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減負:從熬夜看球談起(2 / 2)

學生的負擔重還體現在作業上。現實中,學生做作業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作業,完成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如果抱著應付的心態,很難從中體驗到快樂。試想一下,學生有多少時間是在做作業中度過的,心理負擔自然就重了許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很多學生並不是因為喜歡哪門課而先做哪門課的作業,而是哪門課的教師最凶,先做哪門作業。而教師呢,為了不讓自己在時間爭奪戰中“吃虧”,有些本來對學生比較客氣、和藹可親的,也隻能改變對學生的態度了。這樣,教師之間的惡性競爭客觀上又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對於作業這一客觀負擔,教育行政部門也隻能作出籠統的規定,比如說初中的書麵作業不能超過多少時間,而對於作業的含金量,則隻能是由教師去把握。與以前刻蠟版相比,現在教師布置作業是容易多了,印刷效率的提高無形中又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那麼,教師能否在作業上下一些功夫,至少精選一些有價值的作業,對於不同的學生,布置些分層的作業,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作業,盡可能讓學生做作業時有一種新鮮感,體驗一定的快樂,而不是一味布置機械重複的作業?

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讓學生對今後的人生有更清楚的認識,對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也算是另辟蹊徑。如果教師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會高漲一些。比如學生想做工程師,要讓他明白一名工程師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從現在開始就應該做哪些準備,如何為今後的職業奠定基礎,學生的學習就有了方向感。對於學生來說,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並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另外,負擔其實也是相對的,比如在美國,有些學生的負擔也很重,特別是那些想考名校的中學生,他們的學習是相當艱苦的,但他們從來不抱怨,因為讀名校是他們的夢想,為了實現夢想,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吳非在其告別講壇的力作《致青年教師》一書中提到:“我半生做教師,越來越感到,我們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守常識。當然,即便是常識,也需要學習,也需要發現,也需要維護。”

的確,中國人向來不缺大道理,最缺的還是常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從而更好地發揮減負的作用,這樣的常識應該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知。

北大錢理群教授在回憶自己的讀書生活時所說的一番話也值得我們反思。他說:“做任何事,刻苦的結語常常是兩個字:及格。興趣的結語也常常是兩個字:出色。這也應該成為每位教師都知道的常識。”我們想讓學生變得出色,如果在激發他們的興趣上多花一點功夫,更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難道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嗎?這樣就等於牽住了牛鼻子,可以少做很多無用功。

魏書生一直讓學生寫“享受學習”的作文的做法,其實就是一種樸素的為學生減輕心理負擔的做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就能更多地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減輕學習給他們帶來的負重感。

試想,如果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會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內自我探究、自我加負。這樣的負擔,學生一點也不叫苦,他們就會像享受熬夜看世界杯一樣對學習感興趣。學生的心理負擔真正減輕了,這就等於減負工作推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