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園不僅曆數了寧波人的豐功偉績,同時也表達了一所普通小學對傳承寧波文化、弘揚寧波精神的關切與擔當;它既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實踐基地,也是科技校園建設的一個新型載體。該校的這個做法得到了寧波市和鎮海區教育條件裝備部門和教研部門的高度評價和大力支持。
現在的三公司學校,不僅頻頻獲得寧波市級各類獎項,更重要的是是教師的自信心和士氣的提高。鄔明明校長明顯地感受到,教師的幹勁更足了,對學校的歸屬感也更強了。借助教育科研,三公司學校這所“小學校”實現了“大發展”。
對中小學教育科研而言,研究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不少學校在課題研究中辦學水平得到提高,不少教師正是在課題研究中獲得了專業成長,龍賽中學和三公司學校就是很好的例證。但是,受研究動機功利化的影響,不少學校把教育科研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立項和結題上,而最重要的研究過程卻往往被忽略,一些學校甚至出現了“課題立項後束之高閣,結題時舊話重提”的反常現象。於是,寒暑假往往成了課題包裝的“黃金時間”,不少學校的筆杆子在專家的“指導”下“閉門造車”,或者幹脆請幾位“槍手”直接操刀完成結題報告。
這樣的課題研究與教師毫無瓜葛。因此,教育科研在教師的眼中自然就成為了“浮雲”。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正確認識教師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書育人,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不斷成長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更好地去研究學生、研究自身的教學。可以這麼說,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師是研究者,需要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
但是,這裏的研究,絕非指有著嚴格規範的課題式研究,而是教師對自身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的實踐研究。在西方,中小學教師主流的研究也並非課題式研究,而是日常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魏書生“邊教學、邊研究”的成功經驗,同樣不屬於規範化的課題研究。
如果教師自身對課題研究發生興趣,而且設想突破某一方麵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嚐試開展課題式研究理應得到鼓勵和支持。另外,學校的各級課題研究,應該盡可能讓更多的教師參與,讓教師體驗研究的全過程,從而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
另外,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教學與研究不是“兩張皮”。在某校的教育科研專題會上,某教研組長提出了“先把教學搞好,再來進行教育科研,畢竟教學是第一位的”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響應,可見“教學與科研兩張皮”的觀點是很有市場的。
但是,教師的研究不是另起爐灶,而是為了改進教育教學,提升教育教學的科研含量,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比如在減負背景下,教師布置的作業如何做到精而有效,這對教師而言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研究。這樣的研究,並不是給教師添麻煩,而是服務教育教學,是教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教師要研究,必須要參考大量的資料。閱讀各種資料的過程,同樣也是教師自身學習提高的過程,這是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的。
研究也是教師豐富自我的有效方式。教師作為助人的職業,本身就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研究可以讓日常工作多點探索的味道,也就多了些新鮮感,還可以收獲各種副產品——各類獎項或者在各級刊物上發表文章。同時還可以避免教師在職評路上或名優教師評審中因缺少論文而被一票否決。
教師的研究,是跟實踐、閱讀、寫作有機結合起來的。但到最後,教師的研究往往需要通過寫作來體現。在這方麵,有一點值得引起重視,即教師不是作家,也不是寫手,其寫作的目的是改進工作,豐富自我。因此,學校不應以教師發表文章的多寡來評定教師。對於教師來說,教育教學工作是主業,寫作是服務於這一主業的。
研究對於教師而言,應該成為一種專業生活的方式,一種改進教學的手段,一劑豐富心靈的良方,讓我們在研究中成長,有所收獲,感受幸福。
因為研究,我品味著不斷求索的樂趣,享受著專業成長的快樂,感受著生命拔節的喜悅。研究,讓教育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