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隻能在行動中產生
曾經有一個衣衫襤褸,滿身補丁的男孩,跑到摩天大樓的工地向一位衣著華麗、口叼煙鬥的建築承包商請教:“我該怎麼做,長大後會跟你一樣有錢?”這位高大強壯的建築承包商看了小家夥一眼,回答說:“我先給你講一個三個掘溝人的故事。一個拄著鏟子說,他將來一定要做老板。第二個抱怨工作時間長,報酬低。第三個隻是低頭挖溝。過了若幹年,第一個仍在拄著鏟子;第二個虛報工傷,找到借口退休;第三個呢?他成了那家公司的老板。你明白這個故事的寓意嗎?小夥子,去買件紅襯衫,然後埋頭苦幹。”
小男孩滿臉困惑,百思不解其中的道理,隻好再請他說明。承包商指著那批正在腳手架上工作的建築工人,對男孩說:“看到那些人了嗎?他們全都是我的工人。我無法記得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甚至有些人,根本連臉孔都沒印象。但是,你仔細瞧他們之中,隻有那邊那個曬得紅紅的家夥,穿一件紅色衣服。我很快就注意到,他似乎比別人更賣力,做得更起勁。他每天總是比其他的人早一點上工。工作時也比較拚命。而下工的時候,他總是最後一個下班。就因為他那件紅襯衫,使他在這群工人中間特別突出。我現在就要過去找他,派他當我的監工。從今天開始,我相信他會更賣命,說不定很快就會成為我的副手。”“小夥子,我也是這樣爬上來的。我非常賣力工作,表現得比所有人更好。如果當初我跟大家一樣穿上藍色的工人服,那麼就很可能沒有人會注意到我的表現了。所以,我天天穿條紋襯衫,同時加倍努力。不久,我就出頭了。老板注意到我,升我當工頭。後來我存夠了錢,終於自己當了老板。”
“要想出人頭地,除了努力工作之外,沒有任何捷徑,更沒有任何替代品。”
每一個人都可以界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並製定各個時期的目標。但如果你不篤行,還是一事無成。
苦思冥想,謀劃如何有所成就,不能代替獲得成功的實踐。不肯行動的人,隻能是在做白日夢。這種人不是懶漢,就是害怕挫敗。
成功人士都是怎麼想,就怎麼做。愛迪生是個實驗發明家,他從不怕挫折,並把每一次挫折看作一次經驗。實驗、挫折、再實驗……直至成功。他是靠孜孜以求的篤行而成為大發明家的。巴爾紮克開始寫作時經曆了嚴重的挫敗,在父母嚴厲的要求下開始其寫作生涯。在規定的兩年之內,他敗得很慘,父母斷了他的生活費,他就一邊謀生一邊寫作,雖債務纏身,仍繼續奮鬥,終以其宏篇巨作《人間喜劇》躋身於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
篤行,才是攀登人生成功巔峰的法寶。中國女排五連冠的光輝曆程,就是靠的刻苦訓練,不但練出了運動技能,而且練就了積極的心態和高情商;著名的馬家軍中長跑女子運動隊的每一次成功的記錄,也都是靠日常嚴格苦練而獲得的。
我們從小就讀過這樣一則古代寓言:“蜀之鄙有二僧”——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裕。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租條船延著長江而下,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過南海的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說一尺不如行一寸。
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保證。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落實到行動上。
拿破侖說:“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最好。”人生的本質在於創造,而創造就是改變人生的行動。由此可見,行動即是人生目標。
內斯美是一位出色的周末高爾夫球選手,他通常能打出90多杆。後來他有7年時間完全停止玩球。令人驚異的是,當他再回到比賽場時,又打出了漂亮的74杆。內斯美的故事說明,如果我們期望實現目標,就必須首先看到目標完成。內斯美沒有玩球的7年是在與世隔絕的俘虜收容所裏度過的,無法做正常的體能活動。頭幾個月他幾乎什麼也沒幹,後來他意識到要保持清醒頭腦並活下去,就得采取特別積極的措施。於是,他選擇了用心打高爾夫球的方法。在其心裏,他每天都堅持玩整整18個洞。他在心中打球,所花時間跟他在高爾夫球場上玩球一樣長。在7年裏,他一直在心裏玩那完美的高爾夫球,從來沒有一次漏打了球。這個例子說明,一個人要想達到目標,在達到之前,心中就要“看見目標完成”。
行動會增強自信心,猶豫隻會帶來恐懼。克服恐懼的惟一辦法就是立即行動。跳傘的人拖得越久越害怕,就越沒有信心。“等待”也能折磨人,有時會讓人變得神經質。有經驗的教師站在講台上長時間不開口也會緊張得不行。著名播音員愛德華·慕羅在麵對麥克風之前總是滿頭大汗,一開始播音以後,所有的恐懼立即“煙消雲散”了。行動可以治療恐懼,許多老演員也有這種經驗,立即進入狀態,可以解除全部的緊張,恐怖與不安。
一般人則不了解這個道理,他們應付恐懼的常用方法就是“不做”或回避。多數推銷員就經常這樣,由於恐懼而怯場,結果是越來越糟。克服恐懼的最佳辦法,就是立刻就做。不管幹什麼事,一經決定,就立刻進入狀態。
寫作、繪畫都需要創意、創造力。很多人沒有信心,他們都是強調還沒來靈感。其實,靈感必須在進入狀態之後才能產生。不寫、不畫,不進入創作狀態,哪來的靈感?一位寫了暢銷書的作家在談及他的秘訣時說:“我用‘精神力量’。我有許多東西必須按時交稿,因此無論如何不能等到有了靈感才去寫,那樣根本不行。一定要想辦法推動自己的精神力量。方法如下:我先靜下心來坐好,拿一支鉛筆亂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盡量放鬆,我的手先開始活動,用不了多久,我還沒有注意到時,便已經才思泉湧了。”
每一行動之前都有另一個行動,這是亙古至今的自然原理。“芳林新葉摧陳葉,流水後波逐前波”。室溫是自動控製的,但是你必須先選擇溫度才行,汽車能變速,但需在換檔之後。這個原理,同樣也適用於人的心理活動。先使自己心理平靜安祥,才能順利開展思維。
有一位幽默大師曾說:“每天最大的困難是離開溫暖的被窩,走到冰涼的房間。”他說得不錯,當你躺在床上認為起床是一件不快活的事,它就真的變成一件困難的事了。但是,你隻要準時掀開被子,形成習慣或自動反應,起床就會變得極其簡單容易了。
凡是大有作為的人物都不會等到精神好時才去做事,而是時刻按照原定目標篤行的。這是因為他們深諳“行動誘發行動”這個自然原理。製定目標之後,就要立即行動,不可一拖再拖。信息時代,是講究速度和高效的。不行動就要落後,不行動將一事無成。
“勞動創造了人”,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一個著名的科學論斷。
“人”的潛能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在勞動中逐漸被開發。如果把這個論斷用在成功學上,我們說,“行動創造了人”。科學已經證明,人的潛能幾乎是無窮的。潛能愈用(行動)愈增加,不用(行動)就減退。行動促使潛能的發展必然又帶來更大的行動。
《新約·馬太福音》第25章敘述耶穌帶領門徒向耶路撒冷行進,一路上對門徒諄諄講道。
耶穌坐在橄欖山上時,給門徒們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貴族,他要出門到遠方去。臨行前,他把仆人召集起來,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後來,這個貴族回國了,就把仆人叫到身邊,了解他們經商的情況。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五千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五千兩。”貴族聽了很高興,讚賞地說:“好,善良的仆人,你既然在賺錢的事上對我很忠誠,又這樣有才能,我要把許多事派給你管理。”第二個仆人接著說:“主人,你交給我二千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二千兩。”貴族也很高興,讚賞這個仆人說:“我可以把一些事交給你管理。”第三個仆人來到主人麵前,打開包得整整齊齊的銀子說:“尊敬的主人,看哪,您的一千兩銀子還在這裏。我把它埋在地裏,聽說您回來,我就把它掘了出來。”貴族的臉色沉了下來。“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浪費了我的錢!”於是要回他這一千兩,給那個有一萬兩的仆人,並說:“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埋沒錢才,就是浪費,如第三個仆人的作為;不行動,也就是潛能最大的浪費。隻要不斷地行動,一個著名的科學家隻會越來越著名;一個社會關係好的人,他的社會關係隻會越來越好;一個行動能力強的人,其行動能力隻會越來越強——他們就是如此“走運”,生命力就是如此旺盛,因為,他們時刻都在行動!
拿破侖·希爾認為,要當一個成功者,必須積極地努力,積極地奮鬥。成功者從來不拖延,也不會等到“有朝一日”再去行動,而是今天就動手去幹。他們忙忙碌碌盡所能幹了一天之後,第二天又接著去幹,不斷地努力,直至成功。
要記住這句老話:“今天能做的事情,不要拖到明天。”成功者一遇到問題就馬上動手去解決。他們不花費時間去發愁,因為發愁不能解決問題,隻會不斷地增加憂慮。當成功者開始集中力量行動時,立刻就興致勃勃、幹勁十足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說,行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殺手鐧”。
秘籍: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
——克雷洛夫
不讓貪欲成為你的絆腳石
貪婪是災禍的根源。為人處事,若好占便宜,必將受到唾棄;經營事業若好高騖遠,則事業難以長久。
古時候,有一個放羊的男孩,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一個深不可測的山洞,這個地方很隱蔽,他從未涉足過。好奇心促使他一步步地往山洞深處走去。突然,就在洞的深處,他發現了一座金光閃閃的寶庫。天哪,這是不是人們常說的天下第一寶藏呢?放羊的男孩很是好奇,他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多的金子,他很高興。小心地從幾萬噸的金山拿了小小的一條,他自言自語道:“要是財主不再讓我幫他放羊的話,這幾十兩銀子也夠我生活一段時間了;”他邊說邊從金庫回到放羊的山上,“夠用了,夠用了”。然後不急不忙地將羊趕回老財主家,又如實地將一天的發現告訴了財主。還把自己撿到的那塊金子拿出來給財主看,讓他辨別其真假。財主一看、二摸、三咬之後,一把將放羊的男孩拉到身邊,急切地問藏金子的洞在哪裏。男孩把藏金子的山洞的大體位置告訴了他,老財主馬上命令管家與手下的打手們直奔男孩放羊的那座山,還擔心男孩的話不真,讓男孩為他們帶路。
財主很快見到了真的金山,高興得不得了。他想:這下我可發了大財了,他趕忙將金子裝進自己的衣袋,還讓一起進來的手下猛拿。就在他們把小男孩支走,準備帶走所有的金子的時候,洞裏的神仙發話了:“人啊,別讓欲望負重太多,天一黑下來,山門就要關了,到時候,你不僅得不到半兩金子,連老命也會在這裏丟掉,別太貪婪了。”
可是財主就是聽不進去,他想山洞這麼空闊,且又那麼堅硬,就是天大的石頭砸下來,也砸不到自己的頭上,何況這裏有這麼多的金子呀!不拿白不拿,負重一點有什麼怕,擁有了這些金子,出去後我不就是大富翁了嗎?於是財主還是不停地搬運,非要把金山搬空不可。一陣轟隆隆的雷聲響起後,山洞全被地下冒出的岩漿吞沒掉,財主別說是當富翁啊,就是連自己性命也丟在了火山的岩漿之中。
人是感情動物,無論是什麼人,隻要進入社會,接觸到物質社會的利益,都會在心裏產生種種欲望。
誠然,生物學家都知道,動物的基因是自私的,它們必須自私,因為基因為爭取生存,直接同它的等位基因發生你死我活的競爭的時候,隻有擊敗對手,犧牲等位基因才有自己生存的權利。人由遺傳基因發展形成,人之自私大抵發源於此。但是,如果僅僅以基因必須自私而心安理得,而丟棄文化這種“全新的非生物學”的力量,你就把自己更重要的一部分——你的血肉,從你的軀體上剝去了,剩下的隻是一副髏骨。你會變得毫無人的力量,即使血肉仍附在你的身軀上,那整個的你與普通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了。
不論在什麼社會,什麼國家,貪婪者、自私者都是卑鄙的、遭人唾棄的,都會受到社會的譴責,受到公眾的鄙視。
人的貪婪與否,欲望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人品的汙潔和事業的成敗。“人隻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這就是說,一個人隻要心中出現一點貪婪和私心雜念,他本來的剛直性格就會變得懦弱,聰明就會變得昏庸,慈悲就會變得殘酷。
在進入社會後有各種各樣的欲望,人有欲望這無可厚非,有的人的欲望是客觀的、有節製的,這樣的欲望則會是一種目標,一股動力,他可以使人具有方向性;有的人的欲望則是主觀的、無限製的,甚至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需要多少才能得到滿足。這樣的欲望則會給自己增加壓力,超負荷的欲望會羈絆人前進的腳步,有的甚至會將其引向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