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另眼看美國教改困境(2 / 2)

在書中,作者還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學校平時會給學生的成績放水。無論是“資優生”還是“後進生”,學校都得放水。如果給“資優生”的成績不高,家長就會找學校麻煩,因為這會影響到學生讀大學。如果不給“後進生”放水,那學生的成績太差,通過率太低,學校也很沒麵子。在2005年的全國測驗裏,隻有35%的高三學生閱讀程度達到優良,是1992年實施測驗以來成績最低的一年。數學優良的隻有不到25%,自然科學更是低於20%。由於美國的學業測試是由各州自行組織的,各州放水的現象也很普遍。就這樣,美國教師給學生打成績越打越鬆,分數越給越高,學生的水平反而急轉直下。

但在全國性的統考中,水分就會被擠出來,弄得美國教育行政部門很是尷尬。比如說密西西比州宣稱:2005年該州有89%的四年級學生閱讀能力達到“良好”,通過率之高全國第一,結果一接受全國學力測驗就馬上露餡——隻有18%及格,變成了全美倒數第一名。

作者認為,美國的教改是規範了“爛老師”,但它所製造出來的許多作業和無意義的測試,讓好老師疲於奔命,擠壓了老師發揮創意的空間。

另外美國教師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有不少爛學區、爛學校,招不到好教師,隻能是招一些水平不高的教師,而一些熱血青年到了這樣的環境中,要麼遠走高飛,要麼被同化。根據作者書中描述,美國60%的師範生從事教師工作,但在5年內會走掉一半。這一點,從《我的教育勇氣》一書中也可以得到驗證。

美國公立學校的狀況真是不容樂觀,就連美國首都華盛頓地區的公立學校也很差勁。條件好的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轉入私立學校或者郊區質量高一些的公立中學去了。

毫無疑問,美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好的一麵,但麵對多元文化的衝擊和家長的素質不高這一現實問題,美國教授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美國有一流的大學,可以培養出各類精英,但大學新生質量不高,下一代居民整體素質的降低不容忽視。

再來看看我們國家,近年來教師的待遇穩步提高,公立學校的教師越來越穩定,整體素質越來越高。實行師徒結對和藍青工程等培養機製,有助於新任教師適應和成熟。與美國相比,我們學生參加各類檢測駕輕就熟,教師要求學生掌握的東西,學生很重視,家長很配合。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的教師就要比美國的教師幸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