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1)

“英才”源自卓越的家庭教育!

什麼是英才?在以往對英才的辨別中,人們往往會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認為隻要智商高的人就是英才,智商低的人就是平庸之輩。因此,一些父母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的智商,因為在他們看來,隻要孩子的智商高,就有成為英才的希望,就應該對孩子進行“通往英才之路的教育”,逼迫孩子學這學那;如果孩子的智商偏低,就認為孩子這輩子沒有希望了,於是就不再關心孩子的學習與成長,甚至可以無情地打擊孩子。然而,正是這兩種極端的態度與行為,會扼殺孩子的英才素質。前者的行為往往會導致孩子產生厭學的情緒,以至於事與願違;後者的行為倒是正如父母“所願”,孩子最後真的沒有希望了。——這種辨別英才的思維顯然是不科學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英才?如果如上麵所講,英才和孩子的智商沒有必然關係的話,英才的素質又是什麼決定的呢?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有句名言:“孩子生來就是英才,但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才能。”愛因斯坦的話道破了其中的玄機。

是的,每個孩子都是英才,但英才的成長卻又與家庭的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也就是說,家庭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能否沿著英才之路走下去。因為孩子的成長空間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家庭教育是對一個孩子的全部教育中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同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所掌握的任何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慢慢培養出來的。而家庭給孩子提供的正是這樣的環境。

2007年,山西太原年僅13歲的少年孫天昌高考取得659分的好成績……高於清華、北大在當地錄取分數線。令人驚訝的是,這個13歲的孩子卻沒有接受過係統的學校教育,沒有上過任何特長班或業餘班。在孫天昌的求學生涯中,不需要完成作業,沒有考試名次的壓力,然而一路走來,他卻獲得了比學校教育更豐碩的成果:

6歲,獲得太原市首屆少兒英語口語大賽初中組一等獎;

9歲,在全國首屆少年物理化學大賽中獲二等獎,受到著名科學家何祚庥的賞識;

10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並將《論語》《大學》《孟子》《道德經》等經典名著熟記於心;

12歲,首次參加高考取得594分;

13歲,再次參加高考取得659分的好成績……

有人認為,孫天昌是神童,是英才,可遇而不可求;有人認為他的家庭特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四個人教一個人,一般家庭沒法比。而孫天昌的家人則認為,孩子出生時與別的嬰兒沒有區別,隻是後天的教育使他早慧,寬鬆的成長環境使他生命中蘊涵的巨大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管幾個人教,是孩子一個人學”,所有的知識是孩子自己學會的,不是大人教會的。

教育就是如此的神奇!它可以改變一切,可以使少兒成為神童。當然,教育也可以使一個孩子成為混世魔王,這就要看你用什麼樣的方法。孫天昌肯定不是天生的神童,他最多也不過是“很聰明”而已。正如他的家長所言,孫天昌之所以會取得那麼好的成績,正得益於成功的家庭教育。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家庭教育沒有深奧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也沒有複雜的操作手段,隻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踏實不偷懶、刻苦耐挫折、少點占有欲等等,其中任何一個方麵都可能使孩子擁有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也就是說,家庭教育很簡單,做優秀的父母並不難,關鍵是你能真正做一個教育孩子的有心人,再加上一些必要的知識儲備,你就會隨時發現機會,隨時產生靈感,隨時對孩子進行啟發和誘導,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影響,孩子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進步和提高,你也就可以不斷享受教子成功的樂趣。如此這樣的話,培養出你想象中的“英才”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總而言之,是英才還是庸才?與其說是由先天的遺傳、稟賦等因素所決定的,莫如說是由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等因素所決定的。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我們說,家庭教育是培育英才的搖籃;“英才”源自成功的家庭教育。當然,英才並不容易造就,但是,隻要做家長的對孩子既養又教,認真地教,看準了方向去教,那麼你就應該相信——你同樣也可以造就“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