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小萌很認真地給媽媽洗了腳。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提到孝敬父母,大家就想到了給父母洗腳。似乎除了這種行為,就沒有別的方式能孝敬父母了。孝道的內涵十分豐富,學校在安排孝心教育時卻隻是千篇一律地要求孩子給父母洗腳,難免會讓孩子對這種教育方式產生誤解。這時,父母就要承擔起引導的責任了。小萌的媽媽做得就非常好。
其實孝心與任何一種形式都沒有必然的關係,它源於孩子對父母的愛和敬重。孩子個性不同,表達孝心的方式也各有其特點。除了洗腳外,給父母端茶倒水,在父母生病時照顧父母,幫父母分擔家務都是表達孝心的方式,也應得到重視。
孝心是父母與孩子間的情感交流。如果將孝心的培養等同於洗腳等具體的形式,而忽略了其中的愛與尊敬,那麼,任何沒有恭敬心的“孝敬”形式都難免淪為虛有其表的走過場。
而且,對父母的愛與敬重必須是孩子發自內心的,而不是由於恐懼父母的權威而服從。父母最好不要對孩子說:“你必須聽我的,因為我是你媽!”“我是你爸爸,你頂嘴就是不孝!”這樣不但不能培養出孩子的孝心,還會讓孩子認為“父母”是一種身份特權,從而誘發他的反抗心理。
其實在古代的傳統中,真正的長者和上位者,都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如果隻是憑借身份發出命令,那麼就成了倚老賣老。父母認為有權利管教孩子,但是不要忘記伴隨著這種權利的,是一種必須承擔起的義務和責任--加強自身修養,為孩子作表率,要當得起“父母”的這個稱呼。敬重不能強迫,父母要想培養孩子的孝心,首先須從自身做起。自己做到位了,孩子自然會生起愛與敬重的情感。
那麼,父母在生活中要怎樣引導孩子呢?
父母對家中的老人說話要和顏悅色。
爸爸媽媽麵對自己的父母時,要做到和顏悅色。這對培養孩子的孝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有老人的家庭,父母可以給老人夾菜,用照顧孩子那種溫和的語氣說:“媽(爸),多吃點……”
7歲的小珠一次吃飯時,正想把自己最喜歡吃的素什錦吃完,媽媽說道:“給奶奶留點。奶奶去醫院看病了,回來吃些正好調理調理腸胃。”小珠點點頭,放下了筷子。媽媽誇小珠:“小珠真是個孝順的孩子。”
一次媽媽帶小珠在外麵吃飯,有一盤涼拌鮮果做得很好吃,小珠對媽媽說:
“媽媽,這個好吃,我們帶些回去給爸爸吃。”
父母像關心自己孩子一樣關心老人的飲食起居,細心照料老人。孩子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目睹父母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關懷,自己也會有樣學樣,孝敬爸爸媽媽。
給孩子慈愛而非寵愛,讓他學會關心父母。
愛孩子和寵孩子是不一樣的。愛是平等的關懷,而寵則是把孩子擺在了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切都是以他為中心的,很容易成為小皇帝、小公主,會變得很自私,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受。
父母的慈愛和孩子的孝敬其實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父母要關心孩子,也要讓孩子學會關心父母。比如,有時父母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時很累了,但是卻不想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父母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或者覺得大人應該承擔這些,不需要孩子知道。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爸爸)很累,你能為媽媽(爸爸)做點什麼嗎?”讓孩子也學會關心父母。
給孩子幫父母做事的機會。
讓孩子學會為父母服務。可以是倒水、盛飯,也可以是拿碗筷,或者是倒垃圾……生活中的小事比比皆是,父母隻要不是舍不得讓孩子動手,隨時都有機會和孩子做這樣的互動。
7歲的小元剛回到家,媽媽正在廚房裏做飯,她對小元說:“垃圾桶滿了,幫媽媽把垃圾倒掉好嗎?”小元拎著垃圾桶就要拿去倒掉。這時,奶奶看到了,就把垃圾桶搶了過來。媽媽一看,心想:“不行,不能讓老人動手啊!”隻好從奶奶手中接過垃圾桶自己去倒了。
父母舍得讓孩子動手,可是家裏的老人舍不得。因此,如果要培養孩子的孝心,不但父母要給孩子製造幫父母做事的機會,還要先和家裏的老人溝通好,以免老人不配合。
除了父母主動要求孩子幫忙外,孩子有時還會主動作出給爸爸媽媽端茶倒水一類的舉動。這個時候父母最好接受孩子的關懷,抱抱孩子,或稱讚他懂事;如果阻止孩子,或對孩子麻木、冷漠,孩子就會失去熱情,以後也不會再做類似的事情了。
不要忽略孩子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