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成仙以後遍覽名山,四處傳授教義。這一日見遼在太行山下耍拳,知其乃上界二郎真君下凡轉世,與自己也有一場師徒緣分,便有意傳授他些武藝,然成仙前曾有規矩,曾對其子張衡說:“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所以收遼為徒時讓他隨自己姓氏,以便授藝。

話說這兩師徒在太行山尋了一山洞住了下來,打掃一下,張遼又下山置辦了些日常所需,這張道陵乃飛升道仙,早已不食人間煙火。所以遼每以野果幹貝為食,而山中多山雞野兔,遼有時便抓一隻烤了來吃。雖然五鬥米道講求齋戒,但張道陵極愛這個弟子,也不多說什麼。

張道陵平日除了教張遼武功外,還講些道家教義。這一日見飛鳥流雲,不禁歎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恒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誌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呤誦的便是道教經典《道德經》,大概意思就是說“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心想自己雖羽化成仙,卻仍無法使萬民明白“無為”的道理,當今天下又一片大亂,想到此處不禁歎息一聲。後世道教奉老子為教主,而老子主張“無為”,即人有所為有所不為,“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張遼在後麵聽到師父嗟歎,就說道:“有醜陋才知何為美麗,有邪惡才知什麼是善良,兩者相依相附,所以長短才可以顯現,高下才能立分,世界萬物皆是如此。當今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正是如此,萬民才可以明白安定繁榮的可貴啊!”張遼寥寥數語,卻點破了張道陵一直解不開的心結。

張道陵仰天大笑幾聲,對張遼說道:“枉我修道多年,還不如你這毛頭小子片刻領悟。嗬嗬,來來來,師父今日傳授你一套上乘的內功心法!”

張遼大喜,忙謝過張道陵。

張道陵整整衣冠,緩緩說道:“為師未成仙時曾得一本經書,名曰《黃帝內經》,此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每部各九卷八十一篇,共一百六十二篇。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髒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麵講解如何養生修性長生之法。世人皆以為此書隻是普通醫術,殊不知此書真是海納百川曠世巨作啊!為師剛得此經時也不以為然,隻道此書隻是講些針灸醫理,後來方知真是見識淺薄,慚愧汗顏啊。有一天翻看此經,發覺此經封皮上有異樣,便用匕首劃開書皮,隻見封皮內原來藏著一方絹帕,想是高人所藏。於是攤開一看,大呼一聲‘正乃天助我得道’,原來絹帕上所注乃是一套絕世內功,名曰〈黃龍真氣〉,共九重心法。為師便愛不釋手,天天習之,又結合內經上所著養生長生之法,竟然事半功倍。過三年,得悟真諦,竟讓為師學到了〈黃龍真氣〉最後一重心法,學了這九重黃龍真氣之後為師感覺脫胎換骨,精力充沛。為師一生所學頗多,卻總覺得此心法為最。於是憑借此內功心法,為師縱橫江湖,除魔衛道。今與你有緣,傳授你這套內功心法,希望你今後能將此心法發揚光大,用於正途!”

張遼聽的如癡如醉,聽到最後,拜倒在地上:“謹遵師父教誨,徒弟必定將此心法發揚光大,流傳萬世!”

張道陵笑著扶起張遼,就開始傳授這黃龍真氣。

張遼練了黃龍真氣以後,頓時感覺全身暖洋洋的,就象有一隻小兔子在全身奔跑跳竄一樣,說不出的舒服。於是就更勤加苦練,過了三個月,隻見內力越來越充沛,精力也越來越旺盛,全身就象有使不完的力氣,來到張道陵跟前說道:“師父啊,徒弟練了這黃龍真氣以後,內力充實很多,全身暖暖的,說不出的舒服,總想要飛起來一樣。現在跳的也比以前高了,現在隻要輕輕一跳,便能躍上五六丈高的大樹了。可是我又有點擔心,害怕這樣下去會不會走火入魔啊?那這裏,還有這裏,就感覺有隻小兔子在竄來竄去一樣。”說著在胸前和背後比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