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徐靜蕾(3)(1 / 2)

徐靜蕾:一開始嚐試過,因為我是北影廠的,所以我就先給韓三平看,那時候他是北影廠的領導,看完後他說沒問題。可我自己回去後又想,我這個人心理素質這麼差,還是不要拿別人的錢了,因為拿別人的錢壓力會太大的。

魯豫:可是我覺得做導演很難,我意識裏總覺得導演在現場應該是叱吒風雲,想說誰就說誰,特別厲害那種。我覺得像我就不能當導演,因為我根本不好意思說別人,可是我覺得你是一個比我還要不好意思說別人的人。

徐靜蕾:你的“說”是指罵別人嗎?

魯豫:就是在現場,你要特別嚴厲地說你怎麼怎麼回事兒什麼的,好像你得有那種勁兒才能當導演似的。

徐靜蕾:不需要這樣。我們都是以理服人的。

徐靜蕾有著令人毫無距離感的“鄰家麵孔”,表麵看起來文靜乖巧,卻在骨子裏有一種倔勁,或許正是她性格裏那種略顯奇特的力量使得她總能夠把很多人吸引到自己的身邊。最好的例子就是電影,每次徐靜蕾拍電影,都會有很多人願意幫助她共同完成電影嚐試的全過程。

徐靜蕾:他們自己就願意來,比如葉大鷹,還有很多的人。其實我起初就是給他們看劇本,讓他們看自己合不合適或者能不能勝任、喜不喜歡這個角色。當時葉大鷹看完劇本以後自己在被窩裏哭了半天,然後就決定來演。後來他女朋友還說:“你怎麼了?你哭什麼呀?”他說是因為這個劇本。

魯豫:你還記得自己第一天上片場的心情嗎?畢竟不是以演員的身份,是以導演的身份了,當時心裏慌嗎?

徐靜蕾:慌,我就覺得我像一個冒名頂替了人家座位的人,就像是坐在別人座位上那種感覺。因為忽然所有的人都要等著你來發號施令了,我覺得那種感覺其實是挺恐怖的。

魯豫:就是說你要做決定,而且別人都要來讓你拿主意,導演你看這個怎麼辦、那個怎麼辦。

徐靜蕾:對,我覺得最難的就是每天要收到很多很多問題,然後你都要一一回答他們。比如說幾點開工?幾點收工?今天先拍哪個?後拍哪個?這個演員幾點來?那個演員幾點來?有很多繁雜的問題。

魯豫:等到這部戲拍完了,樣片差不多剪完了,你自己覺得好嗎?滿意嗎?

徐靜蕾:我覺得不好,特別不好,還有一點點失望呢。因為我原來想象當中,有一天我第一次去電影院或者一個放映廳看我自己拍的電影時,一定會很興奮的,但是我真看的時候就想找一個縫鑽進去。當時因為我坐在後排,其他人都在前麵看,所以我就挨個兒看他們的反應和他們的表情,而我自己卻越坐越靠下,最後慢慢坐到座位底下去了。

正是這樣一部令導演自己覺得“極為不滿意”、“極不成功”,更是極為損耗了信心的“處女作”卻最終獲得了別人的肯定,這無疑給了徐靜蕾繼續在導演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和勇氣。

魯豫:第一個肯定這部戲的人是誰?徐靜蕾:第一個是剪接,就是在看完樣片後,他說拍得挺好的,不錯,比那個什麼什麼好看。

魯豫:這種時候會覺得別人的鼓勵是特別重要的。徐靜蕾:對,我甚至會想,這是真的假的?

魯豫:知道得獎了以後呢?徐靜蕾:其實得的就是導演處女作獎,我個人是覺得挺高興的。魯豫:沒人的時候沒有激動得流眼淚吧?徐靜蕾:沒有,我就是上台的時候忽然覺得自己好像有一點兒哽咽,就趕緊跑下去了。

魯豫:獲獎者都要上台的,你怎麼能又跑下來了呢?徐靜蕾:評委都說,徐靜蕾怎麼連評委都不感謝呀?其實我完全是因為怕自己在台上直接哭出來了。

魯豫:那怎麼了?我特別喜歡看人在台上領獎的時候哭,真的。每次奧斯卡頒獎我就希望人家哭,我覺得特別感動,就好像我自個兒怎麼著了似的。

徐靜蕾:我是沒太在別人麵前哭過,所以我覺得那樣哭特別……反正不喜歡那樣,就趕緊下來了。

徐靜蕾的身份就這樣悄然開始發生轉變。在各種活動或宣傳中,對她的介紹詞也由“女演員”、“四小花旦”晉升為了“電影導演徐靜蕾”。

《我和爸爸》獲得肯定後,徐靜蕾馬上又著手開拍了自己的第二部電影。作為導演的徐靜蕾所選的正是大師茨威格的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影片的拍攝完成在2004年年底,而“心理素質不佳”的“徐導”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將其推上宣傳陣地,而僅僅是沿襲了她一貫的“低調”作風,隻在上映前為影片舉行了一個範圍極小的試映。

魯豫:當時我去看了,我記得我是特別安靜、特別專注地看完整部影片的。看的時候特別感動,因為那是一個挺感人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