸忍不住了,訓斥小宇:“你怎麼又亂扔東西,也不知道將光盤收進盒子裏……”爸爸還沒說完,小宇便反駁道:“我不是忘了嗎?

再說了,我晚一點兒收拾不也一樣?”

爸爸很生氣,開始教育小宇:“東西用完後就要馬上放回原處。下次再看見你這樣,看我怎麼教訓你!”小宇十分不服氣,哼了一聲,結果被爸爸打了一頓。

孩子並不是不能打,但是采取這種方式教育孩子,父母需要掌握很高的教育技巧,訓斥和打罵背後都必須有很明確的規則作支撐。如果僅憑一時氣憤就對孩子動手,不但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反而會使孩子內心滋生出叛逆情緒,越來越難以管教。其實,讓孩子學會將使用過的物品放回原處並不困難,關鍵在於父母怎麼去說。

6歲的蘭蘭每次玩的時候都會將玩具弄得滿屋子都是,媽媽每次都要幫她收拾。一次媽媽在看到扔在地上的小熊時靈機一動,想了個辦法。她對蘭蘭說:

“小熊玩累了,我們送小熊回去睡覺好不好?”

蘭蘭很配合地拿起小熊放到了床上。媽媽微笑著說:“小熊每天不是在這個位置睡覺的,它會不習慣,蘭蘭,想想它的家在哪裏?”蘭蘭這才想起每天自己都是從籃筐裏把小熊拿出來的,於是她將小熊放回了籃筐。

可見,孩子並不是無法學會“物歸原處”的。媽媽巧妙地將小熊擬人化,用“小熊睡覺”這個故事背景引導蘭蘭將玩具歸位。這樣既引導了孩子,又沒有引發孩子的抵觸心理,比起給孩子講道理或訓斥,效果要好得多。

那麼,父母還能用些什麼方式讓孩子學會“動物歸原”呢?

營造一個整潔、有規律的家庭環境。

要讓孩子學會用完東西放回原處,家裏的東西就要有固定的方位。如果父母將東西亂放,就算告訴孩子“動物歸原”,孩子也會發現“無處可歸”。

所以,家庭環境一定要整潔,物品擺放要有序。這樣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才能說:“把你剛才拿的東西放回原來的位置。”家庭環境如此,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父母教他將東西放回原處時也會相當省心。

在恰當的時機告訴孩子一個“小竅門”。

很多家庭都是孩子玩累了,去吃東西或休息了,然後媽媽開始收拾東西,把玩具一一歸位。孩子習慣了這樣的方式後自然會認為,收拾東西是大人的事情,與自己無關。於是,他根本意識不到要將物品放回原位的重要性。所以,父母最好讓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讓他體會到,要想減小工作量,就要及時“物歸原處”。

7歲的小侖喜歡玩彈珠,每次彈珠總是被他弄得到處都是,一次媽媽進他的房間收拾東西,一不留神踩到了散落在地上的彈珠,差點兒滑倒。

媽媽本來想幫他收拾,可是轉念一想,不能再這樣慣著小侖了。於是便將小侖叫了過來,說道:“你是個大孩子了,以後要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

小侖試著收拾了一下,發現很多東西都不知道該放在什麼地方,忙了半天也沒收拾好。這時,媽媽對小侖說:“媽媽告訴你個小竅門,你用完什麼東西放回原處,這樣收拾起來就輕鬆多了。”果然,小侖實驗了幾天,等自己再開始收拾東西後,便發現容易多了。就這樣,小侖養成了將東西及時歸位的習慣。

讓孩子體會到物歸原處的好處。

為了讓孩子切身體會到“物歸原處”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媽媽可以讓孩子幫忙找東西。比如,媽媽讓孩子拿剪刀,孩子問:“在哪裏?”媽媽告訴他:“家裏的剪刀一直放在寫字台上麵的抽屜裏。”

如果下次孩子自己需要用剪刀,問媽媽:“剪刀在哪裏?”媽媽就可以說:

“剪刀就放在媽媽平時放剪刀的位置,你知道在哪裏,自己去拿吧。”媽媽可以再加一句:“媽媽每次用完都將剪刀放在同一個地方,這樣找起來特別快。”這時孩子就會知道“物歸原處”有多方便了。

在孩子找不到東西的時候教育他。

“媽媽,看見我的膠布了嗎?”9歲的小雅一邊左右看著,一邊問媽媽。媽媽說道:“我原來是放在書架上了。”小雅說:“我昨天用了,後來不知道放哪裏了。”於是媽媽開始和小雅一起找膠布,最後發現膠布在小雅書桌上的一本書下麵壓著。將膠布遞給小雅後,媽媽說道:“下次用完東西要放回原來的位置。”

小雅紅著臉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