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洲(3 / 3)

津巴布韋國名的由來

在當地紹納語中意為“石屋”或“石頭城”。境內保存有200多處紹納人遺棄的石頭城,其中最大的是在哈拉雷以南200千米處的石頭建築群,人們稱之為“大津巴布韋遺址”(意即為“石頭城”)。獨立後,就廢棄了殖民時代的國名“羅得西亞”,而改稱為“津巴布韋”。

大津巴布韋遺址

在津巴布韋東南部,此遺址發現於1871年,這是非洲至今發現的建築藝術水平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頭城。它的發現證明了南部非洲曾經有過高度發達的黑人文明。津巴布韋石頭城創建於11世紀,是由非洲梭納人建造的,以後這個城市曾做過非洲中南部好幾個王國的都城。古城分為內城和衛城兩個部分。衛城建於高約700米的山頂上,城牆高達15米,全長244米。如今城內發現多處古梯田、水井和水渠等遺址,城中還出土了古代鑄錢泥模、斧、箭頭、鋤等鐵製工具,這些都見證了這個城市昔日的繁榮。

南非國家檔案

國名:南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首都: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立法首都開普敦,司法首都布隆方丹

麵積:121.9萬平方千米(不包括鯨灣港)

人口:4740萬(2006年)

民族:黑人占總人口的77.5%,其他依次為白人、有色人和亞洲人。

語言:英語為官方語言,國內通行南非荷蘭語(亦稱“阿非利卡斯語”)。

貨幣:南非蘭特國家地理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北鄰納米比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和斯威士蘭。萊索托在其東部,被其領土包圍。東、南、西三麵瀕印度洋與大西洋。全境大部分海拔為600~1600米,地勢從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高原的最低部分是卡拉哈裏盆地,海拔在600米左右。全國最高點卡斯金峰海拔3660米(在誇祖魯——納塔爾省)。除著名的德拉肯斯山脈(又稱“喀什蘭巴山”)外,還有香巴尼城堡峰、巨人城堡峰、蒙特奧索斯峰等。西南部的開普山係,由一係列東西走向的平行山脈和斷丘組成。最大的河流有奧蘭治河和林波波河。奧蘭治河為非洲南回歸線以南最長河流,全長2160千米。南非礦藏資源豐富,除石油和鋁土外,其他工業用的礦物幾乎都有。黃金、鉑、錳、釩、鉻、矽酸鹽、螢石的儲量都居世界首位。蛭石、銻、鈦、鋯礦產品居世界第二位,鋯英石、磷酸鹽居世界第三位,石棉、鑽石、鋅礦石等居世界第四位。煤、鎳、鈾居世界第五位。其中,黃金儲量為36000噸,占世界的40.1%;鉑族金屬儲量占世界的75%;錳儲量占世界的78%;釩儲量占世界的31%;蛭石儲量占世界的40%;鉻儲量占世界的72.4%;鈾儲量占世界的7.2%。屬全年溫暖的亞熱帶氣候,氣候差異大,又極富變化,西南部沿海屬地中海式氣候,年降水量在600~800毫米以下。

南非國名的由來

因地處非洲大陸南部而得名。當地稱“阿紮尼亞”,意為“黑人的土地”。

“南非諸城之母”:開普敦

開普敦位於非洲大陸西南緣的開普半島北端的狹長地帶,是南非的立法首都、第二大城市、全國重要的金融和工商業中心。也是南非重要的港口和旅遊勝地。這裏瀕臨大西洋的桌灣,南距好望角52千米,是印度洋和大西洋間繞非洲南端航海的必經之地,多條國際航線在此交彙,交通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是西方殖民者在非洲南部最早建立的一個據點,因而有“南非諸城之母”之稱。同時,開普敦也是南非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有開普敦大學、開普高等工學院等數所高校,以及南非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天文台、植物園等文化設施。市內多荷蘭風格的古老建築和體育、娛樂場所。城市背山麵海。風光綺麗,氣候宜人,多文化古跡,也是著名的海濱旅遊勝地。

“黃金之城”:約翰內斯堡

約翰內斯堡是南非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位於南非北部威斯沃特斯蘭德高地中段的南坡。因為處在世界最大的采金地帶上而有了“黃金之城”的美譽。人口半數以上是黑人。這裏於1886年發現金礦後,各國采金者接踵而來。於是在采礦宿營地上逐漸出現了居民點。隨著金礦的擴大開采。迅速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礦業城市、非洲最大的加工工業中心。有世界最大的黃金加工廠——市東傑米斯頓煉金廠。同時這裏也成為南非綜合性的工業基地和重要的交通樞紐。現代的約翰內斯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有博物館、教堂、市政廳等大型建築,而且市區環境優美,綠化極好,公園和草地占全市總麵積的1/10左右,著名的朱伯特公園就坐落在市中心的一塊高地上。

羅本島與5囚房

羅本島距開普敦海岸僅10多千米。麵積547公頃,為大西洋中的一個石灰岩小島。它道路崎嶇,樹木稀少。亂石滿地,一派荒涼。但卻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人來到這裏,因為它像一位“曆史老人”。目睹了南非曆史的滄桑巨變。17世紀開始。這裏就成為關押黑人領袖的監獄。1964年。反種族隔離鬥士——前總統曼德拉被投入羅本島監獄。狹小的5號囚房,門上小鐵板寫著“曼德拉/466/64”,表示曼德拉是1964年進入羅本島的第466號囚犯。在這問不足4.5平方米的囚室裏,曼德拉寫下了《漫漫自由路》一書。與曼德拉一起被關押在這裏的還有南非國民大會元老西蘇魯、現任南非總統姆貝基等。羅本島先後關押過3000多名黑人運動領袖和有誌之士。

好望角

好望角在南非首都開普敦以南48千米處。它地處大西洋和印度洋相彙處,東瀕福爾斯灣,北連開普半島。是非洲大陸西南端的著名岬角。好望角在蘇伊士運河未開通之前,曾是歐洲通往亞洲的海上必經之地。好望角地區風光奇特。著名的好望角自然保護區位於好望角岬角與南非著名城市西蒙斯敦之間,占地麵積約76.8平方千米。在保護區的西南端有一個岬角,形狀如同伸入大西洋中的巨大鱷魚爪,每當大海漲潮的時候。浪花拍打著亂石。濤聲不斷,景色十分壯觀。保護區西南端鄰近海岸處,有一塊黃色木牌,上用阿非利卡斯文和英文標明著:好望角/非洲大陸最西南端,相傳為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所立。

馬達加斯加國家檔案

國名:馬達加斯加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adaqascar)

首都:塔那那利佛

麵積:59.075萬平方千米

人口:1860萬(2005年)

民族:馬達加斯加人占國民總數的98%以上,另有少數科摩羅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

語言:官方通用法語,民間流行馬達加斯加語。

貨幣:馬爾加什法郎國家地理

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大陸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上,為世界第四大島。中部為中央高原(海拔800~1500米),北部有察拉塔納納山,主峰馬魯穆庫特魯山,海拔2876米。為全國最高點。東部為帶狀低地,多沙丘和潟湖。西部為平緩傾斜平原。最高處為500米。河流有貝齊布卡、齊裏比希納、曼戈基、曼戈魯。河上多急流瀑布。阿芬特拉湖為島上最大湖泊。礦藏豐富,主要有石墨、雲母等。石墨儲量居非洲首位。森林麵積占國土麵積的21%,其中75~90%的森林遭到毀壞。東部沿海為熱帶雨林氣候。濕潤多雨;中部高原氣候溫和;西部地區較幹旱。

馬達加斯加國名的由來

當地語為“馬爾加什人的國家”。

西非

西非包括西撒哈拉、毛裏塔尼亞、塞內加爾、聞比亞、馬裏、布基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紹、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裏亞、科特迪瓦、加納、多哥、貝寧、尼日爾、尼日利亞。

塞內加爾國家檔案

國名:塞內加爾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eneclal)

首都:達喀爾

麵積:197161萬平方千米

人口:1190萬(2006年)

民族:沃洛夫族約占全國人口的43%。此外還有謝列爾族、圖庫列爾族、迪烏拉族、曼丁族、頗爾族等。

語言:通用的語言是沃洛夫語。有80%的人講沃洛夫語,法語為官方語言。

貨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國家地理

塞內加爾位於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北接毛裏塔尼亞,東鄰馬裏,南接幾內亞和幾內亞比紹,西瀕大西洋。塞內加爾地勢比較平坦,除東南部和極西部為低山丘陵外,中部、東部大部分地區為半沙漠地帶。礦產資源主要有磷酸鹽、鐵、海鹽、石油和大理石等。水力資源和沿海水產資源都比較豐富。森林麵積占全國麵積的1/5。主要河流有塞內加爾河和岡比亞河。湖泊有蓋爾湖、唐馬湖和雷巴特湖等。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炎熱幹燥,年平均氣溫為29℃。年平均降水量自北至南由500毫米遞增到1000餘毫米。

塞內加爾國名的由來

國名來源於境內最大的河流——塞內加爾河。15世紀中葉,葡萄牙殖民者到這裏時向漁夫詢問河的名字,漁夫誤認為是在問小船的名字。就隨口用當地土語回答“薩納加”。意為“獨木舟”。葡萄牙人遂將該河誤稱為薩納加,後來演變為塞內加、塞內加爾。

“非洲小巴黎”:達喀爾

塞內加爾首都。是大西洋航線的重要中繼港,也是熱帶非洲最大的工業和服務業中心之一,擁有食品、紡織、化學、機械、造船工業等。堪稱塞內加爾的文化中心。設有非洲研究、人種學和考古博物館等。市區中南部的普萊圖區是市中心,林蔭大道兩側商業、服務和行政機關的高層建築鱗次櫛比,而且風格獨特,各具風情。有“非洲小巴黎”之稱。在大西洋畔城市的一角,有一個格外引人注目的小工藝村,一走進小村,各種造型別致、充滿異國奇趣的手工藝品便紛呈眼前。

幾內亞國家檔案

國名:幾內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Guinea)

首都:科納克裏

麵積:24.5857萬平方千米

人口:964萬(2006年)

民族:富爾貝族(亦稱頗耳族或富拉族)約占全國人口的40%,另有馬林凱、蘇蘇、基西、克佩勒等部族。

語言:法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語主要有布拉爾語、馬寧加語及蘇蘇奎伊語等。

貨幣:幾內亞法郎國家地理

幾內亞位於西非,北鄰幾內亞比紹、塞內加爾、馬裏,東接科特迪瓦。南與塞拉利昂、利比裏亞接壤,西瀕大西洋,海岸線約600千米。幾內亞地形複雜,全境可分四個自然區:西部(下幾內亞)為狹長的沿海平原;中部(中幾內亞)平均海拔900米。為高原地帶。中部被譽為“西非河流之父”,因為橫貫西非的眾多河流大多發源於此。如西非三條主要河流——尼日爾河、塞內加爾河和岡比亞河均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東北部(上幾內亞)平均海拔約300米,為台地;東南部平均海拔600~1000米,稱為幾內亞高原或森林幾內亞。最高峰寧巴山聳立於此地區,海拔1752米,成為與利比裏亞、科特迪瓦的自然分界線。礦產資源豐富,鋁礬土礦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2/3。沿海地帶為熱帶季風氣候,內地為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地區終年炎熱,年平均氣溫為24~32℃。年平均降水量為3000毫米。

幾內亞國名的由來

“幾內亞”是從柏柏爾語“黑的”或“黑色的土地”演化而來的,即“黑人之國”的意思。1440年,葡萄牙人在西非登陸。將塞內加爾至加納的三角地帶全部命名為幾內亞。即黑人之國。

佛得角國家檔案

國名:佛得角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ape Verde)

首都:普拉亞

麵積:4033平方千米

人口:51.9萬(2006年)

民族:71%的居民為葡萄牙與非洲混血的克裏奧爾人。

語言: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民族語言為克裏奧爾語。

貨幣:佛得角埃斯庫多國家地理

佛得角位於北大西洋的佛得角群島上,海岸線長912.5千米,屬火山群島。由大小18個島嶼組成。其中聖地亞哥島最大。除薩爾等三島地勢低平外,幾乎全為山地,地勢崎嶇。福古島上的福古活火山海拔2829米,為全國最高峰。資源幾乎都為火山噴發的產物。主要礦產有石榴火山灰、石灰石、浮石、岩鹽等。此外,熱帶水產資源豐富。位於北回歸線高壓帶附近,屬熱帶幹燥氣候,河流稀少、水源匱乏。年平均溫度20~27℃,年降水量僅100~200毫米。

佛得角國名的由來

1445年。葡萄牙殖民者乘船駛進大西洋沿岸長滿羅望子樹的綠色海峽,於是就將這裏取名為佛得角。即“綠角”(葡語)之意。1456年葡萄牙人又將海峽以西群島命名為佛得角群島。

塞拉利昂國家檔案

國名:塞拉利昂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erra Leone)

首都:弗裏敦

麵積:7.2326萬平方千米

人口:570萬(2006年)

民族:南部曼迪族占人口總數的30.9%,北部和中部的泰姆奈族占人口總數的29.8%。此外,林姆巴族占8.4%,黑人後裔克裏奧爾人占2%。其他民族占19.3%。

語言:官方用語為英語。克裏奧爾語是全國通用語言。

貨幣:利昂國家地理

塞拉利昂位於西非大西洋西南海岸。東北兩麵與幾內亞接壤,東南部與利比裏亞交界,西部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485千米。地貌形態是從西向東呈梯形傾斜,全國大部分土地為塞拉利昂一利比裏亞高地。西部為平原。起伏的丘陵點綴其間,東北部為富塔賈隆高原的支脈,有洛馬和廷吉兩大山係,洛馬山係中的賓蒂馬尼山海拔1945米。為全國最高點。全境平均海拔約188米。境內主要河流有卡巴河、莫阿河、馬科納河、羅克爾河、瓊河、塞瓦河等主要幹流以及界河梅利河、馬諾河。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煤、鋁礬土、黃金等。森林麵積占土地麵積的4%。植被以熱帶稀樹草原為主。全境處於低緯赤道季風區,屬赤道季風區熱帶氣候,具有氣溫高、多暴雨、濕度大的特點。

塞拉利昂國名的由來

葡萄牙人當時把西非幾內亞灣這段形似獅背的海岸,稱作“塞拉利昂”,葡萄牙語意為“獅子嶺”、“獅子山”。1500年西班牙出版的地圖。以西班牙語“獅子山”一詞流傳下來。今音譯為“塞拉利昂”。

利比裏亞國家檔案

國名:利比裏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iberia)

首都:蒙羅維亞

麵積:11.137萬平方千米

人口:348萬(2005年)

民族:土著非洲部族人占97%

語言:英語是官方語言。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

貨幣:利比裏亞元國家地理

利比裏亞位於非洲大陸西部,北接幾內亞。西北與塞拉利昂接壤。東臨科特迪瓦,西南瀕臨大西洋。海岸線537千米,東南端是西非沿海各國最接近赤道的地區,有“非洲大門”之稱。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從沿海向內陸大致可分為三級階梯:沿海為30~60千米寬的狹窄平原;中部為平緩丘陵。平均海拔300~500米;內地高原平均海拔700米。西北部的武蒂維山海拔1381米,是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馬諾河、洛法河、聖保羅河、聖約翰河、塞斯托斯河和卡瓦拉河等較大河流,較大的湖泊有皮索溻湖。主要礦產資源有10餘種。森林麵積占國家土地麵積的58%,是非洲一大林區,盛產名貴木材紅木。屬高溫多雨的熱帶季風氣候。

利比裏亞國名的由來

1821年美國殖民協會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第一個黑人移民區,並以當時美國總統門羅的名字命名為“蒙羅維亞”。1824年協會負責人哈珀將其改名為“利比裏亞”,拉丁文為“自由”之意,作為國家名意為“自由之地”。

加納國家檔案

國名:加納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Ghana)

首都:阿克拉

麵積:23.8537萬平方千米

人口:2350萬(2007年)

民族:阿肯族占人口總數的52.6%:其他為莫西-達戈姆巴族、埃維族、加一阿丹格貝族、古爾馬族、格魯西族和約魯巴族。

語言:英語是官方語言

貨幣:塞地國家地理

加納位於非洲西部、幾內亞灣北岸,西鄰科特迪瓦,北接布基納法索,東毗多哥,南瀕大西洋。全境地勢平坦,大部分地區為平原。由北向南傾斜,沿海和沃爾特河穀地區為平原,西南部和北部為高原,東南部和中部有兩列山地,海拔600~700米。東境的傑博博山海拔876米,為全國最高峰。礦產資源相當豐富,有黃金、鑽石、錳、鋁礬土、石灰石、鐵礦、紅柱石、石英沙、高嶺土和石油等。錳儲量居世界第三位。有沃爾特河與沃爾特湖。沿海平原和西南部阿散蒂高原屬熱帶雨林氣候。沃爾特河穀和北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

加納國名的由來

1471年葡萄牙人至此,發現這裏有黃金礦,於是便稱之為“米納”,其葡語意為“金礦”。此後便被稱為黃金海岸。獨立時。以象征西非古代文明的加納為國名,表示人民維護國家獨立和民族自由的決心。

多哥國家檔案

國名:多哥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oqo)

首都:洛美

麵積:5.6785萬平方千米

人口:660萬(2007年)

民族:南部以埃維族和米納族為主。分別占全國人口的22%和6%:中部阿克波索、阿凱布等族。占33%:北部卡布列族占13%。

語言: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埃維語和卡布列語。

貨幣:非洲法郎國家地理

位於非洲西部,南瀕幾內亞灣,東與貝寧為鄰,西接加納,北與布基納法索相連。海岸線長55千米。多哥中部高,南北低。南部為沿海平原;中部為海拔500~800米的高原;北部為海拔200多米的低高原草原區。全境一半以上為丘陵和溝穀地帶。境內鮑曼峰海拔986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莫諾河和奧蒂河。主要礦產有磷酸鹽,為世界第四大生產國。森林麵積占國土麵積的10%。南部廣大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

多哥國名的由來

“多哥”在埃維語中,“多”是“水”的意思,“哥”是“岸邊”的意思。“多哥”表示“水邊”或“潟湖之濱”的意思。“多哥”這個國家反映了這個國名的地理位置,即在幾內亞灣岸邊。另一說法來源於首都洛美東邊的多哥湖。

貝寧國家檔案

國名:貝寧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enin)

首都:波多諾伏(議會所在地)、科托努(政府所在地)

麵積:11.2622萬平方千米

人口:900萬(2007年)

民族:較大的部族有南部的芳族、東南部的約魯巴族、西南部的阿賈族、北部的巴利巴族等。

語言:法語為官方語言,通用的語言有芳語、約魯巴語和巴利巴語。

貨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國家地理

位於西非中南部的幾內亞灣沿岸。東鄰尼日利亞,東北與尼日爾交界,西北與布基納法索相接,西與多哥接壤,南瀕大西洋,海岸線125千米。全境南北狹長。南窄北寬,北高南低,南部沿海平原寬約100多千米。地勢低平,中部與北部為海拔200~400米的高原,約占全國麵積的65%以上。高原西北有一係列並行山嶺,東北一西南走向。阿塔科拉山最高峰海拔641米。韋梅河是全國最大河流。北部屬尼日爾河水係。森林麵積占國土麵積的26.6%。屬熱帶氣候。終年高溫,沿海平原屬熱帶雨林氣候,中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

貝寧國名的由來

貝寧舊名為“達荷美”。意為“在達恩古國王名)肚子上的房子”。或說是“在酋長的房子裏”之意。“貝寧”源於17世紀初的貝寧王國(又稱“汲美王國”),其含義是“奴隸”。16世紀起,殖民者在此販賣奴隸,將貝寧和多哥一帶稱為“奴隸海岸”。

尼日爾國家檔案

國名:尼日爾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Niqer)

首都:尼亞美

麵積:126.7萬平方千米

人口:1289萬(2006年)

民族:其中豪薩族占全國人口的56%。其他為哲爾馬一桑海族、頗爾族、圖阿雷格族、卡努裏族和圖布族等。

語言:官方語言為法語。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

貨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國家地理

尼日爾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是西非的一個內陸國家。東鄰乍得,西接馬裏、布基納法索。南與貝寧、尼日利亞接壤,北與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毗連。全境大部分是高原,地勢北高南低,中北部海拔700~1000米。北部有許多島狀山地,格雷本山海拔1997米,為全國最高點。東北部為沙漠區,沙漠約占全國總麵積的60%。中部為海拔600~800米的高原。為遊牧區;南部地勢較低。西南部有尼日爾盆地,為農業區。境內多內流的季節性河流,尼日爾河在境內長約550千米。鈾礦儲量居非洲第一位,世界第五位。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全年分旱、雨兩季。年平均氣溫30℃,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

尼日爾國名的由來

國名源於非洲第三大河尼日爾河。“尼日爾”在拉丁文中意為“黑河”或“黑人之河”,得名於沿岸居住的黑人。“尼日爾”一詞是由柏柏爾語演變而來的。

尼日利亞國家檔案

國名: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Nigleria)

首都:阿布賈

麵積:92.3768萬平方千米

人口:1.44億(2007年)

民族:境內均為黑色人種。其中人數最多的是豪薩族、伊博族和約魯巴族,其次是富拉尼族和米努裏族。

語言:官方語言為英語。北方通用豪薩語,西部通用約魯巴語。東部通用伊博語。

貨幣:奈拉國家地理

尼日利亞位於西非東南部,東鄰喀麥隆,東北隔乍得湖與乍得相望。西接貝寧。北界尼日爾,南瀕大西洋幾內亞灣。境內地形複雜多樣,地勢北高南低。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沿海為寬約80千米的帶狀平原,在海拔50米以下;南部低山丘陵,海拔在200~500米間;中部為尼日爾-貝努埃河穀地,平均海拔330米以下;北部豪薩蘭高地,占全國麵積1/4以上,平均海拔900米:西北是索科托盆地;東北為乍得湖湖西盆地;東部邊境為山地。礦產資源豐富、有鐵、煤、錫、铌、鉭、鎢、鉛、鋅、石油和天然氣等。西非唯一的產煤國。天然氣儲量居非洲首位,世界第五位。森林覆蓋麵積約占全國領土的17%。東南部屬熱帶濕潤氣候,西、北部為幹濕季交替的熱帶草原氣候,最北部為幹旱氣候。

尼日利亞國名的由來

來源於境內的尼日爾河。意為“尼日爾河流經的土地”。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是西非最大的河流。它發源於幾內亞境內,中途流經馬裏、尼日爾、貝寧等國。最後在尼日利亞境內注入幾內亞灣。全長4160千米,在非洲僅次於尼羅河和剛果河,位居第三。其在尼日利亞境內有著名的索圖巴急流段,庫利科羅至傑巴為中遊段,段內廣泛分布的寬灘和湖沼地帶被稱為內陸三角洲,其中馬西納以上稱為死三角洲。地勢平坦:馬西納以下被稱為活三角洲。地勢低窪,有利於漁業。傑巴至河口為下遊段,長950千米,水量豐富。河口處的尼日爾河三角洲麵積約3.6萬平方千米,海濱遍布紅樹林,富藏石油。

南極洲概況

七大洲之一,也叫第七大陸。由圍繞南極的大陸、陸緣冰和島嶼組成。麵積約1405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洲。四周被三大洋所包圍,隔德雷克海峽與南美洲相望,距澳大利亞為3500千米。距南非約4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約為2350米,內陸高原達3700米。全洲幾乎全為冰所覆蓋,大陸冰最厚處達4000米以上,大陸冰的體積2400萬立方千米。占世界冰量的89%、淡水的70%。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寒冷、最幹燥和風力最強的洲。年平均氣溫-25%。內陸高原為-56%。極點的最低氣溫-為94.5℃(1967年),風速一般達17~18米/秒,最強風速達100米/秒。海中和岸棲的動物很多,有海豹、海象、鯨、企鵝等,礦物資源豐富。全洲沒有人類定居,不少國家在南極洲設有考察站。中國設有長城站和中山站。

埃裏伯斯火山

在人跡罕至的南極洲上,埃裏伯斯火山就像一座燈塔和路標,引領著來到這裏的人們。埃裏伯斯火山是地球上已知區域最南端的一座火山,它終年和冰雪相伴,噴發景象令人膽戰心驚。埃裏伯斯火山山腳有一塊紀念碑,上麵刻著:“不斷努力,不斷追尋,不斷發現,永不放棄。”這是獻給1911~1912年率先到達南極的探險家們的,這其中主要有英國的斯科特和挪威的阿蒙森。埃裏伯斯火山上有好些噴氣孔。蒸汽噴出不久就冷凝,凍成形態各異的蒸汽柱。這個活火山口噴出的含硫煙霧。會把熔岩像炮彈一樣射向半空。

北極地區概況

又稱北極地方,指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包括北冰洋及其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沿岸和島嶼。總麵積約2100萬平方千米。陸地占800萬平方千米。陸地主要分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阿拉斯加、丹麥的格陵蘭、挪威等國。亞歐大陸北部沿岸地勢較低平,南部有山地、高原;北美大陸多為高原、山地。最高點在格陵蘭島。氣候嚴寒,多暴風雪。陸上凍土遍布,永凍層最厚達數百米。冬有極夜,夏有極晝。植被主要為苔蘚、地衣。典型動物有白熊、北極狐、旅鼠、馴鹿等。洋麵大部分常年凍結,多浮冰和冰山。僅亞歐大陸沿岸夏季融化,利用破冰船可通航。陸地及沿岸大陸架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磷灰石、金、銅、鉛、鋅、鎳等礦藏。

白令海峽

白令海峽是北極圈內的一道海峽,它位於亞洲大陸東北端與北美洲大陸西北端之間的位置。溝通了太平洋和北冰洋。白令海峽非常狹窄。從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威爾士王子角,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傑日尼奧夫角,寬度僅為86千米。是亞洲大陸與北美洲大陸之間的最短距離。白令海峽地區的氣候非常寒冷,年平均氣溫僅為-10℃。每年10月,海峽便會封凍,直到第二年7月溫暖的南風吹過時,海水才解凍。海峽的平均水深約為18~40米,最深處為59米。海水向北流向北冰洋。流速約為每小時1千米。水麵多霧。不利於航行。海峽兩岸的居民主要是因紐特人。海峽中間有迪奧米德群島,國際日期變更線就穿過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