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亞洲(1 / 3)

亞洲名稱的由來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全稱亞細亞洲。其含義是“日出”。其英文名為Asia。相傳亞細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

位置

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歐亞大陸的東部,西部與歐洲相鄰,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瀕北冰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海岸線總長69900千米。亞洲大陸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麵有一係列群島環繞大陸,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對。

麵積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歐大陸最大的陸塊,麵積4400萬平方千米,占亞歐大陸麵積的4/5;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3/10,相當於北美洲麵積的近2倍。歐洲麵積的4倍多。

區劃

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

地形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彙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全洲麵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係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麵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415米),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世界上麵積第二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有世界上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亞洲同時也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

氣候

亞洲是各大洲中氣候類型最為齊全的大洲。亞洲東部有著漫長的海岸線、規律的大氣環流以及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使該地區成為全球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幹燥。夏季炎熱潮濕。在亞洲大陸腹地和高緯度地區,由於缺少海洋調節,夏季炎熱。冬季酷寒。降水量比較小,氣候比較幹燥。從降水量來看。亞洲各地的降水呈自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赤道附近是典型的多雨區,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而西亞和中亞的荒漠地區,則幹旱少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是世界上比較幹旱的地區之一。

山脈

亞洲的山脈主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山脈結構可分3條山帶:第一條山帶位於連接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東西隆起帶。其中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第二條山帶位於亞洲中東部;第三條山帶呈東北一西南向分布於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

河流

亞洲的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河流縱橫,流向呈輻射狀。河流的年徑流量占世界總徑流量的33.9%,居各洲首位。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印度河、恒河、葉尼塞河等。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00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錫爾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裏木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湖泊

亞洲湖泊類型多樣,主要湖泊有巴爾喀什湖、貝加爾湖、死海和裏海。貝加爾湖是全球最深(1620米)、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裏海是全球最大的湖泊;死海湖水含鹽量是其他海水的6倍以上。

沙漠

亞洲有許多沙漠,主要沙漠魯卜哈利沙漠、內夫得沙漠、內蓋夫沙漠、卡拉庫姆沙漠、克孜勒庫姆沙漠、敘利亞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塔爾沙漠。

人口

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洲,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60.9%。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恒河流域等地域最密集。世界上有11個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亞洲有6個:中國、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民族

黃種人約占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占全洲人口的1/3;南亞部分地區生活著少數棕色人種;黑種人很少。亞洲有大小民族1000多個,約占世界總數的一半。亞洲以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為主,此外還有達羅毗荼人種、中亞人種和阿伊努人種等。

語言

各民族語言分屬於漢藏語係、印歐語係、南島語係、達羅毗荼語係、南亞語係、阿爾泰語係和閃含語係。其中屬漢藏語係的占43%以上。日本人和朝鮮人的語言在語言分類上處於獨特地位,其說不一。

宗教

亞洲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的發源地。佛教起源於印度和尼泊爾毗鄰處,相傳公元前6世紀由釋迦牟尼創立。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創立者為穆罕默德,信徒稱為穆斯林,麥加和麥地那是伊斯蘭教的聖地。基督教是崇奉耶穌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統稱,起源於西亞巴勒斯坦的伯利恒,耶路撒冷同時也被基督教視為聖地。此外,印度教(新婆羅門教)為亞洲第四大宗教,廣泛流行於印度等地。猶太教為猶太人信奉的宗教。崇拜耶和華,宗教聖地主要集中在耶路撒冷及其附近。中國的道教、流行於伊朗及中亞一帶的拜火教(亦稱瑣羅亞斯德教、襖教、波斯教)、在印度旁遮普盛行的錫克教和日本的神道教等,都屬於世界上影響較為深遠的宗教。

東亞

東亞: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麵積約1177萬平方千米。人口15億多。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苧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占世界稻穀總產量的40%以上,茶葉占世界總產量的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蒙古國家檔案

國名:蒙古國(Monclolia)

首都:烏蘭巴托

麵積:156.65萬平方千米

人口:256萬(2005年)

民族:蒙古族占90%。其中以喀爾喀蒙古族為最多,占全國總人口的80%。其他還有哈薩克人、杜爾伯特人、巴雅特人和布裏亞特人等15個少數民族。

語言:蒙古語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喀爾喀蒙古語為官方語言。

貨幣:圖格裏克國家地理

蒙古國位於亞洲中部,南、東、西與中國接壤,北與俄羅斯相鄰。其東西長2368千米,南北寬1260千米,邊界線總長度達8150千米。境內的東部地勢多為丘陵和平原區,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1800米之間。南部是地勢比較低平的戈壁區。其中沙漠麵積占3%左右。西北和北部地勢高峻。多高山,主要有阿爾泰山、唐努山、抗愛山、肯特山等。其中以阿爾泰山脈為最高,最高峰是乃拉姆達勒山(即友誼峰),海拔4374米。蒙古國擁有哈爾烏蘇湖、吉爾吉斯湖、烏布蘇湖(蒙古最大的鹹水湖)和庫蘇古爾湖(蒙古最大的淡水湖)。主要河流有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和克魯倫河。蒙古國麵積在亞洲各國中居第七位,是世界上麵積第二大的內陸國。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溫暖,溫差大,降水少。天然牧場遼闊,占整個國土麵積的83%以上,居世界第六位,人均草原麵積列世界各國之首。森林覆蓋率為8.2%。木材蓄積量為12億立方米。多風暴和幹旱是蒙古國農牧業生產的兩大自然災害,是東亞寒潮的發源地之一。

蒙古國名的由來

國名源於族名。另一種說法是蒙古高原的鄂嫩河上有一蒙山,附近有條蒙河。生息在這一帶的部落即稱“蒙古”。蒙古意為“勇敢的人”。

首都:烏蘭巴托

烏蘭巴托位於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爾渾河支流圖拉河北畔。海拔135米。烏蘭巴托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烏蘭巴托四麵環山,圖拉河從市中心流過。它建於1639年,當時稱“烏爾格”,蒙語為“宮殿”之意。為喀爾喀蒙古第一個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駐蹕之處。1778年取名為“大庫倫”,蒙語為“大寺院”之意。後來,將“大庫倫”改為現名烏蘭巴托(漢意為“紅色的英雄城”)。烏蘭巴托東西長,南北窄,麵積2000平方千米。全市共分5個區。市內有許多高樓大廈和許多設備先進的工業企業。其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2左右。

朝鮮國家檔案

國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首都:平壤

麵積:12.27萬平方千米

人口:2314,9萬(2001年)

民族:朝鮮族

語言:通用朝鮮語

貨幣:朝鮮元國家地理

朝鮮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半部。東北與俄羅斯相接壤,北部與中國為鄰。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全境多山,除中朝界山白頭山外,還有金剛山、妙香山等。白頭山主峰將軍峰海拔2749.2米,是朝鮮第一高峰。平原較少。山地約占國土麵積的80%。較大的河流有中朝兩國的界河鴨綠江,全長795千米。其次是中、朝、俄交界的圖們江,長520千米。此外還有大同江、清川江等。朝鮮礦產、水力、森林資源豐富。其中石墨、菱鎂礦蘊藏量居世界前列,礦藏資源種類很多,被稱作有用礦物標本室。此外,森林資源和珍稀動物豐富,主要有魚鱗鬆、通古斯落葉鬆等植物,阿穆爾虎(東北虎)、朝鮮虎、梅花鹿等獸類。朝鮮屬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地帶,冬季幹燥、寒冷,夏季潮濕、暖和,春秋兩季風和日麗。夏季降雨量占一年總降雨量的50%~60%,年平均氣溫10℃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平均為1000~2000毫米。

朝鮮國名的由來

曆史上,朝鮮和韓國是一個國家。在朝鮮的《東國輿地勝覽》記載:“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鮮”,故名朝鮮。公元前4世紀前後。在三韓時代,又借用中國曆史上韓國的“韓”字。新國王朝時期改國號為“高麗”,意為“山高水麗”,這一國號用了近500年。直到1392年“朝鮮”國號又代替了“高麗”。1897年李熙稱帝改國號為“大韓”。1910年至1945年“韓國”與“朝鮮”混用。1948年9月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首都:平壤

平壤曾是京都,又名箕城、樂流、西京、柳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壤依山傍水,地勢起伏,大同江穿流市區。平壤是朝鮮最古老的城市,古跡遍布,有象征著朝鮮人民英雄氣概的千裏馬銅像、朝鮮革命博物館、凱旋門、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館、解放塔、人民軍烈士塔和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園等革命紀念建築物。

金剛山

金剛山位於綿亙在朝鮮半島東部的太白山脈北部。麵積為2400平方千米,毗盧峰為最高峰,海拔1639米。根據地域特點分為內金剛、外金剛和海金剛。自然景物主要有:毗盧峰、萬瀑洞、明鏡台、百塔洞、萬物相、九龍淵、上八潭、水晶峰、玉流洞、寒霞溪、十二瀑布、海萬物相、金剛門、三日浦等。

北緯38度分界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根據當時美國和蘇聯達成的協議,以北緯38。為界,以南日軍向美軍投降,以北日軍向蘇軍投降,這條美蘇受降分界線於是成為日後分割朝鮮半島的人為界線。三八線以北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南是大韓民國。兩國在三八線兩側聚集了大量兵力。長期處於緊張的對峙狀態。位於三八線上的板門店成為朝鮮半島南北雙方談判和交涉的主要地點。

韓國國家檔案

國名: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

首都:首爾

麵積:9.96萬平方千米

人口:4725.4萬(2005年)

民族:全國為單一朝鮮族

語言:韓語

貨幣:韓元國家地理

韓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北朝鮮半島的南半部。東瀕日本海並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麵與中國山東省隔海相望。海岸曲折,港灣眾多。朝鮮半島由於經地質時代多次發生的地殼運動、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了山地、高原、平原、山穀、海岸等多種類型的地形,地勢比半島北半部低。最高的山是濟州道的漢拿山,海拔1950米。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川流域、海岸地帶。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其中漢江長514千米。濟州島是韓國最大島嶼,麵積1820平方千米,為中、日、韓三國交通要衝。這裏已辟為韓國國際自由市。為韓國開放中心基地。韓國資源較少,儲藏量較大的有鐵、金、銀、銅等。動物資源中爬蟲類、兩棲類、鳥類居多。屬溫帶季風和海洋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南部地區1500毫米,中部地區1300毫米左右。

首爾

首爾是朝鮮半島上最大的城市,是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位於朝鮮半島中部漢江下遊漢江平原的中心。距黃海30千米。首爾地勢險要,為軍事要塞和物資集散地、陸運交通樞紐、國際航空站,韓國政府機關及金融、企業、文教事業和宣傳機構均雲集於此,有高達63層的大韓生命63大廈。清澈的漢江穿城而過,有20多座形態各異的江橋。將江北舊區和江南新區連接起來。首爾眾多的名勝古跡和具有現代化特色的體育設施和公園,具有極大的魅力。首爾的名勝主要有三角山、冠嶽山、仁旺山、南山等,古跡主要有景福宮、德壽宮、昌德宮、昌慶宮和南大門、東大門以及眾多的壇廟建築。但是首爾由於人口過分集中,在住宅、交通、失業、犯罪、城市環境等方麵產生了一係列問題,有公害城市之稱。

釜山

釜山是朝鮮半島最大的國際港口,第一大貿易港和第二大工商業城市。位於朝鮮半島東南端的洛東江口,扼朝鮮海峽之要衝,為朝鮮的南部門戶。朝鮮戰爭爆發後曾做韓國的“臨時首都”。釜山是韓國的遠洋漁業基地,該市的工業品和水產品的出口在韓國出口貿易中占有主要位置。釜山文化教育發達,市內有教堂、寺刹上千個,還有許多名勝。有韓國最大的海水浴場。釜山也是韓國水陸空交通樞紐,為韓國的京釜鐵路和高速公路的終點。

“東方夏威夷”:濟州島

濟州島是韓國第一大島,地處朝鮮海峽門戶位置,因其景色雄偉壯觀。素有東方夏威夷的美譽。濟州島附屬島嶼眾多,由一係列島嶼組成,包括中島、兄弟島、臥島、遮歸島、虎島、蚊島等34個堪稱遊釣勝地的屬島。濟州島的地貌十分奇特。濟州島以“三多三寶”著稱。“三多”是指石多、風多、果樹多;而島上特有的海產、植物和方言構成了濟州島的“三寶”。濟州島具有南國氣候的特征,雨量豐沛,夏天無炎熱,冬天不寒冷,氣候溫和宜人。島上一年四季繁花似錦,景色宜人。因其綺麗多彩的自然風景。濟州島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前往觀光。

韓國古跡

主要古跡有:朝鮮王於1392年修建的第一座王宮——景福宮,以及德壽宮、離宮——昌德宮、昌慶宮。昌德宮又名東宮。是李朝王宮裏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個宮殿。是韓國的故宮。主要寺廟有59座,其中海印寺、鬆廣寺、通度寺為韓國三大寺廟。佛國寺和石窟庵是韓國國寶級的兩大文化遺產。始建於公元751年的佛國寺,位於慶州市真賢洞吐含山山坡,曾建有80多棟2000餘間殿堂,現已修複大雄寶殿、釋伽塔等,計39萬平方米的殿堂。石窟庵位於慶州市吐含山東邊,是韓國石窟寺廟的代表。

日本國家檔案

國名:日本國(Japan)

首都:東京

麵積:37.78萬平方千米

人口:1.2774億(2004年)

民族:除有極少數阿伊努族(亦稱“蝦夷族”,約2.4萬)人外,均為大和族人。

語言:日語

貨幣:日元國家地理

日本是太平洋西側的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約6800多個小島組成。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海岸線長3萬多千米,多海灣和良港。平原占全國總麵積的25%,關東平原最大。新潟平原土質最肥沃,後者被譽為日本的糧倉;山地約占全國總麵積的75%。主要山脈有奧羽山脈、木曾山脈、赤石山脈、越後山脈、飛巴閉山脈、日高山脈、四國山地、九州山地等。日本火山眾多,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多火山國家,有“火山國”之稱,全國有大小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約占1/3;地震十分頻繁,日平均地震發生率在4次以上。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平原南部相模海灣海底發生8.3級海洋型大地震,14.3萬人喪生。在1900年以來世界8次大地震中死亡人數居第三位。日本屬於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特征為多雨、多雪、多台風。年均降水量在1700~1800毫米左右。另外,日本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有利根川、信濃川、石狩川、北上川、天鹽川、木曾川六大水係。日本資源極端貧乏,現代大工業生產所需主要原料、燃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原材料和能源的對外依賴度為84%。是世界上第一資源、能源進口大國。森林麵積約占全國總麵積的2/3,居世界前列。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十分發達。近海漁場是世界著名大漁場,魚的種類多達700餘種。

日本國名的由來

日本即“日出之國”,太陽升起的地方。在公元前42前,神武天皇將其建國的地方稱作大和,大和即多山之地。因為日本是個多山國家。日本還使用過“倭國”、“日之國”的稱謂。中國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正式稱呼有:東夷、東瀛、扶桑、倭國和日本。

東京

東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國際都市之一。位於日本列島中部、本州關東平原南端,東南瀕臨東京灣、麵向太平洋。古稱江戶,在德川幕府時期即為首都,明治維新後改稱現名。東京是日本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全國11%的工廠聚集於此,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第一位,同橫濱、千葉構成的京濱工業區,是日本著名的四大工業區之一。中央區的銀座是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大街。東京也是全國的文化教育中心。著名的建築東京鐵塔,位於東京港區芝公園裏的一個斜坡上,塔高333米,比巴黎埃菲爾鐵塔還高1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鐵塔。昔日人們稱之為江戶城的皇宮和明治神宮威嚴聳立,十分壯觀。

名古屋

名古屋位於本州島中南部伊勢灣東北岸的濃尾平原上,是愛知縣的首府。名古屋是一座綜合性的大工業城市,是日本著名的四大工業區之一中京工業區的核心。三菱重工、住友輕金屬工業公司等都在此設有工廠。名古屋的商業發達。是全國三大批發中心之一。名古屋市的百貨商店有5/6集中在市中心廣小路和名古屋站前這兩個地區,並與新興的地下街一起成為該市的繁華街道。

“聖嶽”:富士山

富士山地處本州島中南部,在東京以西約80千米處,其海拔約3776米,是日本第一高峰。它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被日本人稱之為聖嶽。富士山山體優美,呈圓錐狀,像一把倒懸的扇子。山峰很高,並且山頂終年積雪。整體看富士山,就像一幅優美而壯觀的圖畫。而分布在富士山周圍的富士八峰,更使整座山脈顯得氣勢恢弘。另外,富士山周圍有許多著名的遊覽景點。

東南亞

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東帝汶等國家。麵積約449萬平方千米。人口5.6億。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之一。群島區和半島的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半島北部山地屬熱帶季風氣候。礦物以錫、石油、天然氣、煤、鎳、鋁土礦、鎢、鉻、金等為主。東南亞是檸檬、黃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檳榔、木菠蘿、馬尼拉麻等熱帶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盛產稻米、橡膠、香料、柚木、木棉、金雞納霜及熱帶水果。

越南國家檔案

國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 Nam)

首都:河內

麵積:32.9556萬平方千米

人口:8411萬(2006年)

民族:越南有60多個民族,京族占全國人口總數的90%。主要集中在平原和城市。岱依族、傣族、高棉族、芒族、華族、儂族人口均超過50萬。

語言:越南語

貨幣:越南盾國家地理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接壤。西與老撾、柬埔寨交界,東麵和南麵臨南海。境內3/4為山地和高原,整個地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西北部為高原和山地,山地以黃連山脈地勢最高,其主峰番西邦峰,海拔3142米,是越南乃至中南半島的第一高峰。長山山脈在越南西部,地形狹長,縱貫南北(長1000多千米),構成越南地形的骨架。中部是山地,紅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為平原。越南礦產資源豐富。大都集中在北方,蘊藏著煤、鐵、鉻等以及鈾、釷等稀有礦。著名的鴻基煤田是東南亞最大的煤田之一。清化的鉻鐵礦占世界總儲量的1/5。老街的磷礦,居亞洲之首。越南海產豐富。沿海魚類近1000種。漁場30多個。此外,名貴木材多。貴重木材有鐵杉、玉桂木、花梨木、黃檀等。格木是印度支那四大名木之一。馳名國際市場。該國有近50萬公頃的沿海水上森林。越南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無明顯四季之分。年均降水量1800~2000毫米。中部地區每年夏季有來自西麵的幹熱的老撾風,所到之處,氣溫升至40℃,成為當地的一大災害。

越南國名的由來

越南人自稱國名為“文郎”,是指古代的越南。此後國家曾多次變更。1976年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百花春城:河內

河內是越南的首都,位於越南民族發源地紅河平原中部,是越南第二大城市。河內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越南南北方的交通樞紐,同時它還是越南主要的旅遊城市。河內,這個有著千年曆史的古城就像個花木蔥蘢的大花園,曾為越南李、陳、後黎等王朝的京城。在城市建築物周圍、街道兩旁生長著高大的鐵樹、椰子樹、棕櫚樹,街心花園千姿百態的鮮花四季不斷。故有百花春城之稱。繁華的市區內點綴著西湖、還劍湖、七畝湖、列寧公園、百草公園等眾多的景點。

“遠東明珠”:胡誌明市

舊稱自貢市,全國經濟中心,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樞紐,越南五個中央直轄市之一。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東北側,由同奈河、西貢河和威古河形成的一個三角洲上。居西貢河右岸,東南距海口80千米。轄有11個郡、7個縣。該市素有遠東明珠之稱。位於西貢河畔16層高的皇宮酒店是接待國際遊人的重要場所。市區內綠樹蔽天,街道寬闊,各街區遍布天主教堂,市中心廣場的教堂規模最大。名勝古跡有草禽園、騷壇公園、印光寺、舍利寺、永嚴寺、天後廟、越南國寺和獨立宮等。查匈植物園是全市最美的園林。

下龍灣

下龍灣位於越南東北部,距離河內165千米,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關於下龍灣有一個傳說:有一次。越南遭外敵侵入,蒼天遣神龍下凡幫助越南退敵。敵船從海上猛烈向海邊進攻,龍口馬上噴出無數龍珠打擊侵略者,龍珠落入海裏瞬間變成無數島嶼,成為越南人的陣地,阻止敵軍進攻,給越南人創造了勝利的條件。

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的第一大平原,麵積約4萬平方千米。越南南方60%~70%的農業人口集中於此,是越南稻米生產的主要基地,也是東南亞著名的稻米產區之一。湄公河三角洲是真正的水鄉,河道密織,如溝壑縱橫交叉。船是人們須臾不可離開的重要工具。乘船遊湄公河將是一場非常奇妙的旅行。與平素在城市河道中的徜徉不同,它將深入到潛藏在河道深處未開化的土地,感受越南最原始的野性魅力。湄公河三角洲大部分區域一直是令人生畏的沼澤,生長著繁茂的紅樹林。沿河繁密地分布著一些風情各異的小城鎮,包括美蔌、永隆、茶榮、沙瀝、高嶺、朔莊等。

老撾國家檔案

國名: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首都:萬象

麵積:23.68萬平方千米

人口:580萬(2005年)

民族:全國有60多個部族,根據居住地不同,統劃為3大民族:老龍族(主要是老族、泰族)。約占全國人口的60%;老聽族(主要是卡族、普囡族),約占全國人口的20%~30%:老鬆族(主要是苗族、瑤族)。約占全國人口的10%~20%。

語言:老撾語為通用語言

貨幣:基普國家地理

老撾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同時也是一個多山的國家,80%的國土為山地和高原。老撾地勢高峻,山嶺重疊,素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稱。北鄰中國,南接柬埔寨,東部老撾、越南邊境為南北綿延的山脈,山脈平緩的西坡構成一係列的高原。西部是同緬甸、泰國接壤地區的湄公河穀地。有一些平原和山間盆地分布其間,這裏人口較稠密,是農業較富庶之處。湄公河全長4500千米,在老撾境內河段為1900千米。森林覆蓋率42%,林木種類繁多。

老撾礦產有錫、鉛、鉀、銅、鐵、金、石膏、煤、鹽等。錫蘊藏量約6.5萬噸。湄公河在老撾境內的水力資源蘊藏量也很可觀。老撾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溫高。年平均降水量為1250~3750毫米。年平均氣溫20~30℃,首都年平均氣溫25℃。

老撾國名的由來

老撾是以民族名稱命名的國家。老撾族也稱寮族,所以老撾也稱寮國。

“月亮城”:萬象

萬象是老撾首都。屬曆史文化名城和佛教聖地。萬象位於萬象平原南部,湄公河的左岸。隔水與泰國相望。作為首都,排列於數十公裏的邊境線上。這在世界各國首都中較為罕見。市區沿湄公河延伸,呈新月形狀,因此有月亮城的美譽。城市麵積約13平方千米。萬象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傳統手工業也十分發達。尤其是絲綢、花布、金銀首飾加工和手工藝品編織最為突出。萬象交通發達,有三號公路和湄公河水路貫通南北,西郊湄公河畔有瓦岱國際機場。作為老撾佛教中心,這裏保留了許多美麗的佛教古寺廟,其中塔鑾是最著名的佛教聖地,每年要在附近舉行規模盛大的塔鑾節。萬象的獨立塔模仿巴黎凱旋門而建,也是一觀光勝地。

瓦普神廟

在大多數人信仰佛教的老撾有一個頗具規模的、被譽為小吳哥的印度教神廟遺址。它建於5世紀或6世紀,比吳哥窟早200多年。瓦普神廟位於占巴塞省省會巴色以南約50千米,瓦普神廟遺址在巴薩山腳下,神廟長約800米,分三個區域。瓦普神廟最高的聖殿建在海拔1200米的高山梁上。

柬埔寨國家檔案

國名:柬埔寨王國(The Kincldom of Cambodia)

首都:金邊

麵積:18.1035萬平方千米

人口:1400萬(2006年)

民族:全國有20多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高棉族(柬族),占全國人口總數的88.1%。其他還有占族、普農族、老族、泰族、斯丁族等少數民族。

語言:國語為高棉語

貨幣:瑞爾國家地理

柬埔寨位於中南半島南部,湄公河下遊,東部和東南部與越南接壤,北麵和老撾毗鄰。西北麵是泰國。西南瀕臨泰國灣。沿海多島嶼。其中最大的是戈公島。境內以高原山地(占國土麵積的54%)和平原(占國土麵積的46%)為主。中部和東南部為湄公河及其支流的衝積平原;東部、北部、西部是山地;西南麵海。形成了山水環繞的地貌特征。北部有唐勒山脈(扁擔山脈),是同泰國天然的國界:西部與西南部有加達莫美山脈(即豆蔻山脈)和象山,加達莫美山脈東段的奧拉峰海拔1813米,為全國最高峰。

柬埔寨主要河流有湄公河、洞裏薩河。湄公河為柬埔寨最大河流。洞裏薩河是柬埔寨第二大河。洞裏薩湖也叫金邊湖,是世界著名的“魚湖”,既是柬埔寨也是中南半島第一大湖。境內主要礦藏有金、磷、寶石、石油、鐵、煤等,但開采均很少。森林麵積占全國麵積的35%。柬埔寨漁業資源也很豐富,海魚產量等於中南半島其他各國產量的總和。柬埔寨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分雨、旱兩季;旱季又分涼、熱兩季。

柬埔寨國名的由來

柬埔寨是以民族名稱命名的國家。傳說高棉族(也稱柬族)的始祖是一位叫卡姆的英雄,高棉人就把自己的國家稱作卡姆布其亞,後來就成了國名的來源。

“四臂灣美麗的寶石”:金邊

金邊是柬埔寨首都,是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5世紀,高棉國王拋棄吳哥,在金邊建造5座廟宇,定都金邊。今天的金邊市區呈長方形,占地70多平方千米,沿四臂灣南北伸展,金邊是柬埔寨王國最大的城市,終年青翠,以明媚的陽光、宜人的景色而著稱,有四臂灣美麗的寶石之稱。沿著湄公河岸酒吧、飯店林立,一番熱鬧的景觀。

吳哥遺跡群

吳哥遺跡群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同時它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尼的婆羅浮屠並稱“東方四大奇跡”。坐落在柬埔寨暹粒省金邊湖的北側,這個遺跡群有著悠久的曆史,大約建造於公元9~13世紀。這裏最著名的兩大遺跡是吳哥寺和吳哥城。

吳哥寺設計精巧、造型優美,整個建築物矗立在一座重疊的平台上,較為著名的是寺內的石雕和浮雕,雕刻精細,反映出創造者高超的藝術水平。它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古老廟宇。吳哥城即吳哥通王城。至今保存較為完好。古城四周由一道巨石牆圍繞,全城共有5座城門。有4座城門頂上都立有一尊巨大的四麵神像。每座城門外都有一座大橋,橋的兩側有20多尊神態逼真的石雕人。城內還有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廟——巴揚寺,位於吳哥城中心。是城內的標誌性建築。

泰國國家檔案

國名:泰王國(The Kingd om of Thailand)

首都:曼穀

麵積:51.3115萬平方千米

人口:6283萬(2006年)

民族:全國30多個民族,以泰人(亦稱暹羅人或空泰人)為主,占總人口的40%。寮人(老撾族)占總人口的35%,與泰人接近。其中,黃葉族人口不足10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語言:泰語或稱暹羅語為國語

貨幣:泰銖國家地理

泰國位於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中西部。與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西南瀕安達曼海。東西最寬處780千米,南北延伸達1600千米左右。地勢北部高,由西北向東南逐步傾斜,大體可分為西部、西北部內陸山地區域,南部半島區域,北部為嗬叻高原,中部是湄南河平原,東南沿海和南部多丘陵。因他暖峰海拔2595米,為泰國最高峰。森林麵積約占全國麵積的25%。植物以熱帶喬木為主。榕樹、樟樹、金雞納樹以及柚木都比較珍貴。漁業資源豐富。有魷魚、墨魚和海參近百種。泰國是亞洲產象最多的國家。泰國鉀鹽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錫儲量占世界的12%,鎢和錫的產量均居世界前茅。最主要的河流湄南河,縱貫泰國南北,全長1200多千米,賓河、汪河、永河、難河為湄南河上遊的四大支流。此外,還有蒙河、北大年河。主要湖泊有他裏式湖、波拉碧湖、農漢湖、麼博哇丕湖和農雅湖等。泰國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毫米,海灣沿岸降水量高達3000毫米。

泰國國名的由來

國名源於泰語,原意為“自由”。泰國人稱自己國家為“孟泰”,“孟”在泰語中是“國家”,即“自由國家”之意。泰國佛寺林立,大象數量居亞洲之首,因而又叫千佛之國、大象之國。以前也稱作暹羅。

“東方威尼斯”:曼穀

曼穀是泰國首都。坐落在湄南河三角洲之上。是泰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南亞第二大城市。本名“恭貼瑪哈那空”。意即“大仙之都”。湄南河在市區川流不息,其分支縱橫交錯如同蛛網,所以曼穀又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自1782年泰皇拉瑪一世建都於此,曼穀就成了彙集整個泰國新舊生活方式的萬花筒。200多年的古都滄桑給曼穀留下眾多的文化古跡,和現代都市氣息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古老與現代並存。夢想和現實交織,使曼穀這個國際大都市充滿無窮的魅力。曼穀的名勝古跡數不勝數,以佛寺最多,大小廟宇共有400多座。在曼穀的大街小巷。到處都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寺廟和僧院,故而又稱其為佛廟之都。其中,玉佛寺、臥佛寺、金佛寺為泰國三大國寶。

普吉島

普吉島。舊稱他廊島。華僑稱其為通卡。是東南亞具有代表性的旅遊度假勝地。位於馬來半島旁,距離曼穀862千米的南部,島嶼的西海岸正對印度洋,是泰國最大的島。島上的居民大多數是中國人和葡萄牙人的混血後裔。這個海島擁有一切迷人的熱帶風景:濃密的熱帶雨林。整齊的橡膠種植園。柔軟細膩的沙灘。陡峭的山崖,使得這裏的運動休閑節目多姿多彩。普吉令人神往的海灘,豐富的海上運動,精彩的夜生活,一幢幢華麗的飯店恭迎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芭堤雅

芭堤雅坐落於泰國南部馬來半島和印度半島間的泰國灣,在首都曼穀以東約150千米處,市區麵積20多平方千米,景色優美、氣候宜人,是泰國20世紀60年代後興起的海濱旅遊勝地,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芭堤雅原是一個人煙稀少的小漁村。後由越戰中的美軍基地人員發現。如今的芭堤雅,城內聳立著眾多的公寓大樓、豪華酒店和度假屋。馬路上車水馬龍、行人摩肩接踵。街道兩旁有各種各樣的亭式小酒吧、咖啡廳。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城內燈火通明,娛樂活動通宵達旦。這裏因其多姿多彩的夜生活而聞名於世。此外還有著名的芭堤雅海灘,長達40千米,陽光充足、風光獨特,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海濱遊泳場。

金三角

所謂金三角。是指位於泰國、緬甸和老撾邊境地區的三角地帶。這裏山高路遠。處於封閉或半封閉狀態。由於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為種植罌粟提供了政治、經濟以及地理、氣候等方麵得天獨厚的條件。種植罌粟是當地山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但純樸的山民們生活依然貧困艱難。從20世紀60年代起,這裏就被稱為“金三角”。各國政府大力幫助這裏的居民推廣種植鮮花和咖啡取代罌粟,在一段時間內曾取得成效。但現在每年從“金三角”地區販出的海洛因仍占世界總量的60~70%。

緬甸國家檔案

國名:緬甸聯邦(The Union of Mvanmar)

首都:內比都

麵積:67.6581萬平方千米

人口:5540萬(2006年)

民族:全國有135個民族,緬族約占全國人口的65%左右。為國家的主體民族。其他依次為克倫族、撣族等。

語言:緬語、英語

貨幣:緬元國家地理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國相接,東南與老撾、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從南到北長2000千米以上。東西最寬為930多千米。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喜馬拉雅山脈從中國西藏東南延伸入境,在緬甸北部形成高山地區,海拔大都在3000米以上。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以第悅一東籲一線稍北為界,劃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錫唐河、加叻丹河、丹那沙林河等。緬甸森林覆蓋麵積為全國總麵積的50%多。其中以柚木最多。緬甸人稱它為樹木之王,被譽為“緬甸之寶”,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多的國家。礦產資源有石油、錫、鎢、鉛、鋅、銀、煤、鐵等。還出產世界聞名的紅寶石、翡翠、琥珀、玉石等。1978年3月,在緬甸北部發現了一塊重約30噸的世界上最大的粗玉。緬甸屬熱帶氣候,沿海屬季風型熱帶雨林氣候,北部屬季風型亞熱帶雨林氣候。

緬甸國名的由來

緬甸國名源於它的人口最多的民族——緬族。“緬甸”一詞來源於梵文,意為“堅強、勇敢”。

“和平之城”:仰光

仰光原是緬甸首都。位於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部,仰光河左岸,腹地寬廣。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緬甸第一大城市。城市三麵臨水,仰光河從勃固流經仰光的西麵和南麵。城東是仰光河的支流形成的勃生堂河。人口530萬(2004年)0仰光已有100多年的曆史。這裏曾經是一座漁村。古稱大光,梵文意為“三崗村”。1775年緬甸王雍籍牙王將大光改為仰光,意為“和平之城”。1852年成為緬甸的首都。仰光是一座有著東方民族色彩的現代化城市。世界著名的珠寶交易市場。緬甸紅寶石的價值超過金剛鑽。這座城市有眾多的寶塔和絕妙的建築。仰光還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內河航運發達。港闊水深,可吞吐萬噸巨輪。陸地交通四通八達,鐵路公路幹線在此交織。北郊機場是聯係國內外的重要航空港。矗立於仰光市區北部茵雅湖畔的丁固達拉崗上的。是馳名世界的佛塔。它與印度尼西亞的漢卡羅浮屠塔、柬埔寨的吳哥寺齊名,早已成為佛教國家緬甸的象征。大金塔。緬甸人稱瑞大光塔,“瑞”在緬甸語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稱。

“佛教聖地”:巴格

位於緬甸北部的巴格距仰光僅1個小時的車程,它曾是昔日王朝繁榮的都城,而且在仰光取代它之前,一直都是緬甸最重要的海港。現在它是緬甸的稻米主產區,繁衍生息著50萬人口,曆史上的紛飛戰火早已經成了過眼雲煙。巴格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那裏有1000年曆史的55米高臥佛,這座大佛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之一。

“萬塔之城”:蒲甘

位於江畔的蒲甘是舉世聞名的萬塔之城,緬甸人曾經說過:“沒有到過蒲甘。就等於沒有到過緬甸。”蒲甘佛教藝術聞名於國內外,佛塔、佛像、壁畫,壯觀瑰麗,豐富到無所不包的廣大範圍。蒲甘是東方文化寶庫之一,是蒲甘王朝的首都。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河流,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察隅地區,流入印度洋的邊緣海。自兩江彙合處至江口全長約2150千米。流域麵積達43萬平方千米,占緬甸全境的60%以上。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民族發展的搖籃,緬甸的曆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都與它密切相關。緬甸人民自古稱它為天惠之河,對它十分崇敬。自北而南流經穀地、平原和下遊三角洲,是緬甸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其中,中部平原和下遊三角洲,是緬甸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馬來西亞國家檔案

國名:馬來西亞(Malaysia)

首都:吉隆坡

麵積:33.0257萬平方千米

人口:2664萬(2006年)

民族:全國擁有30多個民族,其中馬來族占58%,華族占25%,印度人占7.04%。此外,還有土著人伊班族(沙撈越州)、卡達山族(沙巴州)。

語言: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和華語

貨幣:林吉特國家地理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中國南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分別稱西馬來西亞(簡稱西馬)和東馬來西亞(簡稱東馬)。西馬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南與新加坡隔柔佛海峽相望。東臨南中國海,西瀕馬六甲海峽。全國海岸線總長4192千米。東馬位於加裏曼丹島北部,與印尼、菲律賓、文萊相鄰。東馬由沙撈越地區與沙巴地區組成。全國分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西馬地勢北高南低,沿海為平原,中部為山地,占全境大部分,有8條大體平行的山嶺縱貫南北。沙撈越地區北部沿海為衝積平原,內地為森林覆蓋的丘陵和山地。山峰多在海拔2000米左右。沙巴地區西部沿海為平原,內地多森林覆蓋的山地。克羅克山脈縱貫南北,其主峰基納巴盧山海拔4101米,為馬來西亞最高峰。馬來西亞水源豐富,河流密布。西馬主要河流有彭亨河、霹靂河;東馬主要河流有拉讓河、基裏巴甘河和盧帕河。馬來西亞錫的總儲量達150萬噸以上。森林約占全國總麵積的58.7%。盛產多種熱帶硬木。馬來西亞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炎熱多雨,無四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