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微微一笑,知道徒弟已經打通任督二脈了,於是翻開《黃帝內經》,隻見書內有一張人體穴位圖。張遼拿過去一看,隻見圖上畫著乃是一個裸露的男子,上麵密密麻麻的注了很多紅點和注解,什麼氣海,鳩尾啊,又什麼至陽,靈台啊,張遼一看便厭倦了,馬上還給張道陵。張道陵看在眼裏又豈會不知,但想到徒弟今後行走江湖這穴位之術大有用處,便繼續講道:“人體內外布滿穴位,約有五十二個單穴,三百個雙穴、五十經外奇穴,共七百二十個穴位。有一百零八個要害穴,其中有七十二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三十六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這些你倒要記住,今後必有用處,這三十六個穴位分別是百會穴,神庭,太陽穴,耳門穴,氣海穴…”一邊說一邊在張遼身上比劃。
張遼見師父耐心講解,知這今後必有用處,也就仔細聽解,生怕遺漏了什麼。這張道陵又繼續說道:“人身上又有奇經八脈,乃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髒腑,也無表裏配合關係,‘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衝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麵;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衝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並上行,環繞口唇。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少陽經。你年紀輕輕已經打通任督二脈,可以說著實不錯,再過一段日子,你就能打通奇經八脈,那時你的武功便能更進一步!”
其實練武就如平常人扛包一般,有些人天生力薄,隻能背負五十斤,而有些人力大,能背扛一百斤,兩百斤。學內功也是如此,如張遼本天賦異稟,內在潛力也頗厚,學起來就如魚得水。而這黃龍真氣本是挖掘人潛力的上乘內功,比如你有一百斤的力氣,你學了一重黃龍真氣以後能有兩百斤的力氣,你學了兩重就有四百斤的力氣,但這張遼本身就有無窮力氣,那麼學了九重黃龍真氣以後那不是就成陸地神仙了嗎?所以萬千世界,很多事情都是要看福緣和造化的,強求不來。
又過了半年,這張遼已經學了六重黃龍真氣,奇經八脈也已打通,體內真氣渾厚,輕輕一掌便能開山破石,於是一般也不妄用。
這一日張道陵又對張遼說道:“樹木枝繁葉茂那是根基深固的緣故,學武也是如此。你有強勁的內功,卻沒有精妙的招式,那也就有如穀爛米倉而不食。現在你已經習了六重黃龍真氣,根基甚固,為師今日便傳授你一套我自創的掌法,這樣你就能將體內真氣應用的恰當好處!”
這套掌法乃天師張道陵成仙前十年所創,當年張道陵的武功已臻化境,因感念太上老君點化,於是創了這套掌法,此掌法名曰“無為掌法”,這“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意思就是說我們習武之輩學了武功,除妖殲魔動用高深的武功是對的,但是麵對普通老百姓卻寧可自己退避三舍,也不可以武功傷害他們。其實張道陵那時的境界已經能感悟老子道家“無為”思想,知道天下之事有所為有所不為,所以才把這套自創掌法名為“無為掌法”。這無為神掌共有六招三十六式,符合道家周期圓滿之論,這六招分別是“老君誕世”“求學於周”“孔子問理”“澤被蒼生”“紫氣東來”“得道成仙”,招名也是紀念老子生平事跡而取,這掌法要旨在於導人向善,凡事都留有一線,不可亂殺無辜。這張道陵一生所學頗多,為何獨傳授張遼這套掌法?其實他知道這張遼日後必會成為一代大將,於是希望他今後凡事能留有餘地,不可濫殺無辜。這張道陵實在是用心良苦啊!
接著把這套掌法演了一遍,當年張道陵習得黃龍真氣以後內力深厚,稍稍用勁就會山崩地裂,所以這套掌法以招式精妙為要旨,不求以深厚的內功致人於死地,又旨在於人一線生機,張遼聰慧,其中道理又豈會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