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亞洲(2 / 3)

馬來西亞國名的由來

“馬來”二字在馬來語中是“黃金”的意思。馬來半島盛產黃金,故稱為黃金半島。意即“黃金之國”。另有一說,國名與馬六甲有關。

吉隆坡

吉隆坡是馬來西亞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馬來半島西海岸中段。三麵環山,一麵臨水。巴生河穿城而過。吉隆坡是一個新舊結合的城市。世界著名第三高的金屬建築物佩重納斯大廈竣工後,更是如此。摩爾式的清真寺、精心設計的中國式寺廟和擁擠的商店、有著高大山門的印度教寺廟、印度風味的餐館以及英國王室遺留下來的船形建築,都融彙在這個東南亞半島上的城市中,也以此奠定了馬來西亞多姿多彩的多民族、多種文化融合的文化基調。

馬六甲海峽及馬六甲市

馬六甲海峽全長583海裏,主航道靠近馬來半島一側。海峽兩岸森林密布,地勢平坦,岸邊岬角眾多,是天然的航標。海峽是歐、非、中東和印度次大陸到東亞的一條主航道,承擔著全球貿易1/4以上的貨運量:每年通過的船隻有8萬餘艘。古城馬六甲位於西馬來西亞西海岸。是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首府,麵積約1657.6平方千米。古城曆史悠久,建於1403年,曾是滿剌加王國的都城。這個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兩邊接陸,一邊臨海。城內風光秀麗,是東南亞著名的旅遊勝地。城市北部有著名的三寶山。相傳為紀念中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而得名。

印度尼西亞國家檔案

國名:印度尼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首都:雅加達

麵積:190.4443萬平方千米

人口:2.15億(2004年)

民族:全國有100多個民族,曆來是種族遷徙的橋梁。主要民族有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馬來族等。華人900多萬。

語言:通用語言為印度尼西亞語,是在馬來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還有爪哇語、巽他語等民族語言200多種。

貨幣:印度尼西亞盧比(通稱盾)國家地理

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位於東亞與西亞、亞洲與大洋洲之間的十字路口,是橫臥於兩大洲(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印度洋)之間的千島之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印尼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海岸線長54716千米是東南亞麵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國。境內土地肥沃,加之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植被豐富、四季常青,整個印尼群島就像掛在赤道上的一串綠寶石。北部的加裏曼丹島與馬來西亞接壤,新幾內亞島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連。東北部麵臨菲律賓,西南部是印度洋,東南與澳大利亞相望。境內以山地和高原為主,僅沿海有平原,多火山。地震頻繁,是世界上活火山最多的國家,全國有400座火山,其中100多座活火山,有火山之國之稱譽。主要島嶼有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加裏曼丹島南部、伊裏安島西部、蘇拉威西島等。蘇門答臘島為世界第六大島。伊裏安島的查亞峰海拔5029米,為全國最高點。印尼有河流短、海水深的特點。印尼除努沙登加拉群島的平原、山穀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熱帶雨林氣候,具有高溫、多雨、風小、潮濕的特點。無寒署季節變化。

印度尼西亞國名的由來

國名源於希臘語中“印度”和“群島”二詞,合在一起即“印度群島”。20世紀20年代印尼青年集會通過《誓詞》喊出:我們是“一個民族,一個祖國——印度尼西亞;一種語言——印度尼西亞語”的口號。從此“印度尼西亞”逐漸代替了“荷屬東印度”,成為國名。

雅加達

雅加達是印尼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爪哇島西北部沿岸,是一座充滿熱帶風光的美麗城市,也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雅加達是印尼的海陸空交通樞紐。亞洲南部與大洋洲的航運中心。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公園與旅遊景點日益增多。位於莫迪廣場中央,有一座高達137米的大理石塔,塔頂的火焰部分是用30公斤的純金打造而成的,象征著印尼的獨立和自由。

萬隆

西爪哇省省會,是座群山環抱、花木繁茂、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的山城。萬隆有全國最大的天文台,頗具規模的地質博物館和數十所高等學府。世界聞名的、印尼唯一的奎寧工廠,生產專治瘧疾的金雞納霜(奎寧),約占全國產量的90%,暢銷世界。萬隆是曆史名城。具有深遠意義的1955年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曾在此舉行。林邦、倫邦湖、達哥瀑布、巽他山下的溫泉浴池和覆丹火山口等,均為著名景點。

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舉世聞名的曆史遺跡,其工程之浩大。建築之壯觀。可與埃及金字塔相媲美。“婆羅浮屠”意為“千佛壇”,位於日惹市西北約30千米處的一座丘陵上。建於公元850年。高42米。壇分9層,外形是階梯狀的錐體。上3層為圓形,下6層似方形,最上麵為昂然矗立的鍾形塔,全部用石塊砌成。塔的每層都有回廊。塔的第一至第五層回廊的左右壁麵有2100多麵浮雕,刻著精美的《佛傳》、《本生事》和《華嚴五十三參之圖》等。四方形的階層上安放著432尊佛像,第六層以上小塔林立。計72座小塔。每小塔內罩一佛像。環繞著大塔而立。構圖精美。氣勢磅礴。這是古代中爪哇夏連特拉國王利用90萬名奴隸花了10多年時間修成的。在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竟然有著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神塔,至今令人費解。

巴厘島

巴厘島麵積5623平方千米,95%的人信奉印度教。巴厘島環境優美,風景如畫。有菜鬆巫火山和阿貢火山,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擁有廟堂寺院4000多座,神廟中最著名的是柏沙基陵廟。巴厘島還是詩之島、舞之島,已成為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

新加坡國家檔案

國名:新加坡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nclaloore)

首都:新加坡

麵積:699.4平方千米

人口:448萬(2006年)

民族:有28個民族,馬來人是本土人。現在以華人(占76.9%)、馬來人(占14%)、印度人(占7.7%)、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為主,還有為數不多的阿拉伯人、蘇格蘭人、荷蘭人、阿富汗人、菲律賓人、緬甸人以及歐亞混血種人。

語言:馬來語為國語,行政機關用英語。官方語言有: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和英語4種。

貨幣:新加坡元國家地理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素有遠東十字路口之稱,是國際海運交通中心之一。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0個小島組成。新加坡島呈菱形。麵積占全國總麵積的91.6%。島上地勢較平坦,武吉知馬山海拔177米。為新加坡的最高點。島上有格蘭芝、裕廊等一些小河流,但最長也不過6000多米。新加坡植物資源豐富。已發現的多達2000多種,其中橡膠、椰子是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著名的胡姬花(蘭花)種植很普遍。新加坡屬典型熱帶雨林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平均年降水量2400毫米。

新加坡國名的由來

“新加”在馬來語中是“獅子”,“坡”是“城”,即為“獅子城”的意思。新加坡的最南端是原馬來柔佛國的一部分,其島嶼的形狀也很像獅子。

獅城:新加坡城

新加坡城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稱獅城、星州、星島。新加坡是世界聞名的花園城市,市政建設規劃周密、布局合理。新加坡城中央區沿著海灣的中間地帶辦公街的兩旁,聳立著具有英國風格的建築物。合洛路和梧槽路一帶基本上是新建的居民區,而烏節路一帶則是商店、酒樓和購物中心。市內高樓林立,大廈比比皆是。最高的72層大廈,目前是東南亞最高的建築物之一。新加坡城街道整齊,綠樹成蔭,鮮花遍地,空氣清新,環境十分優美。全市就猶如一座瑰麗無比的大花園。新加坡工廠林立,企業頗多。新加坡城同時也是新加坡的商業、金融業中心。2004年,新加坡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貨運量超過荷蘭的鹿特丹。

聖淘沙島

聖淘沙島是亞洲大陸最南端的小島,以一條跨海大橋把它與新加坡本島相連。已建成為赤道上的一個充滿無窮魅力和浪漫情調的世界性的公園。這裏有聳立於島嶼最高處的魚尾獅塔,高37米,上半部為巨大凶猛的獅頭,下半部為魚身、魚尾,而魚尾又浸入一灣碧水之中。在魚尾獅塔前麵是一條長達300米、臥於清水池中的人造巨龍。聖淘沙公園共有20多個迷人的景點,這裏的海底世界是亞洲最早建立、東南亞最大的一個海洋水族館,到這裏,令你仿佛置身於熱帶的海底世界。聖淘沙島四周有長達32千米的潔白沙灘,也是遊憩的好去處。

菲律賓國家檔案

國名:菲律賓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首都:馬尼拉

麵積:29.97萬平方千米

人口:8846.8萬(2006年)

民族:90%居民屬於馬來族,其他有維薩亞人、他加祿人、伊洛幹諾人、摩洛人、華人等,還有印度尼西亞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美國人和為數不多的土著人。

語言:菲律賓有70多種語言,他加祿語為全國通用語言,英語為官方語言。

貨幣:菲律賓比索國家地理

菲律賓位於亞洲東南部。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省遙遙相對。南和西南隔蘇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峽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相望,西瀕南中國海,東臨太平洋。共有大小島嶼7107個。其中呂宋島、棉蘭老島、薩馬島等11個主要島嶼占全國總麵積的96%。海岸線長約18533千米。第一大河棉蘭老河。全長400千米。呂宋島東南部的馬榮火山海拔2416米,呈圓錐形,灰白色,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火山錐,是菲律賓最大的火山。呂宋島西南部的塔爾火山是地球上最低和最小的火山。菲律賓群島的薩馬島和棉蘭老島以東80千米的菲律賓海溝全長1200千米,深度超過7000米,最深處達10497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之一。菲律賓金屬礦藏主要有銅、金、銀、鐵、鉻、鎳等20餘種。非金屬礦有20多種。森林麵積1588萬公頃。有紅木、樟木、桃花心木等名貴木材。水產資源豐富,魚類品種有名稱的就達2400多種。菲律賓屬熱帶海洋性氣候。高溫、多雨、濕度大、多台風。菲律賓群島年平均降水量約2000亳米。

菲律賓國名的由來

曾稱聖拉紮拉斯群島。16世紀被西班牙占領後將萊特島一帶命名為“菲律賓”。從此命名的地域範圍不斷擴大。到1898年獨立時。就將菲律賓作為國名。

馬尼拉

馬尼拉是菲律賓首都,全國最大的經濟、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馬尼拉灣畔,跨巴石河兩岸。巴石河的北岸和大馬尼拉市東南部的馬卡蒂是全國商業和金融中心。馬尼拉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達,是國內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貿易吞吐港。城市曆史悠久,從1571年西班牙總督雷加斯皮在此設立官署後,此地便開始建設成要塞式的城市。

“旅遊者的麥加”:碧瑤

碧瑤有“夏都”之稱。繁花似錦的碧瑤,1941年12月,被日本鬼子夷為平地,1990年7月又被一場大地震摧毀,重建工作持續了4年。碧瑤是了解呂宋雄偉山脈的門戶,是聞名於世的旅遊勝地,避暑勝地。碧瑤是呂宋北部最重要的城市,占地49平方千米,掩映在科迪勒拉山穀中,作為熱帶島國的菲律賓四季皆夏,但海拔1500米的碧瑤則年平均溫度在14~22℃,比菲律賓其他地區要低7℃,這在東南亞地區也是罕見的。旅遊旺季為3~5月,屆時五六十萬國內外遊客會蜂擁至這個被稱為“旅遊者的麥加”的地方。

文萊國家檔案

國名:文萊達魯薩蘭國(Brunei Darussalam)

首都:斯裏巴加灣市

麵積:5765平方千米

人口:35.8萬(2004年)

民族:民族構成十分複雜。主要有馬來人、華人、文萊人、吉打洋人、都東人等,其中馬來人和華人分別占人口總數的67%和15%。土著居民是達雅克人(達雅克是“內地居民”的意思)。

語言:馬來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華語和英語。

貨幣:文萊元國家地理

文萊位於加裏曼丹島北部。北瀕南中國海。海岸線全長161千米。東南西三麵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並被沙撈越州把國土分隔為不相連的東西兩部分。文萊以“東方石油小王國”著稱,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8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3950億立方米。沿海為平原,內地為山地,東部地勢較高。文萊接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炎熱多雨。一年分雨季和旱季兩季,界限分明。

文萊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卻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文萊為穆斯林君主國,蘇丹為國家元首和宗教領袖,現任國王二十九世蘇丹以其年輕和富有聞名於世。在這裏,最多的建築是清真寺,金碧輝煌的大清真寺與紅瓦尖頂的小禱告堂交相輝映,代替了現代化大都市中林立的摩天大廈。現文萊蘇丹居住的皇宮,努魯·伊曼皇宮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有1700多個房間,僅宴會廳就能容納4000位客人。

文萊國名的由來

“文萊”在馬來語中作“植物”解,這裏專指芒果。又一種說法是文萊在梵文中是“海洋形狀”之意;“達魯薩蘭”在阿拉伯文中為“和平之地”之意。即“文萊人的和平之地”。中國古籍稱之為“渤泥國”,舊譯“婆羅乃”。

南亞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裏蘭卡、馬爾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不丹。麵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4億多。本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山地,南部印度半島為德幹高原,北部山地與德幹高原之間為印度河-恒河平原。北部和中部平原基本上屬亞熱帶森林氣候,德幹高原及斯裏蘭卡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斯裏蘭卡南部和馬爾代夫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幹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印度國家檔案

國名:印度共和國(The Reloublic of India)

首都:新德裏

麵積:298萬平方千米

人口:11.12億(2006年)

民族: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占全國人口的46.3%,還有泰魯固族、孟加拉族、旁遮普族等。

語言:官方語言為印度語和英語

貨幣:印度盧比國家地理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國為鄰,瀕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南北長3119千米。東西寬2977千米。印度的地貌三麵垂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全國大致可以分為北部喜馬拉雅高山區、南部德幹高原區、中部恒河平原區、西部塔爾沙漠區和東西海域島嶼AT;個部分。喜馬拉雅山幹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為全國最高峰。印度河流眾多,按水源和地勢可分成三大水係,即喜馬拉雅山水係、半島高原地區水係、沿海岸地區水係。主要河流有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訥爾默達河等。印度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可分為冷季、熱季、雨季和季風退縮季。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被認為是全球雨水最充沛的雨都。雨季長達數月,幾乎天天有雨。

印度國名的由來

“印度”一詞來源於印度河。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羅馬人稱之為“印度斯”,英國人則稱其為“印度”。中國古稱印度為身毒、天竺、賢豆、忻都等。唐高僧玄奘取經到這個國家後。始稱該國為“印度”,意為“月”。印度自稱其為婆羅多國。

“花園城市”:新德裏

新德裏是印度首都。位於亞穆納河西岸,在古都德裏南麵,幾乎與其連成一片。由英國著名建築師勒琴斯總攬規劃,全市以兒童公園廣場為中心,城市街道呈輻射狀,密如蛛網地伸向四麵八方。整個設計,布局精細,錯落有致,林蔭大道與街心花園相互輝映。新德裏交通發達,有公路、鐵路和航空班機通向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大城市。

“印度的門戶”:孟買

孟買是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市區背山靠海,風景優美。孟買是印度第一大工商業城市,第一大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印度的門戶”之稱。13世紀時由漁民居住的7個小島發展而成。印度獨立後,孟買仍然保持著第一大港的地位。如今孟買已成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是印度海陸空運輸的重要樞紐、重要的工商業城市、最大的金融中心。今天的孟買完全是一座國際化都市,它不僅有歐洲風格的古典式建築,而且也有一幢幢現代化的摩天大樓,同時還不乏融合歐洲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風格的東西合壁式建築。

泰姬陵

作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泰姬陵,坐落在印度阿格拉附近的亞穆納河畔。這是一座古老的建築,建成於1631年。是莫臥兒王國皇帝沙賈汗為去世的寵後蒙泰姬·瑪哈爾修建的一座陵墓。陵園占地17萬平方米,四周砌有高大的紅砂石圍牆,中間有一個大水池。中心是一泓美麗的噴泉。從陵園大門到陵墓,是一條用紅石鋪成的甬道,甬道盡頭就是用白大理石砌成的富有神秘色彩的陵墓。陵墓建在一座巨大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陵墓的中心為寢宮,在其周圍四個方向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圓塔。寢宮高74米,四壁各有一座拱門,拱門的門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鑲嵌著古蘭經經文。宮內牆上。用珠寶鑲著精美的圖畫。寢宮由五間宮室組成。中央宮室裏安放著泰姬和沙賈汗的大理石石棺。陵墓的東西兩側有兩座用紅砂石建成的清真寺翼殿。

泰姬陵典雅而雄渾,是印度也是世界建築中的傑作。

阿姆利則金廟

阿姆利則金廟位於旁遮普邦錫克教聖地阿姆利則市內,是15世紀由錫克教第五代宗師阿爾瓊創建,後幾經重建修複。阿姆利則金廟是錫克教的最大寺廟,因落成前塗金水於廟上,後又以金箔包裹的銅製拱頂覆在廟上,故稱金廟。金廟位於甘露池湖中心島上,這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氣勢恢弘,總麵積約1000平方千米,呈長方形。廟宇由聖殿、誦經堂、法師起居室、香客休息室、膳廳、儲藏室等12個區域組成。聖殿為廟宇的中心,頂部和四角各有一個小金圓頂,整體上看給人一種神聖之感。聖殿內放有錫克教聖典和各種珍貴的珠寶,走廊上還掛有各種圖片,記載著錫克族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英勇事跡。阿姆利則金廟最美的景觀要數其夜景,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前來觀賞。

“聖河”:恒河

恒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山脈,全長2700多千米,中、上遊有2100多千米在印度境內,下遊500多千米在孟加拉國。它是南亞的第一大河,是印度文明的搖籃,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恒河中、上遊依然是印度經濟文化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恒河在瓜倫多卡德附近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彙合後,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印度教徒視恒河為聖河,認為以恒河聖水沐浴可以淨罪。沿河聖城,每年都舉行盛大的沐浴節。印度教信徒常以一種孩子見母親的心情來到恒河,他們稱它為恒媽。

巴基斯坦國家檔案

國名: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首都:伊斯蘭堡

麵積:79.6095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巴控克什米爾)

人口:1.58億(2007年)

民族:多民族國家,主要民族旁遮普族占全國人口的63%,信德族占全國人口的18%,帕坦族占11%,俾路支族占4%。

語言:烏爾都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還有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巴基斯坦4個省每個省都有一種主要地方方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俾路支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等。

貨幣:巴基斯坦盧比國家地理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東接印度,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南瀕阿拉伯海。東北與西南最大距離為1570千米,東南與西北最大距離為1170千米。全境3/5為山區和丘陵,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部為印度河平原。喬戈裏峰(西方稱戈德溫奧斯丁峰或K2峰)海拔8611米,是喀喇昆侖山脈的主峰、巴境內最高峰,也是僅次於珠穆朗瑪峰的世界第二高峰。巴基斯坦最大河流印度河長約2300千米。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鉻礦產地之一。

森林麵積約4萬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為5%。巴基斯坦除南部屬熱帶氣候外,其餘屬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年平均氣溫27℃,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

巴基斯坦國名的由來

波斯語中“巴基”是“清真”、“聖潔”之意。“斯坦”即“國家”或“地區”之意。即為清真之國、聖潔之國。

伊斯蘭堡

伊斯蘭堡是巴基斯坦首都。是世界上最年輕的現代化都市之一。也是具有傳統的伊斯蘭教色彩的都城。地處內陸,距海1300千米。背依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麵向寬闊的印度河大平原。市南的玫瑰和茉莉公園以北的夏克巴利山是重要的旅遊勝地。

卡拉奇

卡拉奇曾經是巴基斯坦首都,現為信德省首府,仍是全國第一大城、最大的經濟中心、最大的海港。卡拉奇位於印度河三角洲西麵。它也是全國工商業和文化中心。工業產值占全國的40%,主要工業有造船、鋼鐵、機床、水泥、黃麻加工、紡織及玻璃等。卡拉奇是一個天然海港,港外島嶼羅列,堤內波平浪細。港區分東、西兩個碼頭。還有一個現代化的造船廠和幹船塢。承擔全國95%以上的外貿吞吐任務。卡拉奇國際機場是亞洲最大的機場之一,是歐亞間許多航班的中繼站。國父真納(1876~1948)陵墓是卡拉奇最莊嚴的建築。陵墓為伊斯蘭式宮殿。白色大理石的穹隆形建築,內懸中國政府贈送的10噸重的黃色大吊燈。在卡拉奇東北400千米處。還有一處巴基斯坦著名的旅遊勝地摩享朱達羅,是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最大的遺址。

馬爾代夫國家檔案

國名:馬爾代夫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aldives)

首都:馬累

麵積:陸地麵積298平方千米、含海域麵積9萬平方千米

人口:29.9萬(2006年)

民族:皆為馬爾代夫族

語言:官方語言為迪維希語,上層社會通用英語。阿拉伯語是馬爾代夫通行的書麵語言。

貨幣:拉菲亞國家地理

馬爾代夫是印度洋上的群島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島國之一,領土由19組自然環礁、1190個珊瑚島組成,其中隻有199個島嶼有人居住。這些島嶼地勢低平,宛如散落印度洋的一串珍珠項鏈。國土上沒有河流,但地下水豐富,可掘井取水。馬爾代夫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特別是魚、蝦和蟹,種類很多。馬爾代夫屬熱帶雨林氣候。炎熱潮濕。無四季之分,年平均氣溫為28℃,年平均降水量為1900毫米。馬爾代夫經濟比較落後。但是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國民經濟主要有三大支柱產業:旅遊業、航運業和漁業。漁業曾是最大的經濟部門。旅遊業後來居上,成為第一大產業。

尼泊爾國家檔案

國名:尼泊爾(Nepal)

首都:加德滿都

麵積:14.7181萬平方千米

人口:2642萬(2006年)

民族:以廓爾喀人為主,占全國總人口的50%,另外,還有林布人、蘇努瓦爾人、達芒人、馬嘉爾人、古隆人、謝爾巴人等30多個民族。

語言:尼泊爾語為國語,上層社會通用英語。

貨幣:尼泊爾盧比國家地理

尼泊爾在尼泊爾語中的意思是“中間的國家”,因處在中國和印度之間而得名。尼泊爾坐落在南亞次大陸的北部,國土狹長,大部分領土坐落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群山中,是典型的高山王國。北鄰中國,其餘三麵與印度接壤。尼泊爾地形主要由喜馬拉雅山南下延伸的支脈和源於高山地帶流入恒河的眾多水係構成,山脈南北並列,眾多河流切穿其中,形成山高穀深、崎嶇險峻的地貌。尼泊爾礦物資源主要有雲母、銅、鐵、鉛、鋅、菱鎂礦、石灰石、大理石、硫磺等。森林麵積約占國土總麵積的32%。水能蘊藏量約占世界水能總蘊藏量的2.3%。全國分為北部高山、中部溫帶和南部亞熱帶3個氣候區。世界十大高峰中,有8座在尼泊爾境內或中尼、尼印的邊境上。它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然而古老的宗教文化、精致的手工藝品和豐富多彩的野生動植物,吸引了大批國外遊客。

尼泊爾國名的由來

國名來源有三種:一是古代一位叫尼的人。來這裏撲滅了即將燃燒的森林大火,國王頗為信任,就遵著尼的教誨治理國家。並用“尼”和“泊爾”作為國名。“尼泊”是“救護”之意;二是尼泊爾語中“尼”是“中間的”,“泊”是“國家”,尼泊爾意為“中間的國家”;三是藏語中“尼”是“家”,“泊”是“羊毛”。尼泊爾意為“羊毛國家”(尼泊爾盛產羊毛)。

“露天寺廟博物館”: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加德滿都穀地。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城區有河流穿過。地理條件優越。尼泊爾曆代王朝均定都於此。市內宮殿廟宇等古跡眾多,曆代王朝在這裏興建了大批廟宇、佛塔、殿堂和寺院,堪稱“廟宇多如住宅,佛像多如居民”。“神像與市民相伴,寺院和店鋪為鄰”的城市,這些舉世無雙的廟宇,為加德滿都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也有人把加德滿都稱為“露天寺廟博物館”。最著名的有斯瓦揚布那特寺、塔萊珠女神廟等。

西亞

西亞也叫西南亞。指亞洲西部。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巴林、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麵積72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3億多。高原廣布。北部多山脈。北部山地高原與南部阿拉伯半島之間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所衝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氣候幹燥。南部沙漠麵積廣大。本區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和西部山地屬地中海式氣候,東部和內陸高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西亞是胡蘿卜、甜瓜、洋蔥、菠菜、苜蓿、椰棗等栽培植物和阿拉伯駱駝、阿拉伯馬、安卡拉山羊、安卡拉兔等著名畜種的原產地。

阿富汗國家檔案

國名: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Afclhanistan)

首都:喀布爾

麵積:65.23萬平方千米

人口:2993萬(2005年)

民族:全國主要有三大民族:普什圖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此外,還有30多個民族。

語言:普什圖語和達裏語為官方語言,此外還有俾路支語、烏茲別克語和土耳其語等。

貨幣:阿富汗尼國家地理

阿富汗地處中亞進出南亞和南下印度洋的要衝,是毗鄰西亞的內陸國,西鄰伊朗,北部毗連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東部和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東北部的瓦罕走廊與中國連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阿富汗是一個閉塞的山地高原國家。介於帕米爾和伊朗兩大高原之間。山地和高原約占全國麵積的4/5,平原隻占領土的1/5。90%以上的國土在海拔600米以上。海拔4000~5000米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伸向西南,橫穿全境,是世界上最大的山係之一,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興都庫什山脈把全國分為三個地帶。即東部及中央山嶽地帶、西部低山與霍臘散草原地帶和西南部沙漠地帶。可耕地占國土麵積的12%,46%的土地是優良牧場。青金石是阿富汗的國石,色澤絢麗。質地堅硬無比,是做工藝品的上好原料。阿富汗森林麵積小,但動物種類很多。河流主要有阿姆河、赫爾曼德河、喀布爾河和哈裏魯德河等。阿姆河全長1250千米,為全國最長河流。阿富汗屬大陸性氣候,幹燥少雨,冬季嚴寒,夏季酷熱。

阿富汗國名的由來

“阿富汗”一詞,古波斯語為“山上人”之意。因為國土的4/5為山地和高原。故有“山人國”之稱。中國古代稱其為吐火羅、月氏、大月氏。

“世界上布雷最多的城市”:喀布爾

喀布爾是阿富汗首都,也是全國最大城市,喀布爾省首府。位於阿富汗東部穀地中。喀布爾河貫穿全城,將城市一分為二,海拔1800米。已有3000多年曆史。16世紀初成為廣大地區的政治中心,也是貿易中心,喀布爾即是當地語言“貿易中樞”的意思,中國史籍上稱為“高附”,1773年成為阿富汗首都。現為阿富汗最大的工業中心,有兵工、鑄造、人造纖維、塑料、棉毛紡織、家具、甜菜、糖、食品、機械、汽車修配、玻璃、大理石與水泥等多種工業企業。喀布爾是阿富汗最大的文化中心,有喀布爾大學等高等院校多所,還有許多古跡,著名的有莫臥兒帝國的創始人巴布爾的花園和陵墓、沙希杜沙姆施拉寺等。連年的戰亂使城市變得麵目皆非。且成為世界上布雷最多的城市。

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市東北郊山坡上的崖壁石佛最為著名。這裏有無數石窟,窟裏雕有彩色坐佛塑像,洞壁上畫有彩色壁畫和圖案。其中兩尊傍山而雕的、世界聞名的、具有千年曆史的、世界上最高的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揚佛,格外生動,這東西麵向的兩佛像,一尊鑿於1世紀。高36.5米,身披藍色袈裟;另一尊鑿於5世紀,高525米,著紅色袈裟。兩尊佛頂,其上平台處可站立百人。2001年2月27日,這兩座佛像,由於塔利班最高首領奧馬爾摧毀全國所有佛像的命令,而成為一堆廢墟。

伊朗國家檔案

國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 ran)

首都:德黑蘭

麵積:163.6萬平方千米

人口:7004.9萬(2006年)

民族:多民族的伊斯蘭國家。波斯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6%,其他為阿塞拜疆人、庫爾德人、土庫曼人、吉蘭人、馬讚德蘭人、格魯吉亞人和卡什凱人等。

語言: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也叫法爾斯語,使用阿拉伯字母拚寫。

貨幣:伊朗裏亞爾國家地理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地區國家。伊朗同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鄰,北隔裏海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相望。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海岸線長2700千米。伊朗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伊朗以高原山地為主,是高原和山地相間的國家,大部分位於伊朗高原上,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中央為平坦的高原,占全部國土的1/2。北部有厄爾布爾士山脈,主峰達馬萬德峰海拔5671米。為伊朗最高峰。西北部是亞美尼亞高原的一部分,多山間盆地。西南部的紮格羅斯山脈是伊朗最大的山脈。東部為盆地和沙漠。北部和南部沿海為平原和低地,西南邊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東南邊緣和卡倫河平原。伊朗東部和內地屬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大部分地區幹燥少雨。西部山區多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

伊朗國名的由來

伊朗舊稱波斯。源於居魯士大帝建立的波斯帝國發祥地帕爾斯。其意為“產馬的地方”。1935年改稱伊朗,波斯語意為“光明”。古波斯人自稱為伊蘭。中國古書稱其為安息國。

德黑蘭

德黑蘭位於厄爾布爾士山南麓的綠洲上,北依全國第一高峰達馬萬德峰。是伊朗首都,也是全國最大城市,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德黑蘭有許多古跡和博物館,著名的有考古博物館、珍寶博物館以及專門展覽馳名世界的波斯地毯的地毯博物館等。德黑蘭是伊朗交通運輸的總樞紐,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擁有紡織、石油提煉、製藥、水泥等工業。全國1/3的工業集中於此。製造業產值約占全國一半。德黑蘭市郊盛產小麥、水果和棉花。是伊朗重要的農業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的《德黑蘭宣言》在此簽署發布。在著名的“孔雀王座”IRE宮內。還開辟了民俗及考古的博物館。

沙特阿拉伯國家檔案

國名:沙特阿拉伯王國(Kingdom of Saudi Arabia)

首都:利雅得

麵積:225萬平方千米

人口:2460萬(2005年)

民族:人口絕大部分為阿拉伯人。外國移民525萬人,在各國移民數中居第八位。

語言: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

貨幣:沙特裏亞爾國家地理

沙特阿拉伯位於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阿曼、也門等國接壤。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是賈茲一阿西爾高原。東部為平原,中部為納季德高原,紅海沿岸地區為紅海低地,沙漠占全國土地的1/2,無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東南部的魯卜哈利沙漠為全國最大沙漠,麵積達65萬平方千米,故有阿拉伯半島的沙漠王國之稱。沙特阿拉伯的疆域包括阿拉伯半島上最重要的地區——納季德(內誌)、希賈茲(漢誌)、傑貝勒沙馬爾、阿西爾、哈薩。沙特阿拉伯物產以石油資源最為豐富,有“石油王國”之稱,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2627.90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1/4以上,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也是銷量和產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世界上三個超級大油田中,有兩個在沙特阿拉伯,位於中部胡富夫附近的蓋瓦爾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東北部的塞法尼耶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天然氣儲量占世界天然氣總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此外。還有金、銅、鐵、鋁、鋅等礦藏。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估計可使用320多年。沙特阿拉伯西部高原屬地中海式氣候,其他廣大地區屬亞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幹燥。夏季沿海氣溫38~39℃,內地氣溫有時高達54℃;冬季氣候溫和。年平均降水量100亳米以下。

沙特阿拉伯國名的由來

國名源於王國創始人伊本·沙特這個名字。在阿拉伯語中為“幸福”之意,即“吉祥的阿拉伯王國”。

“沙漠花園”:利雅得

利雅得是沙特阿拉伯首都。全國第一大城市。位於沙特阿拉伯的中部。周圍是一片綠洲。麵積1650平方千米。是政府機關所在地,也是沙特的政治、經濟、金融、商貿、教育、衛生、文化中心,有100多個國家在此設大使館。市內有著名的王宮、莊嚴的大清真寺,還有利雅得大學和具有現代化設備的沙特一世國王醫院。為供給居民飲水,造型各異的供水塔隨處可見。利雅得很早以來就是紅海一波斯灣之間的中轉站,從伊朗、伊拉克到麥加、麥地那,陸路交通都要從利雅得經過,市郊建有豪華大型機場——哈立德國王國際機場,與東部的達曼由鐵路線連接。

“宗教之都”:麥加

聖城麥加坐落在沙特阿拉伯西部的賽拉特山地內,它是伊斯蘭教第一聖地。沙特阿拉伯第三大城。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他在此創立並傳播伊斯蘭教。後伊斯蘭宗教中心遷往麥地那,但麥加卻從此成為伊斯蘭教的朝拜地,世界各國穆斯林做禮拜時都朝向麥加。聞名世界的麥加大清真寺,坐落在麥加城的中心位置,麵積16萬平方米,寺內可容納30萬穆斯林做禮拜。今天,麥加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宗教之都,每年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穆斯林來此朝覲。

麥地那

麥地那是伊斯蘭教第二大聖地。位於國土西北部的希賈茲(漢誌)境內。原名耶斯裏卜,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率信徒“遷徙”至此後改稱麥地那。這裏有伊斯蘭創始人穆罕默德的陵墓。

麥加大清真寺

世界最著名的伊斯蘭教聖寺。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萬教徒雲集於麥加。朝拜大清真寺中的“克爾白”。

阿曼國家檔案

國名:阿曼蘇丹國(The Sultanate of Oman)

首都:馬斯喀特

麵積:30.95萬平方千米

人口:280萬(2005年)

民族:阿曼以阿拉伯人為主。沿岸地帶有印度人、伊朗人、孟加拉人、巴基斯坦人、俾路支人,以及昔日為奴隸的非洲黑人後裔。

語言: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

貨幣:阿曼裏亞爾國家地理

阿曼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與阿聯酋、沙特、也門等國接壤,東北瀕臨阿曼灣,東南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1700千米,扼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交通要道。境內大部分是海拔200~500米的高原。東北部為哈賈爾山脈,主峰沙姆山海拔3352米。為全國最高峰。中部是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多沙漠。西南為佐法爾高原。阿曼已探明石油儲量為7.2億噸,天然氣儲量為8041萬億立方米,煤儲量為3600萬噸。水產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3.9%。擁有阿拉伯大羚羊、乳香和沒藥等動植物資源。霍爾木茲海峽是通往印度洋的門戶,富饒的海灣石油主要經過這條海路輸往世界各地。除東北部山地外,大部分屬酷熱幹旱的沙漠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阿曼是阿拉伯半島第三大國家,也是海灣國家中最不發達的國家。北部沿海和南部塞拉萊平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石油使阿曼獲得一定的財富。也是其經濟的主要來源。

阿曼國名的由來

國名其說不一。一說是以公元前2000年一國王阿曼名字命名;二說是以古代一名叫阿曼的部落名字命名;三說是以阿曼河名字命名:四說是源於古代名稱“馬幹”,即船的意思,反映當地漁民長於航海。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國家檔案

國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首都:阿布紮比

麵積:8.36萬平方千米

人口:410萬(2005年)

民族:阿拉伯人僅占1/3,其他為外籍人,主要是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等地的移民。

語言: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沿海地區使用波斯語。

貨幣:迪拉姆國家地理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簡稱“阿聯酋”)位於阿拉伯半島東部。北瀕波斯灣,海岸線長734千米。西北與卡塔爾為鄰,西和南與沙特阿拉伯交界,東和東北與阿曼毗鄰。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由7個酋長國組成而得名,包括阿布紮比、迪拜、阿治曼、沙迦、烏姆蓋萬、哈伊馬角和富查伊拉。7個酋長國都很小,又盛產石油,故有“油海七珍”之譽。境內除東北部有少量山地外。絕大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窪地和沙漠,其間也有礫石、沙丘和綠洲。東部山地的哈賈山脈海拔3000米。為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最高峰。阿聯酋由於扼波斯灣進入印度洋的交通要道和靠近霍爾木茲海峽,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阿聯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130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9.5%,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氣儲量為6.06萬億立方米,也居世界第五位。阿聯酋屬熱帶沙漠氣候,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多集中於1~2月間。內陸沙漠地區幹旱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