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內亞”,在蘇蘇語中是“婦女”之意,據說。幾百年前一個法國航海家來到此地。他向一婦女問路,這位婦女答非所問地說“幾內亞”,意思是說“她是一位婦女”。於是這個法國人就把“幾內亞”標進了地圖,從此,這個地方就叫幾內亞。又因此地距赤道很近,故稱赤道幾內亞。
剛果(布)國家檔案
國名:剛果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ongo)
首都:布拉柴維爾
麵積:3412萬平方千米
人口:420萬(2007年)
民族:主要民族有班圖語係黑人、剛果族(含拉利族、巴剛果族、維利族)、姆博希族、太凱族和少數俾格米人。
語言:官方語言為法語,南方民族講剛果語、莫努庫圖巴語。北方講林加拉語。
貨幣:中非金融合作法郎國家地理
位於非洲中西部、剛果河下遊,赤道橫貫中部,東南兩麵鄰剛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共和國、喀麥隆,西鄰加蓬,西南瀕大西洋。地勢大致中部高,北部低,南部丘陵起伏,東北部是剛果盆地的一部分,海拔300米,中部高原區平均海拔600~800米,萊凱蒂山海拔1040米,為全國最高峰。西南部低山丘陵海拔500~1000米,西南沿海是低地。剛果河,全長4640千米,水流量居世界第二位,是剛果(布)與剛果(金)的界河。剛果擁有世界最大的鉀鹽礦。林業礦產資源豐富,熱帶森林麵積占全國總麵積的58%。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北部、中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3~26℃。平均降水量1000-1600毫米。
剛果(布)國名的由來
國名源於剛果河。“剛果”在當地語中意為“大河”。
剛果(金)國家檔案
國名: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首都:金沙薩
麵積:234.4885萬平方千米
人口:5930萬(2006年)
民族:有剛果族、恩加拉族、盧巴族、蒙戈族、隆達族等。分屬於班圖黑人和蘇丹黑人。
語言:官方語言為法語。主要民族語言有林加拉語、基剛果語、契盧巴語和斯瓦希裏語等。
貨幣:剛果法郎國家地理
地處非洲中西部。東鄰烏幹達、盧旺達、布隆迪、坦桑尼亞,南接讚比亞、安哥拉,北連蘇丹和中非共和國,西隔剛果河與剛果(布)相望。西部有狹長走廊通大西洋。中部和西部為剛果盆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平均海拔約400米。北部為阿讚德高原。東、南部為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和山地。全境地勢西麵低。北、東、南三麵高。從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北部與烏幹達交界的瑪格麗塔峰,海拔5109米。為全國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盛產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銅、鑽石、錳、鈷、鈾、鉭、鍺、鎘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森林覆蓋率為53%,水力資源蘊藏量占非洲水力資源的40%,占世界水力資源的6%。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
剛果(金)國名的由來
原國名紮伊爾,源於紮伊爾河(即剛果河)。意為“紮伊爾河之國”。在班圖語中,“紮伊爾”一詞代表“大河”之意。故國名亦具有“大河之國”的含義。另一說,“紮伊爾”一詞是剛果河的土著名稱。是由剛國語“恩薩迪”演變而來,意為“河流”。1997年5月廢除“三紮”,改國名“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
剛果河
剛果河全長4640千米,是非洲第二長河,幹流流貫剛果盆地,呈一個大弧形,兩次穿過赤道。向西注入大西洋,自東向西呈弧形流貫全境。流域麵積為376萬平方千米。其中60%在剛果(金)境內。其重要支流有開賽河、烏班吉河、韋萊河和盧阿拉巴河,支流上多瀑布,其中利文斯敦瀑布群共32個瀑布。湖泊眾多。東部邊境自北向南有艾伯特湖、愛德華湖、基伍湖、坦噶尼喀湖和姆韋魯湖。坦噶尼喀湖水深1435米,為世界第二深湖。由於降水豐沛。剛果河的水量大,而且年變化很小。河水流速緩慢,因而極具航運價值。通航裏程近2萬千米。水力資源也極為豐富。估計水力蘊藏量1,32億千瓦,約占世界總蘊藏量的6%,剛果(金)的馬塔迪附近的英加大型水利樞紐是河上最主要的水利工程。
東非
東非包括埃塞俄比亞、索馬裏、厄立特裏亞、吉布提、肯尼亞、烏幹達、坦桑尼亞、盧旺達、布隆迪和塞舌爾。
埃塞俄比亞國家檔案
國名: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
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麵積:110.36萬平方千米
人口:7740萬(2006年)
民族:閃米特各族中的阿姆哈拉族約占總人口的38%,含米特各族中的奧羅莫族占總人口的45%。是全國兩個最大的民族。
語言:使用最多的是阿姆哈拉語、提格雷語和奧羅莫語。官方語言是阿姆哈拉語。通用英語。
貨幣:埃塞俄比亞比爾國家地理
位於非洲東北部。東與吉布提、索馬裏毗鄰,西同蘇丹交界,南與肯尼亞接壤,北接厄立特裏亞。領土以山地為主體,大部分屬埃塞俄比亞高原,平均海拔2500~3000米。在非洲各國中地勢最高。有非洲屋脊之稱。沙漠麵積占全國麵積的25%。主要在高原的南部和東北部。東非大裂穀從東北向西南縱貫全境,將埃塞俄比亞高原分成東、西兩部分。按地貌特征,全國分為西部低地、西部高原和東部高原及裂穀帶。西門山脈的達尚峰海拔4620米,是埃塞俄比亞的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阿巴伊河、塔卡澤河、巴羅河、謝貝利河、朱巴河以及阿瓦什河、巴拉卡河。較大湖泊有塔納湖、濟瓦伊湖和阿巴亞湖。地下資源主要有金、鉑、鐵、鉛、錳、鎢、銅、銀、鉀鹽、褐煤、天然堿、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和地熱資源。森林覆蓋率為2.3%。埃塞俄比亞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但該國東北部的達勞爾鎮地處達納基勒“火爐”的中心地帶,這裏氣溫極高,夏季每天的氣溫都在40℃以上。10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6~9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量高原區為1000~1500毫米。低地和穀地為250~500毫米。
埃塞俄比亞國名的由來
國名來源於希臘語,意為“曬黑了的臉孔”、“被太陽曬黑的人居住的地方”。
亞的斯亞貝巴
埃塞俄比亞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位於埃塞俄比亞高原海拔2360多米的盆地之中。市區依山勢起伏而建。自然形成上半城和下半城。上半城建有皇宮、大教堂、亞的斯亞貝巴大學、政府部門和繁華的商業區。下半城建有許多高層建築。如多數政府機構和非洲聯盟總部所在地——“非洲大廈”。亞的斯亞貝巴的工廠企業約占全國工廠企業的一半。它還是穀類、咖啡、煙草等農產品的集散地。亞的斯亞貝巴文化發達,大學、紀念碑、教堂均位於此,另外近郊還有安托托山、火山湖和阿瓦穀地等名勝。
阿克蘇姆考古遺址
阿克蘇姆文明是古代非洲的重要文明之一。阿克蘇姆考古遺址位於埃塞俄比亞北部,是阿克蘇姆文明的發源地。巨型方尖碑是阿克蘇姆文明的標誌性建築。這些石碑都是從花崗岩山石上直接雕琢出來的,一般高3~4米,最高的有33米。阿克蘇姆考古遺址原有一處由7座方尖碑組成的石碑群。其中5座早已倒塌。剩下的2座中,有一座高達33米。是世界上人類豎起的最高的石碑。另一座高24米。在碑頂上雕刻著一麵類似盾牌的圖案,這座石碑在意大利占領埃塞俄比亞期間,被墨索裏尼掠往羅馬,豎立在君士坦丁拱門附近。
索馬裏國家檔案
國名:索馬裏共和國(The Somali Republic)
首都:摩加迪沙
麵積:63.7657萬平方千米
人口:1040萬(2001年)
民族:分兩大族係:薩馬勒族係和薩卜族係。薩馬勒族係占總人口的80%以上。其他種族有班圖黑人和蓋拉黑人等。
語言:索馬裏語和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上層社會通用英語和意大利語。
貨幣:索馬裏先令國家地理
索馬裏位於非洲最東部。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裏半島上。西南與肯尼亞接壤。西靠埃塞俄比亞,西北與吉布提毗鄰,東瀕印度洋,北隔亞丁灣同阿拉伯半島相望。連接亞、非、歐三大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通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境可分為三大地形區:沿海低地,包括亞丁灣沿岸低地和東部沿海平原,地表較平坦:北部山地。是一係列平頂山塊和山脈。在西部和東部海拔為1500~1800米,中部2000米以上,最高點蘇魯德山海拔2408米;內陸高原一般海拔500~600米,北部較高,達1000米。境內主要河流是朱巴河和謝貝利河。索馬裏礦產資源貧乏。森林麵積占全國總麵積的14%。沿海產金槍魚、鯊魚等魚類。全境終年高溫。幹旱少雨,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西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降水量由沿海向內地、由南向北遞減。年平均降水量200~500毫米。
索馬裏國名的由來
索馬裏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國家,牛肉、牛奶是當地居民的主食。“索馬裏”一詞源於索馬裏語中的“索馬爾”,意為“牛奶”或“羊奶”。
肯尼亞國家檔案
國名:肯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Kenya)
首都:內羅畢
麵積:58.2646萬平方千米
人口:3510萬(2006年)
民族:吉庫尤人占全國人口的25%左右,其他有喬盧奧人、盧希亞人、卡倫金人、康巴人、米吉肯達人、泰塔人等。
語言:斯瓦希裏語是國語,與英語同為官方語言。
貨幣:肯尼亞先令國家地理
肯尼亞位於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東非大裂穀縱貫南北。東鄰索馬裏,南接坦桑尼亞,西連烏幹達,北與埃塞俄比亞、蘇丹交界,東南瀕臨印度洋。海岸線長500千米。東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區為沙漠或半沙漠,約占國土麵積的56%。中南和西部地區,稱肯尼亞高原。平均海拔1500~2000米以上。有東非屋脊之稱。位於東部高地的肯尼亞山主峰死火山錐基裏尼亞加峰,海拔5199米,是全國最高峰、非洲第二高峰。死火山瓦加加伊山海拔4321米,它以直徑達15千米的巨大火山口而馳名。東非大裂穀東支縱切高原南北,將高地分成東、西兩部分。大裂穀穀底在高原以下450~1000米。寬50~100千米。沿海為寬約200千米的平原地帶。主要湖泊有圖爾卡納湖和非洲第一大湖——維多利亞湖;兩條最大的河流是塔納河和加拉納河。肯尼亞礦藏資源比較貧乏。森林麵積占國土麵積的15%。受信風影響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西南部高原地區氣候溫和。屬熱帶森林氣候。東南沿海地區炎熱濕潤,北部和東部沙漠或半沙漠地帶。氣候幹熱少雨。
肯尼亞國名的由來
國名源於山名。肯尼亞中部有非洲第二高山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在班圖語中,“肯尼亞”意為“鴕鳥”,以“肯尼亞”命名山名,象征這座山黑白相間的雄姿。
烏幹達國家檔案
國名:烏幹達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Uganda)
首都:坎帕拉
麵積:24.1038萬平方千米
人口:2720萬(2006年)
民族:居民屬於三大種族集團,即班圖族(占人口總數的2/3以上)、尼羅特族和含米特族。可分為南、北兩大部族群,40多個部族。
語言:以斯瓦希裏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通用的部族語言為烏幹達語。
貨幣:烏幹達先令國家地理
位於東非高原,地跨赤道,是個內陸國家。北接蘇丹,東鄰肯尼亞,南與坦桑尼亞及盧旺達交界,西與剛果(金)接壤。平均海拔1000~1200米。中部平坦,西部、東北部和東部邊境均為山地。瑪格麗塔峰是全境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海拔5109米。東非大裂穀的西支縱貫西部,穀底河湖眾多。有高原水鄉之稱。主要河流有維多利亞尼羅河、艾伯特尼羅河、阿蘇瓦河、卡富河和卡通加河等。烏幹達擁有43%麵積的維多利亞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產地之一,還有艾伯特湖、愛德華湖、喬治湖等。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從埃爾貢山到維多利亞湖沿岸有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
烏千達國名的由來
烏幹達的名稱是從“布幹達”轉變而來的。在班圖語中“布”是指國家,“幹達”是指當地一個部落。“布幹達”意為“幹達人的國家”。14世紀時,阿拉伯人來到這裏,他們按阿拉伯的語言,把“布幹達”讀成了“烏幹達”。
坦桑尼亞國家檔案
國名: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首都:達累斯薩拉姆
麵積:94.5087萬平方千米
人口:3700萬(2004年)
民族:主要部族有蘇庫馬族、馬康迪族、查加族、哈亞族等。
語言:斯瓦希裏語為國語。與英語同為官方語言。
貨幣:坦桑尼亞先令
國家地理
位於非洲東部、赤道以南。北與肯尼亞和烏幹達交界。南與讚比亞、馬拉維、莫桑比克接壤,西與盧旺達、布隆迪和剛果(金)為鄰。東瀕印度洋。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呈階梯狀。沿海為低地。內陸是東非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200米。裂穀帶從馬拉維湖分東、西兩支縱貫南北。東北部乞力馬紮羅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魯伍馬河、魯菲吉河、潘加尼河、馬拉加拉西河等。非洲最著名的湖泊多集中在這裏。自北而南有維多利亞湖(非洲第一大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非洲第二大湖。也是非洲最深的湖。世界第二深湖,最深處1435米)和馬拉維湖(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等界湖。此外,還有魯誇湖、埃亞西湖、馬尼亞拉湖和納特龍湖等。坦桑尼亞礦產資源較貧乏。森林麵積占土地總麵積的45%。東部沿海地區和部分低地屬熱帶草原氣候,西部內陸高原屬熱帶山地氣候,桑給巴爾、奔巴及馬菲亞等島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濕熱。
坦桑尼亞國名的由來
坦桑尼亞由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兩部分組成。坦噶尼喀西部有一同名湖,“坦噶尼喀”的班圖語意為“眾水彙集的地方”。地名就來源於湖名。桑給巴爾,“桑給”意為“黑人”(阿拉伯語),“巴爾”意為“海岸”,“桑給巴爾”意為“黑人的海岸”。
“和平之港”:達累斯薩拉姆
達累斯薩拉姆是坦桑尼亞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裏也是非洲重要的政治城市。非洲許多重要政治會議都在這裏舉行。達累斯薩拉姆的原意是“和平之港”,它地處非洲印度洋岸中段,居於西印度洋航運要衝。這裏的港口港區屏蔽良好。倉庫、修船、裝卸設備齊全。港區水域麵積96公頃,是國內最大的港口,也是東非最著名的港口之一。城市的文教事業也比較發達,有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工學院等高等學校。市中心的火炬廣場上聳立著白色的自由火炬紀念碑,象征著坦桑尼亞人民渴望自由、團結的民族精神。另外,這裏還是著名的坦讚鐵路和坦讚中央鐵路的起點。
“香島”:桑給巴爾
位於西印度洋中。隔桑給巴爾海峽與坦噶尼喀大陸相望,有“香島”之稱。桑給巴爾氣溫適宜。雨量充足。形成熱帶植物景觀,丁香花到處皆是。
乞力馬紮羅山
乞力馬紮羅山位於坦桑尼亞東北部。靠近肯尼亞邊境,是非洲第一高山。乞力馬紮羅山由3座主要火山組成,其中基博和馬文齊兩個主峰最為著名,尤其是年輕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的最高峰。馬文齊峰海拔5149米,另一座沙拉峰海拔3778米。是老火山口的殘餘部分。約在5200米以上的山頂部,覆蓋著永久冰雪,形成了赤道雪峰的奇觀。平時,山頂雲霧繚繞;當雲霧散盡之時,雪峰就會顯現出來,在陽光照射下顯得光彩奪目。美國作家海明威來過此地後寫下了著名作品《乞力馬紮羅的雪》,更吸引了每年數以萬計的遊客來此。這座赤道雪峰的壯麗景色“猶如天地般恢弘寬廣”。
盧旺達國家檔案
國名:盧旺達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Rwanda)
首都:基加利
麵積:2.6338萬平方千米
人口:920萬(2006年)
民族:由班圖係的胡圖、哈莫係的圖西、俾格米係的特瓦三個部族組成。
語言:官方語言為盧旺達語和法語,民族語言為盧旺達語,部分居民講斯瓦希裏語。
貨幣:盧旺達法郎國家地理
盧旺達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附近,北鄰烏幹達,東接坦桑尼亞。南接布隆迪,西與剛果(金)交界。全境多山,有非洲的瑞士、千丘之國之稱。東部是草原、丘陵和沼澤湖泊地帶,中部為高原,西南部邊境地區較平坦,卡裏辛比火山海拔4507米。為全國最高峰。尼亞巴隆戈河是最大河流。尼亞卡班戈鎢礦為非洲之最大。森林麵積約占全國麵積的29%。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高原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溫和涼爽。年平均氣溫18℃。
盧旺達國名的由來
國名來源於主體民族盧旺達的名稱。他們的祖先於10~11世紀在這裏建立過盧旺達王國。
布隆迪國家檔案
國名:布隆迪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urundi)
首都:布瓊布拉
麵積:2.7834萬平方千米
人口:790萬(2005年)
民族:主要有三大部族:胡圖族占83%,圖西族占16%.特瓦族占1%。
語言:布隆迪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民族語言為布隆迪語。
貨幣:布隆迪法郎國家地理
布隆迪是非洲東部的內陸國,北接盧旺達,東、南與坦桑尼亞交界,西鄰剛果(金),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主要為高原、山地。西部屬東非裂穀帶,東南部為盆地,屬熱帶草原氣候:中部為高原,屬山地氣候。河網稠密,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一般為20~24℃。最高可達到33℃。布隆迪素有“山國”之稱,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西部剛果尼羅山脈貫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有許多死火山。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為尼羅河和剛果河的分水嶺。東部為高地草原。西部為熱帶森林,布瓊布拉附近為低地。較大的河流有魯濟濟河和馬拉加拉西河,魯武武河是尼羅河的源頭。礦藏資源主要有鎳、泥炭、鉭、鈰、錫等。森林覆蓋麵積為國土麵積的5%。屬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是20~25℃。
布隆迪國名的由來
舊名烏隆迪,國名得於主要民族龍迪人(又稱巴隆迪人,為胡圖族和圖西族的總稱)。“烏隆迪”是布隆迪的斯瓦希裏語的譯名。
塞舌爾國家檔案
國名:塞舌爾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evchelles)
首都:維多利亞
麵積:455.39平方千米
人口:8.5萬(2005年)
民族:主要為克裏奧爾人和班圖人,還有法國人、印度人、華人、巴基斯坦人後裔等。
語言:克裏奧爾語為國語。英、法語亦通用。
貨幣:塞舌爾盧比國家地理
塞舌爾位於印度洋西部的群島上,距非洲大陸1500千米,南距馬達加斯加900餘千米,由大小島嶼115個組成。全部島嶼分為4個島群:馬埃島及其周圍衛星島,錫盧埃特島和北島。普拉斯蘭島群。弗裏吉特島及其附近礁嶼。塞舌爾山為馬埃島上最高點,海拔905米。全境多丘陵山地,無河流。島嶼周圍有200海裏經濟區,盛產金槍魚。屬熱帶雨林氣候,一年隻有熱季和涼季。終年高溫多雨。
塞舌爾國名的由來
16世紀時取名“七姐妹島”。1742年11月。法國探險家把它改名為“拉布多納島”。1756年,法王路易十五以其財政大臣摩羅·塞舌爾的名字命名。後來塞舌爾就成了這個島國的國名。
南非
南非包括安哥拉、讚比亞、馬拉維、莫桑比克、津巴布韋、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南非、斯威士蘭、萊索托、馬達加斯加、科摩羅、毛裏求斯、留尼汪(法)和聖赫勒拿(英)。
安哥拉國家檔案
國名:安哥拉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nclola)
首都:羅安達
麵積:124.67萬平方千米
人口:1700萬(2007年)
民族:主要民族有奧溫本杜族、姆本杜族、巴剛果族、喬奎人、盧查齊人和特瓦族等。
語言: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各部族保留自己的民族語言。
貨幣:寬紮國家地理
它位於非洲西南部,南接納米比亞,東和北與讚比亞、剛果(金)、剛果(布)為鄰,西瀕大西洋。卡賓達省與本土不相連,處於剛果(金)和剛果(布)之間。境內大部分地區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國土東高西低。呈階梯狀下降。內陸高原構成國土主體。西部的莫科峰海拔2620米,為境內最高峰,也是多數河川發源地。沿海為帶狀平原,平均海拔200米。主要河流有庫邦戈河、寬紮河、庫內內河及寬多河。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產資源有30多種。森林麵積5000餘萬公頃,盛產非洲白檀木、紫檀木和烏木等。境內大部分地區為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2℃。僅西南部屬幹燥與半幹燥氣候。年降水量由東北高原1500毫米向西南遞減為50毫米。
安哥拉國名的由來
16世紀初,臣屬於剛果王國的“恩東戈王國”逐漸強盛起來,它的第一位國王名字稱恩加拉,葡萄牙殖民者把其讀成“安哥拉”,這就是國名的由來。
讚比亞國家檔案
國名:讚比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Zambia)
首都:盧薩卡
麵積:75.261萬平方千米
人口:1120萬(2002年)
民族:班圖語係黑人占98%,其中奔巴族約占全國人口的58%,通加族占10%。還有洛茲族、恩戈尼族和隆達族等。
語言:官方語言為英語。另有31種部族語言。
貨幣:讚比亞克瓦查國家地理
讚比亞為非洲中南部內陸國家,東接馬拉維、莫桑比克,南接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西鄰安哥拉,北靠剛果(金)及坦桑尼亞。大部分為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全境有五大地形區:東北部為東非大裂穀區,北部為加丹加高原區,西南部為卡拉哈裏盆地區,東南部為盧安瓜河河穀區,中部為卡富埃盆地區。東北邊境的馬芬加山為全國最高峰,海拔2164米。主要河流有讚比西河,非洲第四大河,長2660千米,河上有著名的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維多利亞大瀑布),剛果河發源於上遊境內,是同剛果(金)的界河。富有各種礦藏。銅的蘊藏量約占世界總蘊藏量的6%,人均銅占有量居世界首位,素有銅礦之國的美稱。鈷蘊藏量居世界第二位。森林資源豐富,覆蓋率為43%。屬熱帶草原氣候。
讚比亞國名的由來
因讚比西河而得名。它流經讚比亞西、南部地區。1958年卡翁達等一批民族主義者。為表示從殖民主義者手中奪取江山的決心,將“讚比西”一詞的詞尾去掉,改為“讚比亞”,以此作為黨的名稱,獨立後,又成為國名。
莫西奧圖尼亞瀑布
莫西奧圖尼亞瀑布在讚比西河上遊與中遊的交接處,是非洲最大的瀑布。整個瀑布共分為5段。它們是東瀑布、虹瀑布、魔鬼瀑布、馬蹄瀑布和主瀑布。主瀑布高約93米。十分寬闊,在這5個瀑布中水流量最大,有排山倒海之勢。5條瀑布似一張巨大的窗簾,飛流直下,數十裏外都可看到瀑布濺起的水霧。堪稱人間奇景。如今,當地政府在瀑布附近的山崖上建起了一道橋梁——刀刃橋。遊人站在橋上。可以飽覽瀑布的全貌。
莫桑比克國家檔案
國名:莫桑比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首都:馬普托
麵積:80.16萬平方千米
人口:2050萬(2007年)
民族:班圖語係約占總人口的97%。主要有馬庫阿一洛姆埃族、紹納一卡蘭加族、尚加納族等。
語言: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語言。
貨幣:莫桑比克梅蒂卡爾國家地理
莫桑比克位於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斯威士蘭,西接津巴布韋、讚比亞、馬拉維,北接坦桑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沿海為平原。內陸為高原,西北部為高原山地,海拔500~1000米,賓加峰為全國最高峰,海拔2436米;中部為台地,海拔200~500米:東南沿海平原海拔平均為100米。麵積約33萬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平原之一。讚比西河、林波波河與薩韋河是境內主要河流,馬拉維湖是莫桑比克同馬拉維的界湖。礦藏資源中鉭礦儲量居世界首位。森林覆蓋率為25%,盛產紅木、鐵木、花梨木、黑檀木和檀香等貴重木材。屬熱帶草原氣候。
莫桑比,克國名的由來
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莫桑比克”在當地語言中意為“縫合的船”,原來當地人不知道如何製造複雜的船,當他們看到用許多木板縫合的船的時候,十分驚訝。於是就把該地稱“莫桑比克”;一說得名於該國東北部的莫桑比克城,源於斯瓦希裏語,意為“光明來到”。
莫桑比克島
莫桑比克島是印度洋上的一座小島。距非洲大陸約3.5千米,莫桑比克島曆史上曾是非洲的貿易中心,是非洲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莫桑比克島包括兩個城區。一處是位於島嶼北部的舊城區,是現在莫桑比克政府所在地。另一處為島嶼南部的新城區。又稱“稻草之城”。莫桑比克舊城區建於15世紀,是16~19世紀葡萄牙殖民政府所在地。城區內有眾多古建築。這些建築大多建於16~17世紀,一般都帶有一個獨立的小院。院內的房屋都塗著鮮豔的顏色,大多有石砌的堅固屋頂。舊城區北部的聖塞巴斯蒂要塞。曾經是保衛這座小島的功臣。如今,人們可以從要塞保存下的古老炮台上看出它當年的雄風。莫桑比克島四周環海,島上擁有怡人的氣候和美麗的自然風光。這裏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島上休閑度假。
津巴布韋國家檔案
國名:津巴布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Zimbabwe)
首都:哈拉雷
麵積:39.058萬平方千米
人口:1310萬(2006年)
民族:居民中95%以上屬班圖尼格羅人種,主要有紹納人、恩德貝萊人以及聰加人、文達人等10多個部族。
語言:英語為官方語,亦通用紹納語、恩德貝萊語等。
貨幣:津巴布韋元國家地理
非洲東南部內陸國。東鄰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和西北與博茨瓦納、讚比亞毗鄰。地形以內陸高原為主,主要有馬紹爾高原和馬塔貝萊高原,全境由三級高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東部伊尼揚加尼山海拔2592米,為全國最高點。讚比西河與林波波河為津巴布韋同讚比亞及南非的界河。自然資源豐富,以鉑、鉻、銅及石棉儲量較高。煤、鐵儲量也很高。森林覆蓋麵積占國土總麵積的51%。野生珍奇動物品種多,最珍貴的黑犀牛被譽為黑色金子。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涼、熱、雨三季,年降水量自東900毫米向西遞減為4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