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徐靜蕾(3)(2 / 2)

很多人可能會想,徐靜蕾為什麼會拍一部這樣的戲?剛剛走進大學校園的徐靜蕾,在同一時間走進了茨威格用細膩的筆觸構建的文學空間。當時看到的第一部作品便是後來被改編為電影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期間,十年的光景,當她再次讀到這部作品時,不變的是字字扣心弦的感動,變化了的是經曆了生活磨煉之後的自己。30歲的她,學會了成熟地思考,學會了在平淡的點滴中深刻理解生活。於是我們看到了十年之後成熟的她演繹的這部作品。

魯豫:看完後我覺得女主人公真的很可憐,覺得男主人公很壞。徐靜蕾:我就相反,我覺得這個男的很可憐,就隻收到這麼一封信。

從演員到導演,從單純的電影表演到自編自導自演電影,徐靜蕾經曆著一個女人從20歲到30歲的穩步蛻變,而她的麵容上依舊掛著那一抹淡定和從容。

魯豫:拍第二部戲比拍第一部戲好一點兒了吧?徐靜蕾:心裏有譜、有準兒了,好一點兒了,但也不多。因為畢竟第一個戲相對來說還比較簡單,而後者單從劇組人員的人數上講,就多了幾倍。因為它是一個很複雜的戲,又是在三四十年代的背景下,所以還是有難度。如果是拍同樣的戲,我肯定會心情放鬆多了。其實這樣一個戲又帶來了另外的壓力。首先是那麼大的投資,再加上跟著那麼多最棒的工作人員,像李屏賓老師、曹久平老師、薑文,所以那時候我會覺得人家都挺好的,我不能是一個笨蛋!

魯豫:但我知道那會兒你特別怕接你們製片主任和副導演的電話?

徐靜蕾:因為他老問我一些特別瑣碎的問題,所以我看到他的電話號碼就害怕。有時候覺得那都不應該是我管的事情,就像一天帶幾車沙土之類的問題。

魯豫:在片場,你是導演,你按照你的意見來辦,周圍的人會有意見嗎?

徐靜蕾:會,就像薑文老師。拍了大概半個月的時候,有一天他就跟我聊天,他說你來找我們拍戲,相當於你請我們來吃飯,所以你一定要對你請的那些人好一點兒,熱情一點兒!聽完我就想,難道我很不熱情嗎?因為我自己覺得我還挺熱情的,這個問題就出來了。而且他說你要激發別人的創作欲望,要每個人都能來給你出主意、想辦法,這樣你這個東西才能變得更好。我回去很認真地想了他說的這些話,因為他說的我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比如我覺得李屏賓老師,已經做得非常好了,所以我就覺得好像用不著我來鼓勵他們或者怎麼樣,但實際上我發現,因為你坐在這個位置上了,你就是一個導演,所有人都在看你的眼色做事。這件事情做得好還是不好,如果你導演老是一副沒有表情的樣子,人家就會覺得有一點兒受傷害。薑文特別認真地跟我談了這個問題,所以我第二天起就很注意,一下變得特別熱情,見每個人都去握手微笑,說:“啊,李老師好!”拍完一個就立馬說:

“哎呀!太好了!”其實一開始的時候,覺得自己有點兒假,因為畢竟有時候我心裏不是那麼想的,但是說時間長了之後就發現其實你說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鼓勵了大家,或者說你的情緒是不是能夠讓別人高漲一點了。

魯豫:你的性格可能是屬於那種我知道你好,別人也都知道你好,所以我不需要再說你好了,反正你已經很好了。

徐靜蕾:對,我就是覺得如果去說:“哎,你做得不錯!”那就有點兒居高臨下的感覺,所以我反而覺得我不能那樣說話,那樣反而不太客氣、不太好似的。但事實上好像不是這樣,這也是我自己一直在琢磨的一個事兒。

許多人對徐靜蕾的印象是鄰家女孩兒的感覺。有人說,徐靜蕾清淡如菊,也有人說她芳雅似蘭,還有人說她是綠茶,嗅之芳香撲鼻,入口回味長久。在人們心中,她有一點夢幻,有一點倔強,有一點恬淡,還有一點說不清楚的特別……“我現在得到的東西已經大大超過了我想要得到的,即便以後我什麼都不能得到,我也非常知足。”

“也許生命本身就帶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既然免不了,不如盡量讓自己快樂。如果思考導致了痛苦,那我寧可不要思考,盡可能做一些本能的選擇。”

1998年,徐靜蕾因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一炮而紅。作為演員,她憑借電影《我愛你》、《開往春天的地鐵》、《我的美麗鄉愁》獲華表獎、百花獎、金雞獎;作為導演,她曾憑借《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獲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是華語女導演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