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借口吃掉你的希望
一個人要成就事業,必須毫不留情,不找任何借口,而像獵豹一樣盯住獵物——惟一的目的就是擒住它。看一看我們周圍,總有一些人在做事之前,先找借口,不能做這,不能做那,實際上就是不能做自己。的確,在做事的過程中,有些人因各種借口造成的消極心態,就像瘟疫一樣毒害著他們的靈魂,並且互相感染和影響,極大地阻礙著他們正常潛能的發揮,使許多人未老先衰,喪失鬥誌,消極處世。對於這些人來說,借口已經“吃掉”了他們做事的希望。
我們來看看幾個常見的借口是如何的荒謬,並從中發現他們做事失敗的真正原因:
年齡借口:前幾天我在街上偶然碰見一位少年時代的同鄉,十幾年未見麵,大家都大為感慨,於是親切地聊起來。然而,使我驚愕的是,他竟說自己已經“老”了。“現在隻是為了孩子賺錢,還有十幾年就要退休養老了,沒有其他想法了。”
老天,他才三十五六歲!怎麼就等待退休養老呢?怪不得我們這個社會有那麼多失敗者,他們不努力去追求成功,卻隨意找借口,迎接和等待人生的失敗。
我的這位朋友,在少年時代是一個中等偏上智力水平的人,在我的記憶中,他樣樣比我強。家境不錯,父親是國家幹部,母親也有工作,在那小地方、那年月可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家庭。從交談中,我知道了他現在的一些情況。他在某國營公司當職員,當過兵,老婆在機關工作,有一個男孩在讀小學。在當今中國,他是一個擁有三口之家的典型男子。按說他現在最具有條件去設立某個目標,努力攀登。遺憾的是,他竟然放棄了一切追求。年齡的借口和其他的交談都顯露了他消極失敗的心態。三十五六歲就說“老”了。事實恰恰相反,三十五六歲是最有作為、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人們因吸收廣泛的生活養料而比較成熟,比較容易認識和把握自己與社會。
許多大成功者,大都是在三十至六十歲的年齡階段完成的。王光興初任飲料廠廠長時已四十歲,任罐頭廠廠長時已四十六歲。北京天安製藥集團總裁呂克鍵,四十九歲才開始辭職創業。山東乳山百萬富翁養蚶專家辛啟泰,五十歲才從海邊灘塗上尋找成功之路。四川“蚊帳大王”“楊百萬”六十六歲才從擺小攤開始做生意。美國前總統裏根73歲還參加競選。據拿破侖·希爾對2500人進行分析,反映出很少有人在40歲以前取得事業上的大成功。美國著名的汽車大王福特,40歲還沒有邁出成功的重要步伐。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在取得巨大成功之時,已過40歲。希爾本人出版第一本成功學著作時已是45歲,之後他為成功事業還工作奮鬥了42年,當他80歲的時候還在出書。
當然,現代社會發展比較迅速,四十歲之前成功的例子已比比皆是(這也說明“我還年輕”的借口同樣站不住腳)。由於各人的條件、目標、成功的內容和起始點不同,四十歲後成功的例子也仍然相當普遍。
年齡,決不能成為不成功的借口。
教育和文憑的借口:“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我沒有文憑”,這是不少人常用的借口。事實上學習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學校教育、文憑教育,僅僅是千萬條求知途徑中的一種。其實,從學校的書本上學東西,常常有很大的局限性。
真正的教育來自社會大學和自學。
我們看看那些成功人物的教育與文憑情況:王光興,初中文憑;“果喜集團”總裁張果喜,小學文憑;億萬富翁治禿專家趙章光,高中文憑;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13歲開始工作,幾乎沒接受什麼正規教育;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高中輟學;日本鬆下幸之助小學四年級的學曆;香港富商李嘉誠初中兩年的學曆……這些成功者的知識與能力全靠自學而來。
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當然對成功有幫助(可惜的是,有無數受到良好教育,獲高等學曆文憑的人同樣平庸無所作為),沒有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沒有文憑的人,隻要願意,自學永遠不晚。現在越來越多的成人補習教育和各種職業培訓,為成人自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資金借口:“我沒有資金,所以我不能成功……”事實是,有資金可以幫助我們成功,但沒有資金,隻要想辦法同樣可以創業賺錢,同樣可以成功。當代中國百萬富翁、億萬富翁,幾乎全是白手起家的。國外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到處可見。
其實,資金來源途徑很多:積少成多地積累,大雪球是從小雪球滾成的;向親朋好友借錢集資;尋找一個能生財的門路;或抓住機會找銀行貸款;或找有錢單位和個人合夥;集資入股……許多做大生意的人,都不是靠自己個人的資金,而是充分利用了銀行、信用社以及社會閑散資金。
丹尼爾·洛維格,1897年生於美國密歇根州的小鎮南海漫,洛維格父親是個房地產生意的經紀人。洛維格10歲時,父親和母親因為個性不合離婚了。這樣,洛維格跟隨父親離開家鄉,來到了得克薩斯州的小城——阿瑟港,一個以航運業為主的城市。
洛維格對船情有獨鍾,幾乎到了著迷的程度。終於,高中沒念完就去碼頭工作了。他先給一些船主做幫工,拆裝修理輪船引擎。洛維格對這一行有出奇的靈氣,簡直稱得上無師自通。
由於他手藝出眾,攬的活越來越多,忙都忙不過來。於是幹脆辭職,獨自開了個修理行。
就在洛維格即將30歲的時候,靈感開始進發了。童年的一個小小的賺錢經曆出現在他的腦海裏。
在他9歲時,偶然獲悉鄰居有條柴油機帆船沉在了水底,船主人想放棄它。洛維格向父親借了50美元,用其中一部分雇了人把船打撈上來,又用一部分從船主人手裏買下了它,然後用剩下的錢請人把那條幾乎報廢的帆船修理好,然後轉手賣了出去。這樣他淨賺了50美元。他知道如果沒有父親的那50美元,他難以做成這筆交易。洛維格發現,對於一貧如洗的人,要想擁有資本就得借貸,用別人的錢開創自己的事業,為自己賺更多的錢。
洛維格惟一能選擇的辦法,就是向銀行申請個人貸款。在相當長的日子裏,紐約的很多家銀行裏都能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得說服銀行家們貸給他一筆款子,並且使他們相信他有償還貸款本金及利息的能力。可是銀行對他的請求一一給予了拒絕。理由很簡單,他幾乎一無所有,貸款給他這樣的人,風險很大。希望一個個像肥皂泡樣破滅。就在絕望之際,洛維格突然計上心來。他有一條尚能航行的老油輪,他把它重新修理改裝,並精心“打扮”了一番,以低廉的價格包租給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後,他帶著租約合同等去找紐約大通銀行,說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輪,如果銀行願意貸款給他,他可以讓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轉給銀行,來分期抵付銀行貸款的本金和利息。
經過研究,大通銀行的經理們答應了洛維格的要求。當時大多數銀行家都認為此舉簡直不可思議,把款貸給洛維格這樣一個兩手空空的人,等於是把錢白白扔進大海裏。但大通銀行的經理們自有他們的道理:盡管洛維格本身沒有資產信用,但是那家石油公司卻有足夠的信譽和良好的經濟效益;除非發生天災人禍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隻要那條油輪還能行駛,隻要那家石油公司不破產倒閉,這筆租金肯定會一分不差地入賬的。
洛維格思維巧妙之處在於他利用石油公司的信譽為自己的貸款提供了擔保。
他拿到了大通銀行的第一筆貸款,馬上買下了一艘貨輪,然後動手加以改裝,使之成為一條裝載量較大的油輪。他采取同樣的方式,把油輪包租給石油公司,獲取租金,然後又以包租金為抵押,重新向銀行貸款,然後又去買船,如此循環往複,像滾雪球似的,一艘又一艘油輪被他買下,然後租出去。
等到貸款一旦還清,整艘油輪就屬於他了。隨著一筆筆貸款逐漸還清,油輪的包租金不再用來抵付給銀行,而轉進了他的私人賬戶。
洛維格擁有的船隻越來越多,包租金也滾滾而來,洛維格不斷積聚著資本,生意越做越大。不僅是大通銀行,許多別的銀行也開始支持他,不斷地貸給他數目不小的款項。
洛維格沒有就此滿足,他有了一個新的設想:自己建造油輪出租。
在常人看來,這是極為冒險的舉措。投入了大筆的資金,設計建造好了油輪,萬一沒有人來租,怎麼辦?憑著對船特殊的愛好和對各種船舶設計的精通,洛維格非常清楚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類型的船,什麼樣的船能給運輸商們帶來最好的經濟效益。他開始為一些顧客“量體裁衣”地設計一些油輪和貨船。然後拿著設計好的圖紙,找到顧客,一旦顧客滿意,立即就簽訂協議。船造好後,由這位顧客承租。
洛維格拿著這些協議,再向銀行申請高額貸款。此時他在銀行家們心目中的地位已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以他的信譽,加上承租人的信譽,洛維格向銀行提出給予他很少人才能享受的“延期償還貸款”待遇,也就是說,在船造好之前,銀行暫時不收回本息,等船下水正式營運後,再開始歸還銀行貸款本息。這樣一來,洛維格可以先用銀行的錢造船,然後租出,以後就是承租商和銀行的事,隻要承租商還清了銀行的貸款本息,他就可以坐取源源不斷的租金,自然而然地成為船的主人了。整個過程他不用投資一文錢。
洛維格就是這樣用別人的錢開創自己的事業,為自己賺更多的錢。
沒錢也不能成為不成功的借口。
失敗者大都喜歡找借口,成功者卻大都拒絕找借口,向一切可以作為借口的原因或困難挑戰。富蘭克林·羅斯福因患小兒麻痹症而下身癱瘓,他是最有資格找借口的。可是他從來不找任何借口,而是以信心、勇氣和頑強的意誌向一切困難挑戰,居然衝破美國傳統束縛,連任四屆美國總統。他以病殘之軀在美國曆史上,也在人類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成功篇章。
此外,還有“運氣”借口、“健康”借口、“出身”借口、“人際關係”借口等等。拿破侖·希爾在他的《思考致富》裏將一位個性分析專家編的借口表列出來,竟然有五十多個。拿破侖·希爾說:“找借口解釋失敗是全人類的習慣。這個習慣同人類曆史一樣源遠流長,但對成功卻是致命的破壞。”
然而,正像任何傳染病都可以治療一樣,“借口症”這種做事的心態病也是可以想辦法克服的。辦法之一就是用事實將借口一一駁倒,使它沒有臉麵沒有理由在我們心中立足,從而為我們做成事情打開成功的通道。
建校兩百多年來,“沒有任何借口”一直被美國西點軍校奉為最重要的行為準則,是傳授給每一個軍校新生的第一個理念。它強調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境況,無論遭受什麼樣的壓力與困難,人們都應全力以赴完成任務,而不是製造借口推卸責任,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它體現出負責、果敢的精神,恪守著誠實、忠信的理念,不斷激勵人們去開創主動奮發、樂觀激昂的人生境界。
秉承這一理念,無數西點人在人生的各個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在軍界,西點人可謂“戰功赫赫”,碩果累累。西點培育出了五位五星上將、3700多名將軍及眾多軍事高級將領。首度登陸月球的三位太空人當中,就有兩位出身西點。更鮮為人知的是西點人在工商界竟然也大展身手,創造出一係列驚人的業績。許多跨國公司的CEO、董事長、總經理等皆畢業於西點。比如可口可樂、通用電氣、杜邦化學等大公司的總裁等。在政界,西點甚至為美國貢獻出了三位能力超凡的總統:內戰時期南部聯盟總統傑斐遜·戴維斯、第18任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第24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西點,也成為了美國人當之無愧的驕傲與自豪!
棄絕一切借口,正是西點人成功的秘訣所在。它也正是每一個現代人忠於職守,做好工作,完善自我,邁向成功的必修之路。
尋找借口是對所做事情的拖延和放棄,它會讓人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包括上司、朋友、合作夥伴。這樣,外在的環境又對他也構成了更大的壓力。
朋友僅是心靈、精神上的慰藉,也是事業上的助手。如果總是遲到、不守承諾,朋友也不會再包容你。因為他們覺得你是不值得信賴的。借口,也許能給你帶來一時的苟且偷安,也許能使你暫時逃離某些工作與責任。但最終必然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借口的實質是推卸責任,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不負責任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一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沒有任何前途可言。
找借口的惟一作用是安慰自己。這種安慰是致命的,它給人一種暗示:“我克服不了客觀條件造成困難可能隻是需要改變一下角度就可以輕鬆達到目的。
尋找借口的人大都缺乏創新精神,常常抱怨外在的一些條件,甚至於自己的智商。他們為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不足而造成的失誤尋找借口。借口隻能讓人逃避一時,卻不能讓人如意一世。沒有誰天生能力非凡,正確的態度是正視現實,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努力學習、不斷進取、發現並肯定自己的能力。
在很多公司組織以“沒有任何借口”為培訓目標培訓之後,也產生了很多誤解,這一精神被當成“絕對服從”的代名詞,似乎無條件完成任務是最終的目的。我要強調的是對上司負責,不是去犧牲自己的想法。恰恰相反,真正的敬業精神應該基於對人的尊重,尊重上司、服從集體利益的同時保持個人的主動精神更為重要。因為工作是由無數細節組成的,問題是靠自己用心去發現的,困難是自己盡力克服的。事業的成功依賴於人的能力(尤其是創造力)的真正的發揮,所有的工作歸根到底是人的才華的真正發揮,用才華去創造。這也就是敬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