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名稱的由來
非洲的全稱是阿非利加洲,其英文名為Africa。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在非洲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裏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阿非利幹(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作“阿非利加”,以後又泛指非洲大陸。
位置
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伸入西半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隅以狹長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緊鄰亞洲。
麵積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麵積302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20.2%,比歐洲大3倍。
區劃
非洲現有53個國家和3個地區。地理上習慣分為北非、西非、中非、東非和南非。
地形
非洲陸地平均海拔750米,其地形總體上是一個自東南向西北傾斜、以高原為主的大陸。整個大陸北寬南窄呈倒立的不等邊的三角形。以剛果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亞高原邊緣一線為界,可把非洲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大部分:東南部地勢較高。其邊緣聳立著德拉肯斯山脈:西北部地勢較低,有阿特拉斯山脈。東部和南部多為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麵積占全非洲麵積的60%以上。東非高原上的東非大裂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穀;海拔5895米的乞力馬紮羅山為非洲最高峰;麵積達860萬平方千米的撒哈拉沙漠,約占非洲麵積的3/10。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大陸主要的半島是索馬裏半島;最大的島嶼是大陸東南方的馬達加斯加島。
氣候
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幹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占全洲麵積的95%,埃塞俄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年平均氣溫為345℃,是世界上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以南的阿齊濟耶,1922年9月13日氣溫高達57.8℃,為非洲極端最高氣溫。非洲降水分布極不平衡,有的地區終年幾乎無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達10000毫米以上。全洲1/3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南部、幾內亞灣沿岸及山地的向風坡降水較多。
山脈
非洲主要山脈有阿特拉斯山脈、德拉肯斯山脈、肯尼亞山(主峰基裏尼亞加峰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乞力馬紮羅山的熄火山群(基博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峰)和倫蓋火山,倫蓋火山是東非大裂穀的火山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噴發碳酸鹽的活火山。
河流
多呈自東南向西北的流向,五大河流: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讚比西河和奧蘭治河。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為世界第一長河。
湖泊
主要湖泊有維多利亞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非洲第一大湖;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大深水湖,非洲第二大湖;馬拉維湖,非洲第三大湖。
人口
非洲人口總數為9億,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3.8%《2006年》,居各洲第二位。人口中當地各族居民占98%,移民非洲的白人等外來人口隻占2%。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尼羅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區比較密集,每平方千米平均1000多人;撒哈拉沙漠地區每平方千米平均還不到1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地區之一。世界上有11個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非洲有1個:尼日利亞。
民族
在世界2000多個民族中。非洲約有500多個,占世界民族總數的1/4。其中千萬以上人口的民族有埃及人、豪薩人、約魯巴人、阿爾及利亞人、摩洛哥人、富爾貝人、伊博人、安哈拉人和加拉人。尼日利亞擁有250多個民族。是非洲,也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非洲居民的種族構成複雜,主要是由黑色種族即赤道人種(也稱尼格羅一澳大利亞人種)、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混血型種族和外來移民組成。
語言
非洲目前使用的語言有2017種,大體可分為閃含語係、蘇丹語係和班圖語係三大語係。主要語言都有文字。閃含語係主要包括阿拉伯語、柏柏爾語、阿姆哈拉語和豪薩語等;蘇丹語係主要包括富拉尼語、曼丁哥語、芳語、約魯巴語等;班圖語係主要包括斯瓦希裏語、吉庫尤語、盧巴語。此外還有布爾語(阿非利堪語)、馬達加斯加語、科依桑語和數不勝數的地方土語。
宗教
非洲多數居民信奉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等。
北非
北非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
埃及國家檔案
國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首都:開羅
麵積:100.145萬平方千米
人口:7367萬(2006年)
民族:阿拉伯人占人口總數的87%以上,約占世界阿拉伯人口總數的1/3;其他還有科普特人、貝都因人和努比亞人等。
語言: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中上層社會中懂英、法語的人也很多。
貨幣:埃及鎊國家地理
埃及跨亞、非兩大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隻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瀕地中海。埃及境內地勢平坦,沙漠占國土麵積的95%。西部的利比亞沙漠區是撒哈拉沙漠的東北部分。為自南向北傾斜的高原。尼羅河穀地及三角洲地區地表平坦。西奈半島麵積約6萬平方千米,大部分為沙漠,南部山地有埃及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37米;北部地勢平緩,地中海沿岸多沙丘。尼羅河縱貫南北,阿斯旺建有高壩,形成巨大的納賽爾水庫,總麵積6000平方千米,為非洲第二大人工湖。蘇伊士運河是國際重要航道。蘇伊士地峽區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等湖泊。埃及主要礦藏有石油、天然氣、鐵、磷酸鹽、煤、錳及鉛、鋅、金、鋁、鉻、鎳、銀、銅、滑石和石棉等。1988年在半島又發現豐富的鈾礦,其儲量超過美國和俄羅斯鈾礦儲量的總和。埃及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年溫差在12~16℃之間,變化較小,而日溫差卻很大。
埃及國名的由來
古希臘稱尼羅河為“Aeglv Dttus”。後來就以此詞稱“埃及”。它的演變過程是去掉詞中的“A”,再去掉“tus”,就剩下中間的“Egypt”(埃及)。
“千塔之城”:開羅
埃及的首都開羅,是非洲第一大城市、重要的國際交通樞紐、世界著名的曆史文化古城。它位於尼羅河三角洲頂點以南14千米的地方。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開羅阿拉伯語意為“勝利”。城市分為新、老兩部分。開羅曆史非常悠久。前身是富斯塔特城,7世紀時的阿拉伯人在此建城。它既是一座世界文化古都。也是西亞及北非地區的文化中心。有市區外圍舊城中曆史悠久的清真寺古跡,又有尼羅河畔新城的高樓大廈;有吉薩高地的大金字塔,又有為其帶來千塔之城美譽的400多座古老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今日的開羅已是個充滿了古埃及遺風的阿拉伯大都會,是一座古老與現代並存的大都會。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國家歌劇院使開羅人引以為自豪,淡雅的黃色主體建築完美地融合西方現代藝術與伊斯蘭文化於一體。
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它是至高無上的帝王陵寢,濃縮了古埃及文化之瑰寶,也是埃及最令人心馳神往的古跡。今天。埃及現存的金字塔約有80餘座。其中以吉薩高地的3座大金字塔最為著名。這3座金字塔中,胡夫金字塔最大,被認為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塔高原來為146.6米。現殘高137米,也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單體建築之一。這些金字塔至今已有4500~4600年的曆史。這3座金字塔體形簡潔、穩重,尖錐直刺雲端。在長空烈日下對角相接,參差相襯,強烈地傳達出似乎亙古永存、萬世不滅的不朽氣質,作為“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當之無愧。
獅身人麵像
在吉薩高原的凹地、離大金字塔僅有372米的地方。雄踞著一尊高20.3米的岩石雕像。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麵像——斯芬克斯。由於雕像就位於哈夫拉金字塔之側,人們通常認為它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下令建造的,其臉部就是仿照哈夫拉法老的麵容雕刻的。然而。近年來發現的一些證據卻顯示出它修建的年代似乎遠遠早於人們最初推斷的時間,於是它的修建年代成了古埃及一個懸而未解的謎。不過盡管這個謎團可能會長久地存在。但獅身人麵像那比法老更古老的無表情的麵容,以及那巨大的形體中所蘊含的某種神秘因素的存在,已使它成為古埃及造型意識不朽的紀念碑。
阿斯旺
阿斯旺位於尼羅河上第一大瀑布下遊東岸,是阿斯旺省省會。這裏除了有托勒密時代的神殿,古埃及、希臘、羅馬不同時期的古建築。還有尼羅河左岸的王陵及科普特教會的修道院。1970年建的阿斯旺水壩把尼羅河攔腰截斷,從此肆意泛濫的尼羅河水變得溫順和馴服。水壩落成後,在其南麵形成了非洲第二大人工湖——碧波蕩漾的納賽爾湖。水庫全年可發電100億度,足以使埃及的鋼鐵、化工、食品加工業欣欣向榮。
克婁巴特拉王宮
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的王宮。位於亞曆山大港以東40千米、水深8米的海底。公元3世紀時由於地震沉入海底。1980年為美國探險隊發現。在王宮北麵還發現有羅馬統帥愷撒及部將安東尼的宮殿。
尼羅河
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它發源於東非布隆迪高地,蜿蜒6671千米,流經坦桑尼亞、蘇丹等國家,最後在埃及入海,大部分河段在蘇丹和埃及兩國。上遊和中遊河段稱白尼羅河,流入蘇丹的喀土穆後,又有發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塔納湖的青尼羅河彙入。青、白尼羅河在喀土穆彙合後始稱尼羅河。也就是尼羅河的下遊河段,其間有著名的尼羅河第六瀑布,阿斯旺水壩就是在第一瀑布處修建的。河流在開羅入海,沿海形成了尼羅河三角洲,成為世界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的埃及人就是在此利用尼羅河的洪水進行灌溉、發展農業。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
亞曆山大燈塔
亞曆山大燈塔由曆史上著名的亞曆山大大帝下令修建,是古代埃及建築藝術中的奇觀。燈塔高17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整個燈塔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共分為四層。燈塔內部有螺旋狀階梯,燃油順階梯運往塔頂的燈體,燈體內有一圈用於收集光線的反光鏡。當燃油被點燃後,反光鏡便將光線反射出去。這樣燈塔便可以為海上的船導航,並具有防衛和偵察敵人的功用。據說燈塔的燈光能照射到56千米外的海道那麼遠。燈塔在公元14世紀時在地震中倒塌,現在看到的燈塔是按照亞曆山大燈塔的原樣修建的。今天的亞曆山大燈塔以其高大的雄姿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參觀。
蘇丹國家檔案
國名:蘇丹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Sudan)
首都:喀土穆
麵積:250.5813萬平方千米
人口:3539.2萬(2005年)
民族:主要由高加索人種與黑人融合組成。其他還有阿拉伯人和蘇丹黑人等。
語言:英語是一種通用語言。阿拉伯語被定為國語和官方語言。
貨幣:第納爾國家地理
東非北部國家。東北瀕紅海,毗鄰埃及、利比亞、剛果(金)、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等國。麵積250萬平方千米,是非洲麵積最大的國家。境內中部為一大凹陷盆地。稱蘇丹盆地。盆地以北是幹燥、炎熱的大沙漠台地,被尼羅河所分割,河東是努比亞沙漠.河西是利比亞沙漠。盆地以西是地勢漸高的科爾多凡高原和達爾富爾高原,這裏有著名的邁拉山,海拔3088米;東部是埃塞俄比亞高原的延伸部分,沿海有狹長的平原,南麵是東非高原的斜坡。最高點為南部邊境的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尼羅河從南到北縱貫整個蘇丹。在蘇丹境內長約3300千米。白尼羅河與青尼羅河在喀土穆交彙後的河段上有幾個大瀑布。已探明礦藏資源主要有鐵、鉻、銅、鈾、錳、金、銀、鉛、鋅、石棉、石膏、鋁、石油、石英等。森林麵積為全國總麵積的23.3%。阿拉伯樹膠占有極重要地位。還有各種野生動物資源。全境終年炎熱。主要屬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氣候。北部多沙漠,南部多草原、森林。
蘇丹國名的由來
“蘇丹”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黑人的土地”。蘇丹人自古生息於此,皮膚多呈黑色或褐棕色。這裏氣候炎熱。夏季氣溫高達50多度。故亦有火爐國之稱。
“世界火爐”:喀土穆
蘇丹首都。蘇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喀土穆位於青、白尼羅河的交彙處,“喀土穆”阿拉伯語意為“象鼻”。是蘇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但真正使喀土穆與眾不同的,卻是它出了名的氣候。喀土穆海拔380米。氣候炎熱幹燥,年平均氣溫28.7℃,最熱季節氣溫可達50℃,因而有世界火爐之稱,據說喀土穆人每年有7個月是在戶外睡覺。市內有紡織、食品、印刷、製革、水泥、金屬工具、化工日用品等工業。商業發達。是棉花、阿拉伯樹膠、花生、芝麻等農牧產品的最大集散中心。市區內有高大的建築群,主要建築物有宮殿、議會廳等。獨立後新建了許多文化娛樂設施。有公園、動物園和藏有幾千年曆史文物的博物館,還有現代化的行政、商業大廈。有多座清真寺、古羅馬天主教堂、科普特教派基督教堂和希臘正教教堂,建築風格各具特色。在市中心烈士廣場上高聳著一座高達17米的國家統一紀念碑。碑上刻有反映蘇丹各個時期文化和象征民族團結的浮雕。
利比亞國家檔案
國名: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
首都:的黎波裏
麵積:175.954萬平方千米
人口:567萬(2006年)
民族:阿拉伯人占人口總數的80%。柏柏爾人約占7%,還有古盧格裏人、泰瓦裏格人和阿拉伯血統的黑人等。
語言:以阿拉伯語為國語。通用英語。
貨幣:利比亞第納爾國家地理
利比亞位於非洲北部,與埃及、蘇丹、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尼日爾和乍得為鄰,北瀕地中海。利比亞是典型的沙漠國家,撒哈拉大沙漠約占國土麵積的98%。北部沿海和東北部內陸區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大部分地區基本上為沙礫所覆蓋,由北向南逐漸升高形成寬闊的利比亞高原以及內陸盆地。高原上分布著海拔500~1500米的山脈。鄰近乍得邊境的貝泰峰,海拔2286米,為境內最高峰。沙漠中稀疏地分布著一些綠洲。境內無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較廣,為主要水源。利比亞有“非洲石油巨人”之美譽。天然氣儲量達12890億立方米,鐵礦蘊藏量20~30億噸。利比亞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冬暖多雨,夏熱幹燥,內陸廣大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幹熱少雨,季節和晝夜溫差明顯。年平均氣溫27℃。全境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往南由500~600毫米遞減到30毫米以下。內陸中的沙漠地區有時連續幾年不下雨。
利比亞國名的由來
“利比亞”一詞源於希臘語,意為“白種人居住的地方”,用以區分撒哈拉以南黑種人居住的地方。在成為國名前,“利比亞”泛指埃及以西整個北部地區。以後成國名。
的黎波裏
利比亞首都,是利比亞最大的城市,全國政治、文化、經濟和交通的中心。有3000多年的曆史,位於地中海沿岸,是一座古老又現代化的優美城市。有優良港口,綿延十幾千米。蔚為壯觀。的黎波裏分東西兩城區,西區為老城,具有阿拉伯傳統風格,多古跡、清真寺:東區是新建的比較歐化的現代化城區,寬闊的林蔭大道清潔整齊。街道兩旁坐落著政府機關、研究所、學校、醫院、工廠、商店等。
“沙漠明珠”:古達米斯古城
古達米斯古城是撒哈拉沙漠的北部邊緣地帶較古老的城市之一。由於古達米斯是建立在一塊綠洲之上,曆來被人們冠以沙漠明珠的美稱。古達米斯有著悠久的曆史和風格特異的文化,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這裏居民的住宅。這些房屋一般為上、下兩層,上層是住房。下層為儲藏室,頂層還有專門供婦女們活動的空間。
阿爾及利亞國家檔案
國名: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Algeria)
首都:阿爾及爾
麵積:238.17萬平方千米
人口:3380萬(2006年)
民族: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其他有柏柏爾人、姆紮布族、圖阿雷格族等。
語言: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法語仍為通用語言。
貨幣:阿爾及利亞第納爾國家地理
阿爾及利亞位於非洲西北部。北臨地中海。東臨突尼斯、利比亞,南與尼日爾、馬裏和毛裏塔尼亞接壤,西與摩洛哥、西撒哈拉交界。阿爾及利亞以山地、高原和沙漠為主。全境以沿海的泰勒阿特拉斯山脈及其南的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為界,自北而南分為三個地形區;地中海沿岸平原區是東西長1000千米的狹窄濱海平原,平均海拔200米以下;中部高原區海拔800~1100米,地表平緩開闊:南部沙漠區約占全境麵積的80%,屬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地形為內陸盆地和高原。最高峰塔哈特山海拔2918米。主要河流有謝利夫河、哈馬姆河、伊塞爾河、塞布河等。高原區多鹹水湖泊。阿爾及利亞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鐵、磷酸鹽、汞、鉛、鋅、銅、鈾等,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五位,鐵礦主要分布在廷杜夫附近地區,居世界前列。森林麵積2.5萬平方千米。多栓皮櫟樹。還有阿爾法草。阿爾及利亞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幹燥炎熱;中部大高原地區和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一帶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炎熱幹燥。
阿爾及利亞國名的由來
關於阿爾及利亞國名的由來有幾種說法:有的說。“阿爾及利亞”一詞在阿拉伯語中為“群島”之意。在7世紀時,當伊斯蘭遠征軍在這片沙海中,意外地發現許多綠洲時,便稱這裏為“群島”(因古阿拉伯人視沙漠如海,綠洲如島),即“阿爾及利亞”。又有的說,其國名是由首都阿爾及爾名稱演變而來。古時候。阿拉伯先驅者到此,因不知何地。但見海上有許多小島,便稱之為“傑澤伊爾”,即阿拉伯語“島嶼”之意。後來此名稱被法國殖民主義者歐化,讀成了“阿爾及爾”,後又把這個國家稱作“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爾
阿爾及利亞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既是主要海港又是一座歐洲風格的城市,依山而建的建築物。幾乎全部是白色的,清新聖潔。該城共分10個區。卡斯巴區呈斜坡式的建築、木結構的小樓、縱橫交錯的狹窄街巷,古色古香。而新市區高樓林立,街道寬闊。阿爾及爾是一座古城,現存的古建築有馬利基(11世紀)、哈納菲(17世紀)、凱喬瓦清真寺(17世紀)和奧斯曼帝國總督宮等。
君士坦丁
古城君士坦丁,是古羅馬時代所建的古老都市,現為君士坦丁省省城。位於東北部安納巴港西南。城四周有石牆。迦太基人稱卡爾塔,羅馬人改稱錫爾塔。311年被毀,兩年後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複修,故名。城中多羅馬時代和中世紀古跡。
摩洛哥國家檔案
國名:摩洛哥王國(The Kingdom of Morocco)
首都:拉巴特
麵積:45.9萬平方千米(不包括西撒哈拉)
人口:3005萬(2006年)
民族:阿拉伯人約占人口總數的80%。柏柏爾人約占人口總數的18%。
語言:全國以阿拉伯語為國語,通用法語。
貨幣:迪拉姆國家地理
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端。東、東南接阿爾及利亞,南部為西撒哈拉。西瀕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扼大西洋入地中海的門戶。摩洛哥境內以山地、高原為主,兼有平原和沙漠。中部和北部為阿特拉斯山脈,東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西北沿海一帶為狹長低緩的平原。最高峰圖卜卡勒山海拔4165米,也是非洲北部的最高峰。主要河流有烏姆賴比阿河、德拉河、木盧亞河和塞布河等。摩洛哥的主要礦物資源有磷酸鹽。儲量占世界儲量的75%,居世界第一位。森林麵積550萬公頃。摩洛哥北部屬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濕潤;中部屬亞熱帶山地氣候,溫和濕潤;東部、南部屬沙漠性氣候。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但南部不足100毫米。
摩洛哥國名的由來
國名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腓尼基人航海到此,見風景秀麗。景色迷人,遂稱為“摩洛哥”,意為“休養勝地”:一說來源於阿拉伯語“馬格裏落之鄉”的意思;一說是“馬拉喀什”的音譯,在阿拉伯語中,“馬拉喀什”和“摩洛哥”是同一詞。直譯為“被裝飾起來”、“紅色的”意思。
“卡薩布蘭卡”:達爾貝達
達爾貝達是摩洛哥的經濟首都,阿拉伯文意為“白房子”。在北非,“卡薩布蘭卡”算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經典影片《卡薩布蘭卡》使這個摩洛哥的城市一舉聞名天下。其實,“卡薩布蘭卡”是歐洲人對這裏的稱呼,而它正式的名字則叫作達爾貝達。現在,這裏不僅因為其特殊的影響而成為北非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同時也是摩洛哥的經濟中心。這裏不僅保留著古香古色的清真寺、傳統的手工藝品市場,在老城區甚至仍有騎著駱駝的商人在街上走過,仿佛又把人帶回了中世紀的阿拉伯城市,為這座已頗為現代化的大城市平添了幾許古風。達爾貝達有全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即哈桑二世清真寺。此外。達爾貝達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化人工港。
中非
中非包括乍得、中非共和國、喀麥隆、赤道幾內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加蓬、剛果(布)、剛果(金)。
中非國家檔案
國名:中非共和國(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首都:班吉
麵積:62.2984萬平方千米
人口:400萬(2006年)
民族:主要有班達、巴雅、班圖、烏班吉人和恩格班吉部族等。
語言:居民通用桑戈語,官方語言為法語。
貨幣:中非金融合作法郎國家地理
中非位於非洲大陸中央,是一個遠離海洋的內陸國家。它東鄰蘇丹。北接乍得,西接喀麥隆,南與剛果(布)和剛果(金)相連。它是以高原和山地為主的國家,平均海拔700~1000米。北部為乍得盆地的一部分,南部是剛果盆地的北緣,中部為阿讚德高原。東部有邦戈斯高原。東北邊境的恩加亞山海拔1388米,是全國最高點。西部有耶德高原,是洛貢河和烏班吉河西段支流的發源地。高原中部是一條東西向的脊狀山地,長800餘千米,其間形成許多隘口,成為南北交通要道。中非境內礦藏資源豐富,擁有鑽石、鈾(儲量2萬噸)、鐵(儲量350萬噸)、金、鎳、錳、鈷、錫、銅和水銀等多種礦藏。鑽石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諸河流域和中部的恩德累附近。分布地區占全國麵積的一半。金礦主要分布在南部河穀一帶。熱帶雨林占全國麵積的16%。是世界上最珍貴的雨林之一。盛產桃花木、非洲梧桐、橄欖仁樹等熱帶名貴木材。水力資源豐富。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如大象、犀牛等。主要河流有烏班吉河和沙裏河的上遊及支流等。大部分領土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從北部的1000毫米向南遞增至1600毫米。
中非國名的由來
因位於非洲中部而得名。
喀麥隆國家檔案
國名:喀麥隆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ameroun)
首都:雅溫得
麵積:47.565萬平方千米
人口:1820萬(2006年)
民族:主要有巴米累克族、富爾貝族、赤道班圖族、俾格米族和西北班圖族,其中巴米累克族人口最多。
語言:官方語言為法語和英語,各部族使用本部族語言。
貨幣:中非金融合作法郎國家地理
非洲中西部國家。臨幾內亞灣東北岸,與尼日利亞、乍得、中非共和國、剛果(布)、加蓬、赤道幾內亞相鄰。全境大部分地區為高原,海拔600~1000米。中西部喀麥隆山地多錐形火山體。平均海拔1500~2000米。喀麥隆火山海拔4070米。是全國最高峰。西南沿海和北部邊境有平原。約占全國土地麵積的20%。主要河流有薩納加河、尼昂河、洛貢河和貝努埃河等。森林麵積占國土麵積的42%。礦物有錫、金、鋁土等,純鋁產量居世界前列。自北而南分屬熱帶草原和熱帶雨林氣候。喀麥隆火山西南麓降水量達1萬毫米以上,是世界著名多雨區。
喀麥隆國名的由來
“喀麥隆”是葡語中“龍蝦”之意。1472年葡萄牙殖民者費爾南德斯率隊來到杜阿拉附近的伍裏河口,他們在網魚時網上來了龍蝦,於是大喊“喀麥隆”。並把這條河稱為“喀麥隆”。後來殖民者就把這一帶稱作“喀麥隆”。
喀麥隆火山
阿達馬瓦高原橫貫喀麥隆中部,高原西部是著名的喀麥隆火山山地。有不少高度超過2000米的錐形山峰,尤其是西南海濱的喀麥隆火山海拔4070米。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西南部的第一高峰,也是非洲西部一座著名的活火山。喀麥隆火山瀕臨幾內亞灣。山體呈橢圓形。這座火山在5~19世紀期間曾噴發過許多次,僅有記錄的就達9次之多。20世紀以來,又先後多次噴發。火山由於海拔較高,山頂附近有時降雪。山體周圍的緩坡上遍布肥沃的火山土,山坡大部分覆蓋著濃密的熱帶雨林。這裏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是喀麥隆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多香蕉、橡膠、油棕和可可等種植園。山穀多牧場,景色優美,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赤道幾內亞國家檔案
國名:赤道幾內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Equatorial Guinea)
首都:馬拉博
麵積:2.8051萬平方千米
人口:101.4萬(2002年)
民族:主要部族是分布在大陸上的芳族和比奧科等島上的布比族。
語言:通用芳語和西班牙語,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
貨幣:赤道幾內亞埃奎勒國家地理
位於非洲中西部,它南近赤道。領土由大陸和海島兩部分組成。北部同喀麥隆毗鄰,東南兩麵與加蓬接壤,西瀕幾內亞灣。海島部分由比奧科、帕加盧、小埃洛貝、大埃洛貝、科裏斯科等島嶼組成。大陸沿海為平原,內陸地勢逐漸增高,形成海拔600~900米的高原和山地,最高的菲利萬格山高1200米。眾多的河流順著傾斜的地勢注入幾內亞灣。比奧科島和帕加盧島都是火山島,地勢崎嶇險峻。比奧科島北部的斯蒂貝爾峰海拔3007米,是全國最高點,該島周邊也有狹窄的平原。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黃金等。沿海濱生長著紅樹林,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有森林王國之稱。全境屬熱帶雨林氣候,降雨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
赤道幾內亞國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