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借口”是準則,也是精神,它倡導了一種踏實敬業、不懈進取的人生態度。它是才華和創造的起點。棄絕借口之後,發掘自身潛力,進行自我完善,發展自己,提升自己,達成至高的精神境界才能使企業目標和個人目標完美結合,終極價值得以實現。這也正是棄絕一切借口之後,我們應當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
秘籍:棄絕一切借口,正是西點人成功的秘訣所在。它也正是每一個現代人忠於職守,做好工作,完善自我,邁向成功的必修之路。
做一個智慧的模仿者
一個人要辦事情,首先必須開動腦筋,讓自己的思維細胞靈活動作,想好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惟有這樣,才能找準自己的路。但是我們常常發現有這樣一種人——盲目的模仿者,自己不開竅,隻是模仿別人,所以遭人笑話,更難以成己之事。
《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動物在森林裏聚會,突然間一隻猴子跑出來跳舞,動物看到它的舞姿都讚不絕口。你一句,我一句,大家熱情地讚美猴子。一隻坐在角落裏的駱駝,看到這樣的情況,心裏非常羨慕。駱駝心想:“我要想個辦法,讓大家稱讚我一番。”
於是,駱駝就站起來大聲說:“各位,請安靜一下,我要跳一支駱駝舞給大家看。”動物聽了都很興奮,張大眼睛看著。
駱駝鞠躬之後,開始搖擺身體,它滑稽、醜陋的舞姿,不僅沒有獲得動物的讚美,反而引來大家的哄堂大笑。駱駝覺得很難為情,就偷偷地溜出森林躲起來了。
斯迪克畢業要找工作了,他的叔叔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家住費城,小時候很窮,他走進一家銀行,問道:“勞駕,先生,您需要幫手嗎?”一位儀表堂堂的人回答說:“不,孩子,我不需要。”
孩子滿腹愁腸,他嘴裏嚼著根甘草棒糖,這是他花一分錢買的,錢是從虔誠、好心的姑媽那裏偷來的。他分明是在抽泣,大顆大顆的淚珠滾到腮邊。他一聲不吭,沿著銀行的大理石台階跳下來。那個銀行家用很優雅的姿勢彎腰躲到了門後,因為他覺得那個孩子想用石頭擲他。可是,孩子拾起一件什麼東西,卻把它揣進又寒傖又破爛的茄克裏去了。
“過來,小孩兒。”孩子真的過去了,銀行家問道:“瞧,你撿到什麼啦?”他回答:“一個別針兒唄。”銀行家說:“小孩子,你是個乖孩子嗎?”他回答說是的。銀行家又問:“你相信主嗎?——我是說,你上不上主日學校?”他回答說上的。
接著,銀行家取來了一支用純金做的鋼筆,用純淨的墨水在紙上寫了個“StPeter”的字眼,問小孩是什麼意思。孩子說:“鹹彼得(小孩把英文Saint的縮寫St,誤認為salt,即鹹的意思)。銀行家告訴他這個字是“聖彼得”,孩子說了聲“噢!”
隨後,銀行家讓小男孩做他的合夥人,把投資的一半利潤分給了他,他娶了銀行家的女兒。現在呢,銀行家的一切全是他的了,全歸他自己了。
斯迪克覺得這個故事對他很有啟發。於是,他花了6個星期在一家銀行的門口找別針兒。他盼著哪個銀行家會把自己叫進去,問:“小孩子,你是個乖孩子嗎?”
他就會回答:“是呀。”
銀行家要是問:“SlJohn’是什麼意思?”
他就說:“是‘鹹約翰’。”
可是,隨後斯迪克發現銀行家並不急於找合夥人,而且他想他沒有女兒恐怕有個兒子,因為有一天一位銀行家問斯迪克說:“小孩子,你撿什麼呀?”
銀行家說:“咱們來瞧瞧。”他接過了別針。斯迪克摘下帽子,已經準備跟著他走進銀行,變成他的合夥人,再娶他女兒為妻子。
但是,他並沒有受到邀請。銀行家說:“這些別針兒是銀行的,要是再讓我看見你在這兒溜達,我就放狗咬你!”
後來斯迪克走開了,那別針兒也被那個吝嗇的老畜生沒收了。他把自己的經曆告訴他叔叔,他叔叔笑了。接著,又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人養了—頭驢和一隻哈巴狗。驢子關在欄子裏,雖然不愁溫飽,卻每天都要到磨坊裏拉磨,到樹林裏去馱木材,工作挺繁重,而哈巴狗會演許多小把戲,很得主人歡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獎勵。驢子在工作之餘,難免有怨言,總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這—天機會終於來了,驢子扭斷韁繩,跑進主人的房間,學哈巴狗那樣圍著主人跳舞,又蹬又踢,撞翻了桌子,碗碟摔得粉碎。這樣驢子還覺得不夠,它居然趴到主人身上去舔他的臉,把主人嚇壞了,直嘁救命。大家聽到喊叫急忙趕到,驢子正等著獎賞,沒想到反挨了—頓痛打,被重新關進欄子。
無論驢子多麼扭捏作態,都不及小狗可愛,甚至還不如從前的自己,畢竟這不是它所能幹的行當。
兩則寓言,意義深刻,說明這樣一條成事之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都有合適自己的成事之道,也有不適合自己的辦成事的方法,看人家做得好,但自己未必能行,還不如善思多想把自己的本行做出特色來,讓別人來羨慕你呢!其實,並不是所有模仿都會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場。模仿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愚昧無知、不用大腦、東施效顰式的模仿。另一種類型的模仿是智慧型的模仿,即在模仿的時候發揮自己的思考力。
戰國時代,有施氏與孟氏兩家鄰居。
施氏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學文,一個兒子學武。學文的兒子去遊說魯國的國君,闡明了以仁道治國的道理,魯國國君重用了他。那個學武的兒子去了楚國,那時楚國正與外邦作戰,見他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就提升他為軍官。施氏也因兩個兒子顯貴,滿門榮耀。
施氏的鄰居孟氏也有兩個兒子長大成人了。這兩個兒子也是一個學文,一個學武。孟氏看見施氏的兩個兒子都成才,就向施氏討教。施氏向他說明了兩個兒子的經曆。
孟氏回家以後,也向兩個兒子傳授機宜。於是,他那個學文的兒子就去了秦國,秦王當時正準備吞並各諸侯,對文道一點也聽不進去,反而認為這是阻礙他的大業,就將這兒子砍掉了一隻腳,逐出秦國。他學武的兒子到了趙國,趙國因為連年征戰,民匱國乏,已經厭煩了戰爭,這個兒子的尚武精神引起了趙君的厭煩,砍掉了他的一隻胳膊,也逐出了趙國。
孟氏見鄰居的兩個兒子與自己的兒子一樣,卻形成兩種結果,就去問施氏。
施氏說:“大凡能把握時機的就能昌盛,而斷送時機的就會滅亡。你的兒子們跟我的兒子們學問一樣,但建立的功業卻大不相同。原因是他們錯過了時機,並非他們在方法上有何錯誤。況且天下的道理並非永遠是對的,天下的事情也並非永遠是錯的。以前所用,今天或許就會被拋棄;今天被拋棄的,也許以後還會派上用場。這種用與不用,並無絕對的客觀標準。一個人必須能夠見機行事,懂得權衡變化,因為處世並無固定法則,這些都取決於智慧。假如智慧不足,隻是一味的模仿,即使擁有孔丘那麼淵博的學問,擁有薑尚那麼精湛的戰術,也會遭遇挫敗。
這並不是說,模仿別人都不能成功。當今世界上,最善於思考成功模仿者首推日本人。日本經濟令人目眩的背後是什麼?是了不得的創新?可能有一些吧,但是如果你翻開過去20年的工業曆史,就會發現很少有重大的新產品或尖端的科技是發源於日本。日本人隻不過剽竊了美國的點子和商品,從汽車到半導體的一切東西,再加以巧妙的模仿,隻保留精華,改進其餘部分。
有許多人公認卡耐基是世界首富,你知道他是怎麼辦到的嗎?很簡單,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些人的一舉一動,研究他們的信念,模仿他們的做法,就有了今天。
智慧型的模仿或者說思考型的模仿是建立在發揮自己的特性、肯定自我的基礎上。不僅要學習別人的經驗,還要能不拘一格,不斷地尋找更多的、更靈活的、更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你的心事。
不難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模仿別人成功的人,為數不少。所以這是一種普遍而流行的成功之道。通過上麵的幾個案例,你是否已經開動腦筋,準備去做一個智慧型的模仿者呢?
要想成為智慧型的模仿者,必須要學會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針對一個問題,沿著各種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從多方麵提出解決方案,尋求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以求得最佳答案解決問題的思維。它重視問題所提供的信息與記憶中的各種信息的各種聯係,從而產生新的信息。
發散思維有助於避免考慮問題的單一性,幫助人們擺脫思維的僵化、刻板和呆滯,獲得創造成果。
奧斯本從八個方麵提出了智慧型模仿者如何開發發散思維的途徑,可以大大提高你的發散思維能力。
現在這個物件,有沒有別的用途?如果變化它一下是否還有別的用途?例如,海軍某研究所是從事艦船設備研究的,他們將研製的彈藥輸送機改裝一下,就成了自動、高效和完全的餅幹輸送機。
能不能借用別的方案?有什麼東西與此相類似?可否模仿這些相類似的東西?例如,把幾個部件結合在一起,既可以用繩子,也可以用粘合劑,還可以用釘子或用焊料,途徑不隻一條,但作用是相似的,它們各有優缺點。
能否通過改變物件的顏色、運動、聲音、形狀等,取得所期望的效果?如折疊式自行車,太陽能自行車,香味布鞋,超聲波滅鼠器,激光手術刀,都是這一方麵的成果。
能不能擴大、增加一些什麼東西?能不能增加次數、長度、強度、延長壽命等?例如,牙膏中摻入不同成分的藥物,就可以起到治療不同疾病的功效。
能不能縮小或取消某些東西?能不能省略、減輕、減薄、降低、縮短、分割、小型化,等等?例如,鍾的體積縮小出現了懷表;懷表再縮小成了手表。
能不能用別的材料、元件、工藝、功能、符號、聲音、方法等來代替?例如,用晶體管代替真空管,產生了電器的更新換代。
能不能改變程序、布局、速度,變換因果關係等?例如,美國發明了一種漆塗料暖氣,使用時將它抹在牆上,通上電壓為12伏的電便可以取暖。這種美觀的塗料既是裝飾材料,又可以放熱、蓄電,使用壽命達40年之久。
能不能正反顛倒、裏外顛倒、上下顛倒、目標手段顛倒等?例如,美國奧爾布賴藝術宮搞了一次劣品博覽,把質量差、造型醜的產品擺滿展廳,結果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參觀者絡繹不絕,大家從反麵學到了對優質產品的鑒別與欣賞。
秘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適合自己的事情,別人能做好的你未必行,別人做不好的可能就是你擅長的,千萬不要盲目模仿,要做智慧的模仿者。
向不可能挑戰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可能”,但有些人就是偏要把它們變成可能。請看下麵這個例子。
一天,有位住在愛荷州的婦女在雜誌上看到一則消息:“尋求能夠培養雪白的金盞花的主人,經查驗屬實,可獲得本公司獎金一萬元美金。”當時,金盞花的顏色大部分都是黃色、菊黃或是茶色。至於白色的金盞花,這幾乎不可能,也許那則消息隻是為公司做宣傳。
然而,這位女士卻對這個消息深感興趣,雖然她對植物的遺傳學並不清楚,但是她尚能了解配種的方法,當她在猶豫不決時,有—個聲音從她內心響起:“你怎麼了,試試看不就行了嗎?”
很快的她就展開行動,首先,她去購買最大的黃色金盞花來種植,經由她細心的灌溉、施肥,終於開成了太陽般的純黃金盞花,她再從中選擇了幾朵顏色最淡的花朵,等花枯萎之後收集種子,第二年再將收集的種子加以播種。她下定決心,不論花多少時間與精力,都一定要獲得最後的成功,即使麵對家人懷疑的態度,她仍然持續地播種,雖然金盞花的顏色愈來愈淡,但還是無法變為純白的。
時間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孩子漸漸長大,有的結婚生子,有的搬出去住了,最後連丈夫都去世了,堅強的她雖一度沉陷於悲傷的情緒中,對於任何事情都無精打采。但這終究並非長遠之計,於是她再度鼓起勇氣回到了金盞花的世界裏。雖然後來她都已做了祖母,她卻仍堅信二十年來的辛勤耕耘。
終於,在某一天的早上,她突然看到一朵雪白的金盞花,而且是絕對的雪白,正直挺挺地站在枝頭上,她臉上露出了笑容。待花枯萎後,她從這朵花裏收集了一些種子,寄給種子公司。經過儀器檢驗後,種子公司終於興奮地打電話來告訴她說:“我們要把獎金頒給你,感謝你所栽種的金盞花!”她終於如願以償獲得了獎金,多年的心血也總算有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