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幫孩子跨越青春的坎(3)(2 / 2)

甚至有的父母一看見孩子與異性做了朋友,就如臨大敵,認為孩子一定是在“早戀”。其實這依然要歸結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讓他學會交友。

那麼,父母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處理朋友關係呢?

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朋友。

孩子們大都性格迥異,父母心中就會有一個衡量的小標尺。孩子有的朋友符合父母心目中好孩子的標準,學習好能力強,值得孩子去交;但有的朋友可能就會被父母認為是“壞孩子”。壞孩子在父母眼裏是沒有任何可取之處的,於是父母也就千方百計地阻撓自己的孩子與之交往。

這樣一來,有的父母可能當麵會對孩子的朋友客氣,一旦朋友不在孩子身邊,他們就會反複告誡孩子要遠離這樣的朋友,或者幹脆直接就代替孩子作決定,單方麵斷絕他與朋友的來往。

但青春期的孩子卻顯得格外的“不領情”,對於父母粗暴幹涉他與朋友交往這件事,他會備覺反感。父母越是禁止,他反而會越與朋友親近。與其與他對立,僵化親子關係,倒不如真誠對待他的朋友,多說一些類似於“我歡迎你們的到來”的話。這樣,當父母再對孩子進行交友指導的時候,他也許會聽得進去。

不要總盯著孩子朋友的缺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可避免地會有缺點。但有時候,孩子的朋友所具有的優點,卻恰恰是他所不具備的。而通過朋友間的相互影響與幫助,他就有可能會改掉缺點。

所以,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朋友的優點,要能賞識這些優點,比如禮貌、友愛、寬容等方麵,這都應該成為自己孩子學習的榜樣。而且,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父母對孩子朋友某些優點的賞識,也能激起他想要努力彌補自身缺點的欲望和激情,他會更加努力改善。

另外,父母要格外注意的是,賞識孩子朋友的優點,不是拿自己的孩子與之去作比較,更不要借此來諷刺孩子的缺點。否則他的叛逆心理一起,就有可能會破罐子破摔。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友誼關係。

著名教育家謝覺哉先生曾經在《交朋友的道理》一文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要交‘益友’,不交‘損友’。”這其實就是在提醒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友誼關係。

父母不要經常“自以為是”,代替孩子將自己認為的對他沒有好處的交際關係全部切斷,這樣反而會激發他反抗的心理;同時,父母也要給予他相應的指導,不要讓他因好奇心強而陷入不當的交際圈。

所以,父母要在尊重孩子自身意願的前提下,將一些交友的原則告訴孩子,比如朋友應該要品行端正,等等。父母要鼓勵孩子多與有道德、有素養的人多做朋友,這樣對他自身各方麵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另外,父母還要讓孩子建立正確的異性朋友關係。首先父母自己不要有過多的疑心,然後要引導孩子不要為社會上某些不良風氣所影響,與異性朋友交往也要遵循基本的交友原則,保持純潔的友誼。

在與人相處方麵,多給予孩子指導。

當孩子學會正確建立友誼關係之後,父母還要給予他一些相應的指導,讓他學會如何正確與人相處,以幫助他進一步鞏固自己與他人的友誼。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告誡孩子:自己應該要嚴於律己,但對待朋友要真誠坦率、寬容為上。

而且,對朋友也要禮貌與熱情並舉,尊重朋友的意願,要經常關心朋友。無論遇到什麼事,要寬宏大量,能考慮到他的感受,不要以自我為中心,不要計較個人得失。

另外,父母也要告訴孩子,與朋友交往,不能過分幹涉他的心理敏感區。

同時也要講求信用,說話辦事要盡量為自己和他人留有餘地。如果朋友間出現問題,要先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並及時承認錯誤。

正確處理孩子的交友不慎。

孩子涉世未深、經事太少,他的辨識能力也有待提高,有時候他一時不慎也會陷入不良的交往當中。而萬一自己的孩子交友不慎,父母也要學會正確處理。

父母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孩子予以打罵,並嚴令禁止他與這些“不良少年”繼續來往。

十四五歲的年紀,孩子的自我意識會非常強,他不會認為他的朋友有什麼錯誤,於是他會對父母這樣的態度表現出不滿甚至厭惡。更有甚者,孩子還會和父母對立起來,可能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