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幫孩子跨越青春的坎(2)(2 / 3)

也許這個孩子說的言辭有些過激,但他說的確是一個事實。父母不願意孩子不如別人,尤其是在學習上,因為那就丟了他們的臉。所以,他們隻看到別的孩子的價值,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價值。他們丟掉了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丟掉了孩子本身的價值。其實,如果一個人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價值,那麼他的奮鬥也就失去了目標,他自己也會覺得生活是冷酷而讓人厭煩的。

所以,父母愛孩子,要尊重他的心理需求,要能為自己的孩子而驕傲。父母一定要能看到他的真正的自身價值,給予他適度合理的期望。

不要對孩子“扶持”過度。

果農照顧果樹需要耗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父母對待孩子也如果農照顧果樹。如果施肥過度,果樹反而不會長好;如果父母對孩子“扶持”過度,盡管看似事無巨細地給予照顧與幫助,但卻忽略了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

孩子終將會有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給予的愛要得當,給予的幫助要恰到好處。不要長期包辦幹涉他的所有生活問題,在保證他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允許他自由成長。讓他能自己去解決一些問題,保證他在麵臨困境的時候,能夠自己渡過難關。

給孩子適合他發展的教育。

許多人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曆,買了一雙好看的鞋子,試穿的時候顯不出什麼,但回家穿著走路卻很夾腳。但鞋子好看,別人羨慕,於是忍了腳疼也要穿。

日子久了,腳疼得受不了,於是不得不將鞋子束之高閣。

同樣道理,不適合孩子發展的教育,也可能會耽誤了他的一生。所以,父母不要強迫孩子非要在學習數理化上有什麼建樹,如果他會畫畫,或者體育細胞發達,隻要加以培養,相信他也一樣能做出成績。父母要與孩子多溝通,了解他的發展方向,適合他的才是最好的。這才能激發出他的潛能,他才有可能最終取得成功。

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

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是要讓他有安全感。父母除了要滿足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的需要之外,還要能盡量給他營造一個充滿支持和關懷的家庭環境。父母之間要能和睦相處,有事也要共同商量,多顧及對方的感受。這也是在為孩子作好榜樣。同時,父母也要能從孩子的角度,去嚐試進入並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孩子才能安心地發揮它的潛能,也才能學會並積極去麵對遇到的問題,並且願意去承擔責任。

要給孩子的成長設定必需的規則。

盡管父母需要盡量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但這種滿足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讓他體驗成長的快樂,卻也不能丟了必要的規則約束。

老師向小嚴的父母反映,說小嚴總是在宿舍熄燈後聽收音機,聲音還很大,這影響了其他同學的睡眠。但父母卻說:“我們關注國家時事,這也有錯了?讓大家一起聽,還表示我們很熱心呢!”

父母倒是滿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但相對的,卻是破壞了一個公共的規則,這樣的孩子,無論是當下,還是在未來的日子裏,勢必會被人孤立。

缺乏約束的孩子,將來非常容易迷失自我,也迷失前進的方向,最終他有可能會陷入困境。隻有在他很小的時候,培養他習慣一些簡單的行為規範和指導,這樣他的成長之路才有可能會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溝通箴言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地有各種心理需求。不會說話時,哭和笑是他的表達方式,父母需要仔細了解和揣摩,使他的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長;會說話了,父母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以增進親子間的了解。不要隻單純地滿足孩子的吃穿住行,也要多關注他的心理。

“媽媽(爸爸)想聽你解釋!”

允許孩子為自己申辯,給孩子解釋的權利

1919年,魯迅在一篇名為《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文章中寫道:“他們以為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

這是近百年前的一段話,可放在現在來看,似乎依然很合“潮流”。當下有許多的父母,恰恰就是文章中的表現,全憑自己的認知去下結論,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有錯。這樣的父母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不允許他作出解釋,隻單方麵地承認自己所理解的。這樣表麵看來,父母是在樹立自己的威信,但實際上,孩子卻已經受了委屈。再加上十幾歲的年齡正是所謂的“叛逆年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可能就此受到不利的影響。

家裏有一件很漂亮的瓷器,是一匹騰空而起的黑色的馬。一天,媽媽下班回到家,發現瓷馬騰空的那隻腳掉了。媽媽二話不說,直接就進了兒子的房間,大聲地衝他嚷道:“讓你好好看書你不聽。摔了我的瓷馬也不吱一聲,馬上就要中考了,你還光想著玩,沒出息!”兒子一臉驚愕地看著媽媽,當他聽完媽媽的話之後,也生氣地說:“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