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不是你才怪了!”媽媽不屑地看了兒子一眼,說道:“都上初三了,還玩心不改,成什麼樣子?拿什麼參加中考?現在居然還狡辯!”
兒子漲紅著臉站起身大聲反駁道:“我說了不是我!我動它幹嗎?”
“誰知道你動它幹嗎!你就不好好學習吧!”媽媽說完轉身離開了屋子,兒子氣得胸脯一起一伏。
很晚了,爸爸才回到家,一進家門就連忙對妻子說:“中午我回來找文件,結果碰倒了那馬,馬腿掉了,回頭我去補一下。”媽媽聽後一愣,兒子看了媽媽一眼,表情寫滿了“我說不是我吧”,但媽媽卻對他說:
“想那麼多沒用的幹什麼?你本來就快中考了,我不讓你玩也沒錯。看書去!”
其實,父母可以算作是世界上最難承擔的角色之一了。他們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能健康成長,希望他能事業有成、生活幸福。而且,父母都認為自己責無旁貸,必須將孩子管教好。於是遇到一些事情,父母往往不問青紅皂白直接斷案,對孩子說:“你的錯!”而且完全不給他申辯的機會。孩子也就直接被判了刑罰,甚至是“莫須有”的刑罰。
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就有可能“越管越反”。尤其是“叛逆年齡段”
的孩子,得不到自我申辯權利的孩子,將會變得更加叛逆。於是,一個本可以避免的惡性循環卻越循環性質越惡劣。
有許多問題,隻要稍微解釋一下就都能真相大白。想必父母也遇到過被人誤解的時候。那個時候,父母自己是不是也非常想要有一個解釋的機會呢?所以,父母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當孩子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也非常希望父母允許他申辯,好將事情說個明白。
其實,讓孩子申辯、解釋也是對他的一種尊重。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表現這種尊重呢?
父母不要總是自我判斷。
“這個杯子是你打碎的吧!”
“你是不是又欺負同學了?”
“老師怎麼會冤枉你!”
“你又想幹什麼壞事啊!”
“你就別狡辯了!”
……有一個詞叫“武斷”,意思是主觀輕率地判斷。在麵對某些事情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會經常變得很武斷,他們相信自己的判斷是不會錯的。於是,一些錯誤就被直接扣在了孩子的頭上。隨之而來的,就是父母長篇的說教。
曾經有一位中學英語老師講過這樣第一個故事:
我一直要求我的學生要好好聽講,同學之間不能互相交頭接耳。我對他們說:“已經是中學生了,就不能和小學生一樣,上課講話是不好的行為。”
但有一天,我剛開始上課,就看見一位男生回頭和身後的同學說話,我立刻就生氣了。當時就訓斥了他一頓,並讓他寫檢討。那位男生一直狠狠地盯了我一節課,我認為是他叛逆期在作怪。
下課後,坐在他後麵的同學找到了我,說:“老師,你錯怪他了。他撿了一本課本,他隻是回頭問我是不是我掉的而已。”我當時就愣了,我終於明白那個男生眼神中表達的意思了,我的“專政條例”傷害了他。
其實,父母有時候也會犯類似於故事中這位老師這樣的錯誤,從自己的認知出發,很輕率地就為孩子下了結論。殊不知,這樣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孩子這個時候就不會認同父母的威信了,他的內心隻會覺得父母不信任他,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會變得格外強盛,他就可能會仇視父母,甚至還會做出後果不堪設想的事情來。所以,父母不要自以為是地就下結論,要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
與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原因。
事情的發生終歸會有它的原因,無論誰對誰錯,所有事情都要有來龍去脈。
所以,父母要允許孩子解釋,允許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申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要和他一起分析事情的發展過程,以真正判斷出是非對錯來。
在分析的時候,父母要盡量保持平和的心態。要耐心將孩子的話完整地聽完,並給他時間讓他為自己解釋,父母要能從他的話語間聽出關鍵字,以便幫助他更好地分析事情的原因。
千萬不要“暴力”相加。
無論是正解還是誤解,有的父母對待孩子的問題的時候,總是顯得非常不冷靜。在這樣的父母看來,此時孩子的解釋就是在“強嘴”,父母就感覺他是在反抗自己的權威,於是打罵立刻就用了過去。
打罵過後,也許表麵看來孩子是“屈服”了,他也承認了錯誤。但是實際上,問題並沒有弄清楚,誰對誰錯也沒有弄明白。如果真是孩子的錯,他也會覺得自己非常委屈,因為他即使犯錯也是有一定原因的。父母劈頭蓋臉地直接就教訓一番,既不利於孩子認識到錯誤,同樣也不能使他心服口服地改正錯誤。叛逆期的孩子,有可能還會因此而跟父母還手。
所以,在同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可以讓他看著自己的眼睛,同時也要看著他的眼睛。如果真的是他錯了,要讓他從父母的眼睛中看出嚴厲;如果不是他的錯,父母則要讓他能看出來寬容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