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個乞丐在挨家乞討。他手裏拎著個舊口袋,在每家門前討要幾文錢用來買點吃的。乞討之際,他總弄不明白,為什麼那些有錢人總是貪得無厭呢?
“這個人,”他自言自語到,“是這家的主人,我很了解他。他曾經非常富有。假如他能聰明點的話,他就會在生意上適可而止,轉手他人。這樣他就可以安享餘生之年。可他幹了些什麼呢?他不惜代價的建造船隻,出海去同外國進行貿易,他認為它可以賺取堆積如山的金子。
可是,暴風雨來臨,海水翻騰;他的船隻被海浪所摧毀。此刻他的一切希望都已經陳於海底,而他的大批財富恰如南柯一夢般消失殆盡。
像這樣的人很多。他們似乎不得到整個世界就不能滿足。
至於我,我僅求有食果腹,有衣遮體即可,別無奢望。”
就在這時,命運之神沿街走過來。她看見乞丐便停了下來,對他說:“聽著!我一直想幫助你擺脫貧困。撐好你的口袋,我要往裏到金子了。但我到金子時有一個條件:凡是落到口袋裏的才是金子;掉在地下的就會變成塵土,聽明白了嗎?”“哎!明白,明白,”乞丐說。
“那麼,小心點,”命運之神說。“你的口袋很舊,裝不了很多。”
乞丐激動萬分,急不可待的撐開口袋,黃燦燦的金幣流盡了口袋。轉眼間,口袋沉甸甸的了。
“夠了嗎?”命運之神問。
“還不夠。”
“口袋沒撐破嗎?”
“別擔心!”
乞丐的手開始顫抖起來。如果這金子永遠也到不完流不盡該有多好呀!“現在你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再來一點點,”乞丐說。
“看,已經滿了,口袋會破了。”
“可能還能再裝一點,就一點點。”
又一塊金幣加了進去,口袋撐破了。寶物散落到地上,頓時化為塵土。命運之神走了。此刻,乞丐除了破口袋之外一無所有。他比以前更窮了。
人不能太貪婪,應該學會知足。
貪欲,就像伊甸園裏魔鬼撒旦所幻化的毒蛇,引誘人去偷吃上帝的禁果。貪欲是萬惡之源,其他的一些罪過欲望都是貪欲派生出來的蛆蟲。貪欲的目標主要是金錢,終極目的是包括色欲在內的肆意享樂,而最終結果是跌入罪惡的深淵。
在當今這個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到處都充滿了誘惑,很容易讓人產生欲望和盲動的心態。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於是為了自己無限膨脹的欲望和不著邊際的幻想,盲目地去做,甚至鋌而走險。貪汙受賄、偷竊、搶劫、行騙、賭博、走私販毒……哪一種罪行離得開一個“貪”字?在欲望麵前,他們也許知道法不容情,但心存僥幸,總想撈足撈夠,再金盆洗手,安享其樂。但是貪婪是一條不歸路。短期內看你的欲望可以給你帶來好處,但貪婪之門一旦打開,你便會陷進去,很難關上它。貪婪是人性悲劇的一麵,是人類靈魂的毒瘤,是犯罪作惡的基因。貪欲膨脹,人就會迷失本性,滋生惡念。貪婪的人不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太多的欲望與不著邊際的幻想已經使他失去了快樂的資本,因為他總是不滿足。
世界充滿了誘惑,而每個人都有著無邊的欲望,這是否表明我們無法拒絕貪婪?當然不是。戒貪關鍵在於心,隻要心看透了那些誘發人貪欲的事物,就能以一顆平常的心來對待欲望和誘惑。古語說,知足者常樂。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欲望大小的問題。知足的人欲望很低,或者自己不願意被欲望所控製,他把欲望看作是一種可大可小、可有可無的東西,認為能夠實現一點就已經福分不淺,如果不實現,也無需太在意,放棄或轉換到其他方麵就是了。就拿故事中的乞丐來說,如果他能夠聽進命運之神的勸告,知足一點,就可以非常快地過上他夢寐以求的好日子。可是他不懂,他太貪,最後什麼也沒有獲得。
所以說,拒絕貪婪並不難,難在拒絕自己。
欲望太多、太重,會讓負重的人為此在一個坎上跌倒。人有七情,也有六欲,這本屬正常,也是作為一個人在物質社會裏不能或缺的東西。可是六欲不能太重,七情亦不能太多,隻有這樣,一個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也才能夠不被欲望所左右,否則就會成為自己利益的馬前卒,或是非法財富的掠奪者,那麼總有一天人生的金礦也會冒出無情的地火,美好的生活也會在坍塌的世界裏焚毀。
秘籍:拒絕貪婪和欲望並不難,難在拒絕自己。
沒有完美的人生
生活中沒有完美的事情,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錯誤想法,就是任何事情不完美便毫無價值。追求完美有時會使自己陷入困境。
哲人說:“完美本是毒。”事事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就像是毒害你自在心靈的藥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也不是,它本來就是以“缺陷”的樣式呈現給我們的。人如果事事追求完美,那無異是自討苦吃。
從前,一位老和尚想從兩個弟子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一天,老和尚對兩個徒弟說:“你們出去給我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兩個弟子遵命而去。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樹葉說:這片樹葉雖然並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樹葉。二徒弟在外麵轉了半天,最終卻空手而歸,他對師傅說,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總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自然,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人們的初衷總是最美好的,但如果不切實際的一味找下去,一心隻想十全十美,最終往往是兩手空空。直到有一天,你才會明白:為了尋找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而失去了許多機會是多麼得不償失。世間許多悲劇,正是因為一些人熱衷於追求虛無飄渺的完美,而忘卻了任何一種正常的選擇都可以走向完美,完美不是一種既定的現象,而是一種日臻完善的執著追求過程。
有兩個朋友曾經一同考研,其中一個決心要考上重點大學的研究生,另一個則選擇了一個適合他自己實際狀況的學校。結果,那個一心想要考上重點大學的朋友前後考了5次而未果,眼睜睜地看著他人一個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致神經有些失常了。而另一個朋友則一考而中,由於勤勉刻苦,研究生畢業4年後,就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其實,任何一種平淡的選擇或開始,隻要後麵的過程得當,其間必定蘊含著許多奇跡,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脫離實際地片麵追求完美。
揀一片最美的樹葉,需要擁有一份理智,一份思索,一份對自身實力的審視和把握。
愛因斯坦上小學時,老師讓學生交一件勞動作品。愛因斯坦把一隻笨拙又醜陋的小板凳交給老師。老師看後很不滿意,愛因斯坦又從身後拿出兩隻更為醜陋的小板凳,對老師說:剛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雖然它不太令人滿意,但是它要比這兩隻強得多。人生中,應該具備愛因斯坦的勇氣,不要隻是好高騖遠,而應該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揀你認為是相對完美的樹葉。
人生的缺憾有其獨特的意義,我們不能杜絕缺憾,但我們可以升華和超越缺憾,並且在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缺憾可以當作我們追求的某種動力,如果我們能這樣看,就不會為種種所謂的人生缺憾而耿耿於懷了?
有了缺憾就會產生追求的目標,有了目標,就如同候鳥有了目的地,即使總在飛翔,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也總有期望的目標,總是能夠堅持下去。
如果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拚命做好,這會使你自己陷入困境,不要讓盡善盡美主義妨礙你參加愉快的活動,而僅僅成為一個旁觀者,你可以試著將“盡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盡善盡美主義意味著惰性。如果你為自己製訂了盡美的標準,那麼你便不會嚐試任何事情,也不會有多大作為,因為盡善盡美這一概念並不適用於人,它也許隻適用於上帝。因而,作為一個普通人,不必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
做人做事如此,與人相處也是如此。由於你追求完美的心理,你可能會失去你的朋友;由於你苛求完美,你可能會失去原本屬於你的幸福;生活較有如此,婚戀擇偶更是如此,總以為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也許正是因此,許多人錯過了最值得自己珍惜的人。
你如果有孩子,不應要求他事事都要努力做好,因為這種要求會使小孩產生怨恨情緒。“去做”,要比“盡力做好”更為重要。例如,應該教小孩打排球,而不是讓他們站在一旁說“我不行”。隻要孩子喜歡,就應鼓勵他們去滑雪、唱歌、畫畫、跳舞等等,而不應僅僅因為他們可能做不好某件事就不讓他們嚐試去做,相反,要在孩子們重視的那些活動方麵培養他們的自尊、自豪和興趣。
如果你將自己的價值與成敗等同起來,必然感到自己是毫無價值的。想一想托馬斯·愛迪生,如果他以某項工作的成敗來衡量他的自我價值,那麼他在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就會認輸,就會宣布自己是個失敗的探索者,並停止用電燈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並沒有認輸,失敗是成功之母,它可以激勵人們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敗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們甚至可將其視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說的那樣:“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將‘一事成功,事事順利’改為‘一事成功,事事失敗’,因為我們從成功中學不到任何東西,惟一給我們以教益的便是失敗,成功僅僅堅定了我們的信念。”
假如你的目標切合實際,那麼,通常你的心情會較為輕鬆,行事也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會感到更有創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不是鼓吹放棄努力奮鬥,不過,事實上你也許會發現,在你不是追求出類拔萃,而隻是希望有確實良好的表現時,反而會獲得一些最佳的成績。
你也可能用反躬自問的方式來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從錯誤中可以學到什麼?”你可以做個實驗,想想你犯過的一項錯誤,然後把從中得到的教訓詳細列出來,千萬別懼怕犯錯,否則你會失去學習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進的能力。
如果說完美是毒,缺陷就是福了。很多人不是都會欣賞“缺陷美”嗎?情人眼裏出西施其實就是一種對缺陷美的肯定。如果事事可以不追求完美,那日子肯定會過得快樂一點。
譬如說,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那你生活的理想是: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綾羅綢緞、住要花園洋房、坐要名貴轎車、妻要國色天香、兒要聰明伶俐、財要富可敵國……追求好的表現,而不是完美,這是有益的。如果你是一個強迫性的完美主義者的話,你無疑將會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你犯的錯誤上。有一個好方法能幫助你改正這一缺點,就是你每天寫下你做對了的事,看看你能積多少分。兩周後,你就會發現你經常把注意力放在積極性的事物上,對自己,對他人也就感到滿意多了。
秘籍:畏懼永遠埋伏在完美主義背後,你若想達到完美,你必須為它付出代價,它會防止你受到批評,經曆失敗,但是它也將奪去你的親人、朋友,奪去進步、成長和獲得充實生活的權利。
嫉妒是心中的魔鬼
有個人幸運的遇見了上帝,上帝對他說:“從現在開始,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一個願望,但前提是你的鄰居必須得到雙份。”這個人聽了激動不已,但仔細一想後,心裏開始不平衡起來:如果我得到一棟房子,那鄰居就得到兩棟房子;如果我得到一箱金子,那鄰居就得到兩箱金子;更要命的是,如果我得到一個絕色美女,那個注定要打一輩子光棍的家夥就同時擁有兩個絕色美女!這個人想來想去,不知道向上帝提出什麼願望,因為他實在不想讓他的鄰居占這麼大的便宜。最後,他咬牙對上帝說:“萬能的上帝呀,請挖去我的一隻眼睛吧。”
多麼可怕和愚蠢的願望呀!這個人由於嫉妒之心太強,不僅毀了自己,而且毀了別人。
心理學家認為,嫉妒是由於別人勝過自己而引起情緒的負性體驗,是心胸狹窄的共同心理。黑格爾說:“嫉妒乃平庸的,對於卓越才能的反感。”
嫉妒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獲得的。嫉妒有三個心理活動階段:嫉羨—嫉優—嫉恨。這三個階段都有嫉妒的成分,而且是從少到多,嫉羨中羨慕為主,嫉妒為輔。嫉優中嫉妒的成分增多,已經到了怕別人威脅自己的地步了。
嫉恨則把嫉妒之火已熊熊燃燒到了難以消除的地步。這把嫉恨之火,沒有燃向別人,而是炙烤著自己的心,使自己沒有片刻寧靜,於是便絞盡腦汁去想方設法詆毀別人,這就使他形神兩虧了。嫉妒實質上是用別人的成績進行自我折磨,別人並不因此有何遜色,自己卻因此痛苦不堪,有的甚至采用極端行為走向犯罪深淵。據某公安部門調查,每年因嫉妒造成犯罪案件的占整個刑事案件的10%。近年來在一些高等學府裏,因嫉妒而投毒、寫匿名信的已屢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