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其他常見語言表達技巧(3)(1 / 2)

1927年,魯迅在廣州知用中學做了一次題為《讀書雜談》的演講,當講到要正確對待文學批評的時候,他首先分析了中國批評界的現狀,指出:“凡中國的批評文字,我總是越看越糊塗,如果當真,就要無路可走。”為了講清其中的道理,魯迅便在演講中穿插了一個印度故事——一個老翁和一個小孩用一匹驢子馱著貨物出去賣,貨賣出去了,孩子騎驢回家,老翁跟著走。但路人責備孩子了,說是不曉事,叫老年人徒步;他們便換了地位,而旁人又說老人忍心讓小孩徒步;老人忙將孩子抱到鞍上,後來看見的人都說他們殘酷;於是都下來,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們了,說他們是呆子,空著現成的驢子卻不騎。於是老人對孩子歎息道:我們隻剩了一個辦法了,就是我們兩人抬著驢子走。

這則穿插在演講中的故事形象生動,道理淺顯,不僅有力地說明了“如果當真,就要無路可走”的論斷,而且還為下麵作進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因此,魯迅接下來的分析,便很自然地得出結論說:“無論讀,無論做,倘若旁征博引,結果是往往會弄到抬驢子走的。”最後魯迅這樣告誡聽眾:“不過我並非要大家不看批評,不過說看了之後,仍要看看本書,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從這則事例中可以看出,演講者使用穿插法,其作用除了要使事理說得更為形象、深刻外,還能調節會場的氣氛,增加聽眾的興趣,從而獲得最佳的演講效果。所以,那些老練成熟的演講家,往往都是對穿插法運用自如的行家。他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穿插些什麼,也知道什麼地方必須穿插什麼,以此來增強演講的效果。

製造懸念的技巧

設置懸念能激起聽眾的興趣,引起聽眾的關切,爭取聽眾的參與,這些是一般的演講口語所做不到的。設置懸念的方法雖然很多,但是,使用時必須緊扣演講的主題,精心選擇能激發聽眾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方法,才能充分發揮懸念在演講中的作用。否則,脫離主題,亂設懸念,反而會引起不良效應。

那麼,怎樣才能引起聽眾的興趣呢?有一個方法,即一開頭就製造懸念。

什麼是製造懸念呢?製造懸念就是先不把要談的對象或正麵意思明確告訴聽眾,而讓聽眾去關心、去猜測、去推究、去追問(在內心),吸引他們急切想知道下麵內容,聚精會神地聽下去。製造懸念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聽眾的好奇心理,引起他們對演講者要講的問題的興趣與關注。

設置懸念的方法很多,如在演講的開頭設置懸念、運用設問設置懸念、運用間歇和停頓設置懸念、通過物件設置懸念,等等。

許多著名的演講家,也常常用設問的方法來製造懸念。設問,是一種無疑而問,也能讓聽眾產生懸念。

李燕傑在《塑造美的心靈》的演講中,就是用設問的手法來製造懸念的。他說,兩年多前,在我們師範學院發生了這件事:國慶來到前夕,團支部讓每個團員在一小時內完成一篇題為《國慶觀感》的文章。幾天之後,他們把文章交給我看。其中有一篇文章,別人認為不夠好,我看了幾遍,卻覺得應該肯定,拿起筆來寫了三方麵的優點。“三個優點是什麼?暫且先不說。”

在這篇講演裏,李燕傑首先介紹了別人認為“不夠好”的文章,而他卻肯定了這篇文章,並指出文章有三個優點。至於是哪三個優點,他卻按下不表。這種方法,猶如說書中“甩包袱”的手法,放到後麵才“亮”出來。聽眾出於好奇心理,就會被這種懸念緊緊地吸引住,直到聽出結果為止。

有的演講家,在演講過程中故意停頓下來,目的也是為了製造懸念。這是因為,間歇和停頓也會產生一種懸念的效應。美國總統林肯就常用停頓來設置懸念。每當他要講出一個重要思想,並想把這一思想深深地印在聽眾的腦海中時,就將身子略微前傾,兩眼直視聽眾的眼睛,好久不發一言。他這樣做,就是要調動聽眾的情緒,加深聽眾的印象。

言語變異的技巧

言語變異在演講中經常用到,言語變異的恰當運用也能給演講增添許多亮色。言語變異是比較靈活的一種語言技巧,在使用時可以通過特別語體滲透、特定的情境和特有的修辭技巧等方法形成言語變異。

◎ 特別語體滲透形成言語變異

當今科技語詞一躍而成為語詞世界的“超級大國”,不斷地對其他語體進行“侵略”和“滲透”。我們常談到這樣的標題:《人生的不等式》《真理的參照係》《理想的坐標》《誰給曆史發展增添了加速度》等,這類標題往往都悅人精神,新人耳目,通體發散著“現成話”難以具備的動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