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厚山大師帶著他的幾個弟子到呂梁遊覽觀賞美妙的大自然景色。隻見那呂梁的瀑布飛流而下,從三千仞高處直瀉下來,濺起的水珠泡沫直達四十餘裏以外。瀑布下來衝成一條水流湍急的河,在這裏,就連魚鱉類水族動物都不敢遊玩出沒。然而,厚山大師卻突然發現一個漢子跳入水中暢遊。厚山大師大吃一驚,以為這個漢子有什麼傷心事欲尋短見,於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學生順著水流趕去救那個人。
不料,那漢子在遊了幾百步遠的地方卻又露出了水麵,上得岸來,披著頭發唱著歌,在堤岸邊悠然地走著。
厚山大師趕上前去,誠懇地問他說:“我還以為你是個鬼呢,仔細一看,你實實在在是個人啊!請問,遊水有什麼秘訣嗎?”
那漢子爽快地一笑說:“沒有,我沒有什麼遊水的秘訣,我隻不過是開始時出於本性,成長過程中又按照天生的習性,最終能達到一種境地是因為一切都順應自然。我能順著漩渦一直潛到水底,又能隨著漩渦的翻流而露出水麵,完全順著水流的規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來左右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我遊水遊得好的道理。”
厚山大師又問道:“什麼叫做開始出於本性,成長中按照天生的習性,而有所成就是順應自然呢?”
那漢子回答說:“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適應山地的生活環境,這叫做出自本來的天性;如果長在水邊則去適應水邊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成長順著生來的習性;不是有意地去這樣做卻自然而然地這樣做了,這就叫順應自然。”
厚山大師聽了漢子的一番話,若有所悟地點點頭,領著弟子們走了。
◎許多事隻可偶遇,不可強求
有一次,溈山靈佑禪師在百丈懷海禪師身旁,百丈禪師問道:“誰?”
溈山答道:“靈佑!”
百丈造“你撥一撥火爐中,看看有火沒有?”
溈山在爐中撥了一撥,回答道:“無火。”
百丈站起來,走到爐邊,用火鉗在爐中深深一撥,撥出一點火星,取出來給溈山看,然後說道:“這個不是嗎?”
溈山幡然大悟,禮謝之後,把自己的感悟告訴了百丈。百丈於是說:“你隻是暫時走了彎路而已。認識佛性要看時機因緣,時機到來就可以從迷醉中頓醒,從遺忘中忽然憶起;至此方知自己的東西不是從他人之處得來的。
祖師說‘悟了如同沒悟,無心即是無法’。心和法本來就是一體具足的,現在你要好好護持它。”
◎別在匆忙趕路中錯過了機緣
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急匆匆地走在路上,對周邊的景色與過往的行人全然不顧。一位僧人攔住了他,問道:“小夥子,你為何行色匆匆?”
小夥子頭也不回,飛快地向前奔跑著,隻冷冷地甩了一句:“別攔我,我在尋找機會。”
轉眼二十年過去了,小夥子已經變成了中年人,他依然在路上疾馳。
一天,又一個禪師攔住他:“喂,夥計,你在忙什麼呀?”
“別攔我,我在尋找機會。”
又是二十年過去了,這個中年人已經變成了麵色憔悴、兩眼昏花的老人,還在路上掙紮著向前挪動。
一個老和尚攔住他:“老人家,你還在尋找你的機會嗎?”
“是啊。”
當老人回答完這句話後,猛地一驚,一行眼淚掉了下來。原來剛才問他問題的僧人,就是機遇之神。他尋找了一輩子,可機遇之神實際上就在他的身邊。
◎要辦的事要馬上辦
親鸞上人在九歲時,就已立下出家的決心,要求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問他道:“你還這麼年少,為什麼要出家呢?”
親鸞說:“我雖年僅九歲,父母卻已雙亡,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非與父母分離不可?為了探究這層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誌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
親鸞上人聽後,非常不以為然地說:“師父!雖然你說明天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無知,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到明天?而且,師父!你那麼年高,你也不能保證你是否明早起床時還活著。”
慈鎮禪師聽了這話以後,拍手叫好,並滿心歡喜地說道:“對!你說的話完全沒錯。現在我馬上就為你剃度吧!”
人生無處不是在一連串的“現在”中所積累的,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把握好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