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定位
人應該說自己知道的話,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鞋子擠不擠腳,隻有自己最清楚,別人的判斷是毫無用處的。
近一段時間,有一本叫《定位》的書特別暢銷,這是一本關於營銷方麵的書,因為定位概念的提出而經久不衰。書中寫道:“定位是從一個產品開始,那產品可能是一種商品、一項服務、一個機構、甚至是一個人,也許就是你自己。”
“人和產品都犯有一個毛病:認為自己能為所有的人幹所有的事。”其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不可能樣樣都行,要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和不能幹什麼。能給自己準確定位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才能取得成功。
喬·吉拉德1929年出生在美國一個貧民窟,他從懂事起就開始擦皮鞋,做報童,然後又做過洗碗工、送貨員、電爐裝配工和住宅建築承包商等等。35歲以前,他隻能算一個全盤的失敗者,朋友都棄他而去,他還欠了一身的外債,連妻子、孩子的吃喝都成了問題,同時他還患有嚴重的口吃,換過四十多個工作仍然一事無成。為了養家糊口,他開始賣汽車,步入推銷生涯。
剛剛接觸推銷時,他反複多次對自己說:“你認為自己行就一定能行。”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到,他以極大的專注和熱情投入到推銷工作中,隻要碰到人,他就把名片遞過去,不管是在街上還是在商店裏,他抓住一切機會,推銷他的產品,同時也推銷他自己。三年以後,他成為全世界最偉大的銷售員,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不被看好,而且還背了一身債務、幾乎走投無路的人,竟然能夠在短短的三年內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他至今還保持著銷售昂貴產品的空前記錄——平均每天賣6輛汽車!他一直被歐美商界稱為“能向任何人推銷出任何商品”的傳奇人物。
喬·吉拉德做過很多種工作,屢遭失敗。最後他把自己定位在做一名銷售員,他認為自己更適合,更勝任做這項工作。成為你自己,就是要知道你能做什麼,你想做什麼,你的優勢是什麼。否則,你將在眾多人的參考意見中無所適從,在輿論的“壓力”下,走投無路,就會有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惆悵。目標的迷失與滿腔的熱情無處揮灑,這種境況是最愁煞人的。事實上,一個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問題不是要說服自己是不是聰明,隻要不是先天的弱智,人的智商大抵是相近的,而是要確切地明了自己在哪方麵聰明,並且實現自己某方麵的聰明潛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事,最喜歡的事。
每天都有許多事可做。但有一條原則不能變,那就是無論你做的是什麼,那一定要是你最擅長的事。
我的一位鄰居是一位機械師。他已經做了二十幾年的機械工作,可他一直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總是想轉行,卻遲遲下不了決心,已經做了二十幾年的機械工作,如果突然換一份其他工作,需要從頭再來會感到很不適應,盡管他不喜歡,卻無法拋開累積二十多年的機械專業知識。
他想改變,但又拋不開過去的包袱,自然無法突破,這是個矛盾。既然知道自己再繼續做下去也不會有興趣,就應該果斷地做出決定:轉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畢竟是令人興奮的,也更容易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並最終取得卓越成就。
對很多人來說,發現自己擅長做什麼事,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因為他們寧可相信別人,也不願相信自己,其實那些事業有成的人從不看輕自己,他們總是相信自己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
社會上的大多數人,總是羨慕那些事業有成之士,盲目地效仿別人去做某件事,從未了解自己是否擅長。他們不能認清自己的專長,了解自己的能力,結果自然是徒勞。
每個人都有許多能力,但總是有一種能力是最擅長的。隻有找準最擅長的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調動自己身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獲得成功。
反之,那些不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事的人,總是在別別扭扭地做著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事,以至於工作中沒有足夠的熱情,不能脫穎而出,更談不上成就大事了。
要改變自己目前的狀況,要讓自己更有自信,要讓自己做事更有成效,我們就必須做出更好的決定,采取更好的行動。
很多年前,一位名人講過一句話:“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會有所成就。”
1888年,法國巴黎科學院發起關於“剛體固定點旋轉”問題有獎征文。有趣的是,征文規定作者除提供論文外,還必須附一條格言。因為,知識和人格是科學事業騰飛的雙翼。在許多應征的論文中,有篇論文所附的格言格外顯眼,極富哲理:“說自己知道的話,幹自己應幹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
這句名言出自38歲的俄國女數學家蘇菲·柯瓦列夫斯卡娜之手。她實現了自己的格言:“做自己想做的人。”在婦女處於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地位的19世紀,她成了走進法國巴黎科學院大門的第一個女性,成為數學史上第一個女教授。無獨有偶,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物理係人才濟濟,半個多世紀出了七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人們探究其奧秘,係主任說:“物理係教授和學生的原則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做別人讓你做的事。”
一個人要充分地估測自己,給自己找準位置,充滿信心,真誠地做自己能做的和應該做的事,就有可能成為自己所希望的那種人。多少傑出成功人士的經曆說明:假如你不僅知道自己能幹什麼,而且知道自己不能幹什麼,在充分發揮才能優勢的基礎上,在揚長避短的前提下選擇你的起點、著力點和努力方向,你就能少走彎路。
成為你自己,必須堅守自己的追求、個性和風格、合理的意見或建議當然要聽,但是你應當有主見,否則,你一定會被眾多的建議所肢解。因為,無論你怎麼做,總有人表示不敢苟同。而在現實中,你又無法把自己“打扮”得適合每一個人。堅守自己,因為最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
秘籍:人應該說自己知道的話,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鞋子擠不擠腳,隻有自己最清楚,別人的判斷是毫無用處的。
正視自己的缺點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一些缺點,正是這些缺點往往使人變得自卑,有的人甚至因為自己的缺點而感到自卑,甚至不願與人交往,使自己的人生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自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自卑當中而喪失了追求成功的勇氣。
從前有個人,相貌極醜,街上行人都要掉頭對他多看一眼。他從不修飾,到死都不在乎衣著。窄窄的黑褲子,傘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頂窄邊的大禮帽,仿佛要故意襯托出他那瘦長條似的個子,走路姿勢難看,雙手晃來蕩去。
他是小地方的人,直到臨終,甚至已經身任高職,舉止仍是老樣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開門,不戴手套去歌劇院,總是講不得體的笑話,往往在公眾場合忽然憂鬱起來,不言不語。無論在什麼地方——在法院、講壇、國會、農莊,甚至於他自己家裏——他處處都顯得不得其所。
他不但出身貧賤,而且身世蒙羞,母親是私生子,他一生都對這些缺點非常敏感。
沒人出身比他更低,但也沒有人比他升得更高。他後來任美國大總統,這個人就是林肯。
一個人有這麼大的弱點而不去補償,難道也能得到林肯那樣的成就嗎?
原來,林肯並不是用每一個長處抵每一個短處以求補償,而是憑偉大的睿智與情操,使自己淩駕於一切短處之上,置身於更高的境界。隻在一個方麵,就是教育方麵,直接補償自己的不足。他拚命自修來克服早期的障礙。他非常孤陋寡聞,在20歲以前聽牧師布道,他們都說地球是扁的。他在燭光、燈光和火光前讀書,讀得眼球子在眼眶裏越陷越深;眼看知識無涯而自己所知有限,總是感覺沮喪。他填寫國會議員履曆,在教育一項下填的是:“有缺點。”
林肯的一生不是沉浸在自卑中,而是對一切他所缺乏的方麵的全麵補償。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愛情與婚姻美滿,集中全力以求達到更高的目標,他渴望把他的獨特思想與崇高人格裏的一切優點奉獻出來,造福人類。
可是,常人必須選擇可以達到的目標,不可好高鶩遠,妄自追求達不到的目標。
心理學認為,自卑是由於一種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其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經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常產生猜疑心理;行為畏縮、瞻前顧後等。自卑心理可能產生在任何年齡段和各種各樣的人身上,比如說,德才平平,生命仍未閃現出“輝煌”與“亮麗”,往往容易產生“看破紅塵”的感歎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無奈,以至把悲觀失望當成了人生的主調;經過奮力拚搏,工作有了成績,事業上創造了“輝煌”,但總擔心“風光”不再,容易產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歎;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一去不回頭,往往容易哀怨歲月的無情和生發出紅日偏西的無奈……這種自卑心理是壓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鎖,是一種消極、不良的心境。它消磨人的意誌,軟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銳氣鈍化,畏縮不前,從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開始,以自我埋沒、自我消沉告終,使人陷入悲觀哀怨的深淵不能自拔.真是害莫大焉!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不是其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存在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人一樣”等。這些追求大多脫離實際,隻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敵。自古以來,多少人為自卑而深深苦惱,多少人為尋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尋覓。
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並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於他善於正視自己的缺點戰勝自己的軟弱。一代球王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緊張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但卻無端地懷疑自己,恐懼他人。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注踢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從此便以銳不可擋之勢踢進了一千多個球。球王貝利戰勝自卑的過程告訴我們:不要懷疑自己,貶低自己、隻需勇往直前,付諸行動,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是:假定你有一兩種自卑感,而想加以利用,轉弱為強,辦得到嗎?
不錯,這並不容易。但是辦不到嗎?就人過去的經驗來說,並非如此。有幾位偉人的生平就是一部奮鬥史,顯示出借補償作用而獲得成就的可能性有多大。讀達爾文、濟慈、康德、拜倫、培根、亞裏士多德的傳記,就不會不明白,他們的品格和一生,都是個人缺陷形成的。象亞力山大、拿破侖、納爾遜,是因為生來身材矮小,所以立誌要在軍事上獲得輝煌成就;象蘇格拉底、伏爾泰,是因為自慚奇醜,所以在思想上痛下功夫而大放光芒。
惟一的阻礙,不是我們不能改變自己,也不是改變的困難,而是我們不要改變。隻要別人或是別的事物改變了,你就會看到,我們把自己調整得多好。
現在就是開始的時候了,任何人都有缺點,任何人都有自卑的時候,但不能因自卑而影響自己的生活,你可以過更好的生活。人不應讓自卑感作祟而使自己覺得難堪,應該象一般成功快樂的人那樣,正視自己的缺點,調整自己,好好地發揮自卑感原有的作用。雖然起初不大有把握,可是你會發現你自己不再受它的驅使,而是在利用它,將來好有一個更精彩更豐富的人生。
秘籍:正視自己的缺點,利用它,你的人生將會更加豐富多彩。
要有健康的心理
以往人們認為,所謂健康就是沒有病症,即身體檢查找不到哪一部分有病態的證據。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逐漸認識到人是一個身心的統一體,人的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身體的疾病,更重要的是應該在心理上同樣沒有不正常的現象。
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一種最有助於健康的力量,這就是良好的情緒力量。要擁有這種力量,除了利用運動來保持耐力,使人清除疲勞,緩解情緒緊張,保持精力充沛外,保持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更需要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保持樂觀心態,遇到失敗要積極尋找原因,而不要一味去責怪自己的缺點。
把你對事物的看法同那些在生活中情形跟你相似的人的看法進行比較,以評價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
要勇於和別人交朋友,愛朋友的同時也會被朋友愛。受到拒絕並不妨礙你再跟別人交朋友。
要充分肯定自己,決不說自己不行。不要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好。比如說自己“長得難看”、“笨手笨腳”、“沒創造性”、“不可救藥”等等。想一想在那些使你不幸的因素中,哪些是可以改變的。批評自己應當帶有建設性。
要了解自己的力量,量力而行,同時對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永遠充滿信心,並且用這種積極的情緒去感染別人。
當你感到“緊張”這種生理反應的時候,你需要:客觀地檢查這種生理反應(數數脈搏,並盡可能多地記錄下身體變化的情況)。想想是否還有別的原因引起這種生理上的緊張(不是心理上的)——也許你吃得不合適,也許屋子太熱等等。
當你感到無法控製自己情緒的時候,你不妨采用下麵的辦法擺脫眼前的事,幹脆走開;把自己當成局外人;想象自己置身於未來,從未來透視現在;找富有同情心的人聊聊,獲得精神上的慰藉。
不要總想著自己過去的不幸、恥辱和挫折。過去的已經過去,它隻保留在記憶中,而不應該再影響今天的生活。天地間,還有很多事需要你去幹。
記住:失敗和挫折有時是一種貌似災禍而實際使人得福的幸事。失敗告訴你,你的目標對於你來說是不相適宜的;或者說,失敗使你能夠免受將來更大的失敗。要從每次的失敗中有所得。
如果你感到自己情緒緊張,而又無法自製,最好到醫院去看看。有些情況好像是精神疾患,而實際卻是生理疾患,比如甲狀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