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簷低小 溪上青青草(1 / 2)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簷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在這個物欲紛擾的紅塵裏,似乎許多人,都想要放下一切世俗的負累,做一個簡單、清淡的人。向往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和青山碧水為伴,和明月清風為鄰。所以,他們都選擇去旅遊,去探訪遙遠的古村山寨,尋找人間最後的一方淨土。隻有這樣,才可以緩解內心的壓力,暫時忘記俗塵的瑣事。可是要徹底地拋開一切,住進世外桃源,過一種清苦的生活,又難以有人可以做到。所謂人生無處不紅塵,每個人,在自己的心裏建一座桃源,疲累的時候,住進去;歇夠了,再出來,好好享受凡塵的煙火。

遁世閑隱,在古代文人中,似乎是一種時尚的追求。大凡退隱山林的隱者,多為避世,或仕途不順,或朝廷紛亂,他們得不到君王的賞識,空有壯誌雄心、滿腹才學不得舒展。感歎世無知音,心灰意冷之後,便選擇隱逸生活。所以,許多隱士,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無奈,很多人心中並未完全放下,幾度歸隱,又幾度出仕,在矛盾中度過一生。

發誓不食周黍,最終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因為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不能直抒胸臆,便隱居竹林,以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還有淡泊名利、清淨無為的莊子;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範蠡;不事王侯、耕釣富春山的嚴光;采菊東籬、悠然南山的陶潛;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林和靖。

初次讀辛棄疾這篇《清平樂》,覺得眼前,浮現出一幅樸素生動的畫,那畫麵依稀很熟悉,卻又好遙遠。這幅畫,讓我想起遠去的童年,那段隻有在鄉村,才能擁有的質樸光陰。也讀過不少辛棄疾的詞,大多都是慷慨豪邁、氣勢浩蕩的風格,有著卓爾不群的光彩,氣衝鬥牛的果敢。也因此,跟另一位豪邁的詞人蘇軾,並稱為“蘇辛”。但在他晚年閑居的時期,也寫了不少田園風光的詞,樸素耐讀,就如這首《清平樂》,讓讀者恍如身臨其境。

這首詞是辛棄疾晚年遭受排斥,被迫離開政治舞台,歸隱江西上饒,閑居農村時所寫。一個叱吒風雲的熱血男兒,脫下征袍,歸居田園,起先心中一直有波瀾,無法淡定。“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到後來,他的心,慢慢被山野農村的樸素恬靜所感染。他之所以努力抗擊金兵,想要收複中原,是因為他愛國,他內心深處向往平和與安定。這首詞所描寫的平靜,是他當時在村莊真實生活的寫照。那時候,邊疆的戰火雖然不曾停息,可是那些遠離紛擾的田園,一如既往的安寧。辛棄疾筆下這首詞,沒有任何的雕飾,也沒有粉飾太平之意,而是他讓自己徹底地投入了生活,讓自己真實地擁有了這段農村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