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好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2)(3 / 3)

家庭中,維係家庭成員間關係的,還是感情。如果孩子對父母感情很深,那麼他不需要去專門地明白孝道,出於一種情感上的本能,他就會關愛父母。如果家庭中冷漠而缺乏情感,就算孩子知道要孝敬父母,卻也不知從何做起。其實,每日的問候就是維係感情的一個途徑。

8歲的小宜回到家中,看到爸爸正在看電視,他說:“爸爸,我回來了。”爸爸頭也沒抬地答應了一聲:“嗯,進屋寫作業去吧。”

一瞬間,小宜臉上寫滿了失落。這時媽媽剛好從廚房裏出來,看到小宜愣在客廳,說道:“來,吃水果吧。”晚上,媽媽對爸爸說了小宜當時的表情,爸爸也有些後悔自己的粗心。

不僅是問候,有時孩子會拿著糖果或是點心,獻寶一樣地對父母說:“爸爸(媽媽),吃糖。”這時最好不要拒絕孩子,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高高興興地把糖吃下去,然後對孩子說:“真好吃!謝謝我的乖兒子(女兒)。”

換種方式告訴孩子孝敬父母。

當然,讓父母自己對孩子說:“我撫養你長大是多麼辛苦,你要尊敬我!”

顯然不太現實。所以,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媽媽可以對孩子說:“爸爸為了這個家,在外麵工作很辛苦,你要好好孝敬爸爸。”而爸爸則說:“媽媽生你時就十分辛苦,現在又要操持家務、輔導你做功課,你一定要孝敬她。”這樣一來,不但能夠啟發孩子去孝敬父母,而且也讓孩子看到了父母之間和諧的關係,一舉兩得。

讓孩子多陪老人聊聊天。

孝道不僅是對父母的,對爺爺奶奶的愛也是一種孝道。孝道也不僅是端茶倒水、捏捏肩、捶捶背這些對老人身體的關懷。陪老人聊天也是盡孝道的一種形式。老人的吃喝一般都有人照料,但往往容易感到寂寞。這時,如果孩子能多抽些時間陪老人聊天,無疑能給老人帶來很多愉快和歡欣。媽媽可以對孩子說:

“媽媽知道你是個孝順的孩子。你看,奶奶一個人待著多沒意思啊,去陪奶奶聊聊天,給奶奶說些學校的事情吧。”

溝通箴言

孩子的孝心不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和長輩間的一種情感互動。引導孩子孝敬父母,重在加強雙方之間的理解和情感交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也讓父母明白孩子麵臨的壓力。隻有父母理解了孩子,說話才能說到孩子的心底;也隻有讓孩子理解了父母,他才會真正對父母感恩。在雙方的理解下,孝心的培養會變得簡單許多。

“我家孩子不做‘豌豆公主’哦!”

善於運用暗示的方法提醒孩子的不當想法和行為

孩子多少都有一些這樣那樣的小毛病,有的孩子嬌氣,有的孩子挑食,有的孩子不講衛生……如果直接批評孩子,難免會招致他的反感,孩子不高興不說,有時還會故意給父母搗亂,比如,故意把手弄得髒髒的向父母示威,故意把青菜挑出去,鬧小脾氣……而用暗示的方式提醒孩子就會好很多,因為沒有明確要求孩子必須怎樣做,孩子就算想對抗都會找不到目標。巧妙地暗示像是輕輕地“點”了一下孩子,同時也避免了他的尷尬。

7歲的樂樂和媽媽一起去逛書店,樂樂愛玩,一會兒拿起這本書,一會兒拿起那本,媽媽跟在他後麵將書籍歸位,被搞得焦頭爛額。

在看到前麵的一個人拿起書後又放回書架上時,媽媽忽然想到了一個好點子。媽媽走到了樂樂的前麵,在他即將夠到一本書時,媽媽拿起了那本書,然後裝作看了幾眼,非常小心地放回了原位。樂樂愣了一下,再拿書的時候就沒有四處亂丟了。

同樣是動作示範,但是暗示和明示的效果有很大差別。父母都遇到過這種情況,當告訴孩子:“你這樣做不對,應該……”然後為他作出明確示範時,他可能當時會照做,但是過兩天又恢複常態了。歸根結底,是因為在“明示”的方式下,“這樣做不對”是父母告訴孩子的;而在“暗示”的方式下,“這樣做不對”卻是孩子自己體悟到的。相差一個孩子自己觀察感悟的過程,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

10歲的娜娜嫌屋子裏熱,要媽媽給她的屋子裝空調,媽媽不同意,並告訴娜娜要學會吃苦。可是娜娜覺得很委屈,躲進屋裏不理媽媽了。後來媽媽拿出了童話書,翻到豌豆公主的那一頁,將書放在孩子的書包旁邊。

娜娜早上起床時看到了翻開的童話書,看到豌豆公主的故事,娜娜臉紅了。

晚上,她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媽媽,不用給我安空調了,我不是豌豆公主。”

娜娜的媽媽很聰明,用一個巧妙的暗示扭轉了娜娜的心理。媽媽長篇大論地和孩子談吃苦不管用,一個簡單的暗示卻出奇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