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聶遼離開家後生怕官府通緝,但又不知去哪,心想天下之大,竟無自己的容身之處,想到這裏不免心裏一陣唏噓。

山西四周皆山,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南有中條山,北有恒山、五台山,中有太嶽山。這聶遼也不知道去哪,就一路朝東走。這一日來到太行山下,隻見巍巍太行峰巒疊障,雄偉異常,一眼望去連綿起伏,山崖陡峭,似無盡頭,頓時湧起一股英雄之氣,遼原本就性情豁達,眼見太行雄偉,先前的鬱悶便一掃而光,解下包袱竟然在太行山下耍起拳來。這聶遼天賦異稟,又隨父親學過一套拳法,這套拳法也甚有名,想當初秦滅之後楚漢爭霸,西楚霸王項羽一身武藝,卻輸在剛愎自用,最後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但項羽有一套拳法卻流傳下來,便是著名的“三十六路霸王拳”,霸王拳總共三十六式,通俗易記,一招一式不求招式如何華麗,重在實用,每一招都講求剛猛並濟,克敵製勝,內功深厚者使將起來更是虎虎生風,威猛異常,是外家拳路中比較厲害的一套拳法,所以漢朝以來這套拳法是習武之人入門必學的拳法。這遼本身力大,所以使這路拳法更是得心應手。使到後麵,拳速越來越快,力道也越來越足,周身籠罩在一片拳影當中。使到最後一招“舍我其誰”,聶遼大喝一聲,劈空打出一拳,隻聽砰一聲丈餘外那棵碗口大的楊樹被聶遼拳勁震的搖搖晃晃,落葉紛紛,聶遼看自己拳力剛猛,不由開心一笑。

“好拳法啊,好拳法!”隻聽背後有人讚道。遼回頭一看,乃是一老道,穿著一身灰白道袍,身長九尺,鶴發綠眼,仙風道穀,隱隱一派仙家風範,麵露微笑看著聶遼,指著那棵楊樹說道:“招式倒還有模有樣,就可惜內力差了點,那麼小的一株小草也打不倒,搖了幾片枝葉下來就高興成這樣,哎!”故意把楊樹說成小草,暗諷聶遼打落了幾片樹葉就開心真是井蛙之見。

聶遼見這老道口氣甚大,而剛在旁邊看自己打拳自己卻全然不知,料想這道人必定有大本事,於是拱手請教道:“小子才疏學淺,望大仙指教。”那老道看遼甚是謙虛,心下也甚是喜歡,看遼資質確實也得天獨厚,有意傳授他點武藝。於是喚聶遼來到那棵楊樹前,朗聲念道:“氣走丹田,任之自由,運行三周天,如鷹翔天空,龍遊海底,心無旁物...”聶遼知是內功心法,於是按照道人所述口訣運氣一遍,紮開馬步,右拳猛的推出,隻聽又是蓬一聲,拳勁打在樹上,那樹竟硬生生的被齊中打斷,那打斷了的半棵樹轟然一聲倒在地上。聶遼大喜,馬上跪倒在地上,朝那道人拜倒:“多謝上仙傳授上乘內功,小子剛才失敬了。”

那道人微笑扶起聶遼,笑道:“什麼上乘內功啊,隻不過傳授了你幾句吐納功夫而已,隻是你本身力大,以前不懂運勁,所以發揮不出十成的拳勁,我看你資質甚好,有意傳授你些武藝,不知你姓名如何,家住哪裏?”

遼也不隱瞞,把姓氏名諱家世說了一下,又如何在鄉裏殺了潑皮流亡在外的事情也講了一遍。那道人聽了笑道:“除暴安良,本來就是我輩份內之事,今我欲收你為徒,不知你可願意否?”

遼甚歡喜,馬上跪倒在地上,那道人扶住遼說道:“我收你為徒是可以,不過我卻有一規矩。我俗家姓張,名陵,字輔漢,世人都稱我做‘張天師’,你今後跟我學藝就必須隨我姓張,不知你可願意否?”

當時亂世,學武之風甚流行,就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師道傳授武藝,便有如再生父母”之說,所以有些人學武之後隨師傅姓氏者大有人在,而這聶遼在家鄉殺人流亡到此,本來就想改頭換麵易姓換名,心想今後學成本事揚名立萬回到家鄉還可以更換原來姓氏,而遼性本豁達,對於姓氏之類本無顧忌。於是當下也不思索,跪在地上朝張天師拜道:“遼今後跟隨天師學藝,我願隨天師姓氏,今後我就叫張遼,張文遠!”

張天師哈哈大笑,扶起張遼笑道:“好徒弟,為師定把一身本事全傳授於你!”

張遼也是哈哈大笑.

這一笑,笑出一代名將,曹魏"五子良將"之首,今後威震逍遙津的張遼,張文遠!

這張天師原名張陵,又名張道陵,後世因其開創五鬥米道尊稱張天師,字輔漢,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東漢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公元34年)生於吳地天目山,相傳祖上乃西漢開國元勳張良。七歲便能背誦《道德經》,並能通曉其意。少年時當過官,為了修煉長生之道便入蜀在鶴鳴山修煉,又習得黃老之道,煉龍虎大丹,後得太上老君親授技藝,練就一身本領。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天放異彩,有所感悟,於是飛升成仙。後來其孫張魯雄據漢中二十餘年,實行政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