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修辭語言的表達技巧(3)(1 / 2)

文中連用了六個設問句,加強要與宗主國英國鬥爭的語氣,喚起北美十三州人民的鬥誌。他的演講結束後,全場響起聽眾“拿起武器”的呼聲。

馬相伯在國難廣播演講中也用了設問法:“請看,今日的中國,是誰家的天下?”第二次演說中,又以“諸位,時間不早了,醒一醒,醒一醒!枕頭旁邊放了火藥,我們能睡嗎?房子裏有小賊,我們能睡嗎?”的設問法,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給人以警醒,促使人思考:日本帝國主義分子侵略到我們的大門口了,我們要團結一心、鬥爭到底。

◎ 正確使用奇設

“奇設”的基本形式是:如果A,那麼B,A指與事理相悖的前提,B指由這一前提推斷出來的結果。將奇設的手法運用於演講之中,能使演講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奇設在語法形式上,雖表現為假設關係的複句,但它卻不同於其他假設複句,其表現為這一假設複句前提,是與事理相悖的,奇設格能借助這一“合理”前提推斷出的悖理結果,獲得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一般來說,奇設在演講語言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以奇設表意

《讓青春和紅綠燈一同閃光》中演講者作為一名交警,麵對妻兒的死,演講者無比悲痛,也無比愧疚,為了表達這種愛家愛國不能兩全的心情,他說:

“我想,假如我不是交警,我就能抽時間多承擔些家務,就不會連換煤氣都要讓妻子承擔;假如我不是交警,在妻子臨產時,就會守護在她的身邊,孩子就不會夭折。”

雖然演講者並沒有說自己是為了工作而拋棄了家庭,但字字句句,無不讓觀眾深刻地體會到,演講者“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從而使觀眾深深地流下了崇敬的淚水。

在演講中,有時為了需要,有些思想不便直接表達,高明的演講者,便會借助奇設這一特殊的修辭方式,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委婉曲折地表達出來,讓觀眾自己去體會。

二、以奇設寫人

用奇設寫人,雖不是間接描寫,但是兼有間接描寫的功效,能充分展示人物的個性色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設想中的魯迅形象與現實中的魯迅形象進行對比,生動地展示出魯迅“具善意,有愛心”的大丈夫風範,將魯迅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讓那些“在外一條蟲,回家一條龍”的所謂男子漢們,聽了不得不自慚形穢。

三、以奇設抒情

鄭曉輝的《隔海相望》以奇設結尾:“如果我是放牛娃,我要折下故鄉最綠的柳枝,做成一枝柳笛,以心靈的笙簫,鳴奏出古老的《歸去來兮》;如果我是詩人,我要放聲歌唱,太陽為鼓,月亮為琴,蒼天起舞,大地震撼,從塞北,到江南;從大海,到長天!”

演講者借放牛娃、詩人之口,熱情奔放地表達出澳門回歸之際的喜悅心情,融詩情、畫意於一體,回腸蕩氣、扣人心弦。

用奇設抒情,其感情的流露,較之明白曉暢的直抒胸臆,更為含蓄委婉。但正因為如此,演講者才更容易營造出一種曲抒胸臆、情深意長的效果。

四、以奇設說理

《一個掏糞工的閃光人生》中就運用了奇設:“要是廁所不掃、下水道不通、垃圾不除,恐怕你們就不會活得那麼自在瀟灑!”短短的幾句話,曲折地點出掏糞工作的巨大作用,給那些鄙薄掏糞工的人以有力的回擊,可謂擲地有聲。

用奇設說理,類似於辯論中的以退為進法——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見解,明為退讓,實際上是以退代攻。由於用這種方法說理,比較“曲”,很少會傷害別人的感情,所以它更容易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使用設問和反問要注意恰到好處。發問太多,就會形成另一種形式的“單調”。好的問句不在多而在於用得巧妙。

反複和層遞

演講中經常采用的修辭方法除了比喻、修辭和擬人外,反複和層遞也經常用到。層遞的使用能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度,而反複在演講中的使用則能增強演講的語勢。對比較重要的語句,我們還可以重述要點,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 層遞在演講中的使用

層遞,是指在語言表達中根據不同內容的不同組織層次,有順序地一層一層地表達意思。或由少到多,或由輕到重,或由小到大,或由遠到近。其效果是層層推進,步步相連。例如,《美國的奴隸製》中寫到:“美國背叛了過去,背叛了現在,並且莊嚴地發誓要背叛未來。”這種層遞手法的運用對於加強語氣、強化感情、刺激聽眾,起了巨大作用。

層遞與排比相似,兩者都能使語言富有條理性和感染力。不同點在於:排比的詞句之間,語意是並列的;而層遞的詞句之間,語意有層次和級差,它是按照所表達的語意輕重、程度深淺、數量多少、範圍大小、時間先後,逐層依次排列在一起的。恰當運用層遞手法,能使言語富有層次感和條理性,能產生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修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