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常常用手勢來增強口語的感情色彩,如人在高興時常常會拍桌子、捶腿、摸胡子、揉眼睛,悲痛時捶胸脯;為難時會搓手,悔恨時自拍腦門;緊張時摸頭發;稱讚時豎起大拇指;蔑視、小看人時伸出小拇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結束電視演講時,舉起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中指構成“V”字形,以象征英文“勝利”一詞的開頭字母,結果引起了全場歡呼。至今人們還常用它來表示祝願和信心。
在人們日常交談中,說話者手掌伸開手心朝上,表示他誠實、直率;如果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指,那麼他可能相當自負;如果他一邊說話,一邊擺弄手指,或用手指彈桌子,表明他內心緊張;如果在談話中他用單手握拳,拳臂向上,好像在宣誓的樣子,這時你可得小心點,他雖然表麵上裝得老實,而內心卻可能打著什麼主意。
◎ 演講時手勢運用原則
演講中,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平靜地說明問題;急劇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升華感情;穩妥而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表明心跡。下麵看看演講的手勢分類:
一、習慣手勢
任何一位演講者,都有一些隻有他自己才有而別人沒有的習慣性手勢,手勢的含義不明確、不固定,隨著演講內容的不同而體現不同的含義。列寧演講喜歡揮動右手用力一斬,孫中山先生演講時常常拄著手杖,形成了他演講的獨特形象。
演講手勢貴在自然,切忌做作;貴在協調,切忌脫節;貴在精簡,切忌泛濫;貴在變化,切忌死板;貴在通盤考慮,切忌前緊後鬆或前鬆後緊。
二、指示手勢
指示手勢是用來指示具體真實形象的,分為實指和虛指兩大類。實指是演講者的手勢確指,它所指的人或事或方向均是在場的人視線所及的。比如“我”、“你”、“我們”、“你們”、“咱們”、“上麵”、“地下”、“這些”、“這一個”等。其中,以“我”為中心的動作居多。虛指是指演講者和聽眾不能看到的。比如,講到“很久很久以前”、“在那遙遠的地方”常用虛指可伴有“他的”、“那時”、“後麵”等詞出現。指示手勢比較明了,不帶感情色彩,比較容易做。
三、抒情手勢
林肯在做律師時的老朋友赫恩登說,他對聽眾懇切地演講時,那瘦長的右手指自然地充滿著動人的力量,一切思想情緒完全貫注在那裏。為了表現歡樂的情緒,他把兩手臂舉成五十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抓住了他渴望的喜悅。在講到痛心處,如痛斥奴隸製時,他更緊握雙拳,在空中用力揮動。
一種抽象感情很強的手勢,演講中運用頻率最高。比如,興奮時拍手稱快,惱怒時揮舞拳頭,急躁時雙手相搓,果斷時猛力砍下。
四、模擬手勢
模擬手勢的特點是“求神似,不求形似”,因此有一定的誇張色彩。在一次演講比賽中,一個演講者講到自己由於身患重病沒錢醫治,一個個素不相識的朋友給他寄來彙單、物品,在講到一個年僅五歲的小女孩那天到醫院給他送來一個大梨子時,他熱淚盈眶,雙手合抱,虛擬出一個大球形,好像這梨子就是代表了人們的真情實意。這手勢信息含量很大,升華了感情。
◎ 常用的手勢
演講的手勢語“詞彙”豐富,千變萬化,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作為一個出色的演講者,平時要認真觀察生活,刻苦訓練,積極付諸實踐。下麵介紹演講中常用的手勢三十式。
拇指式。豎起大拇指,其餘四指自然彎曲,表示強大、肯定、讚美、第一等意。
小指式。豎起小指,其餘四指彎曲合攏,表示精細、微不足道或蔑視對方。這一手勢演講中用得不多。
食指式。食指伸出,其餘四指彎曲並攏,這一手勢在演講中被大量采用,用來指稱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觀點甚至表示肯定。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則表示強調,也可以表示數字“一”“十”“百”“千”“萬”……演講中右手比左手使用頻率大。手指不要太直,因為麵對聽眾手指太直,針對性太強。
食指彎曲或鉤形表示九、九十、九百……齊肩畫線表示直線,在空中畫弧線表示弧形。
食指、中指並用式。食指、中指伸直分開,其餘三指彎曲,這一手勢在一些歐美國家與非洲國家表示勝利的含義,由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演講中使用而大為推廣。我們在演講中運用時一般表示二、二十、二百……
中指、無名指、小指三指並用式。表示三、三十、三百……
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四指並用式。表示四、四十、四百……
五指並用式。如果是五指並伸且分開,表示五、五十、五百……如果指尖向上並攏,掌心向外推出,表示“向前”、“希望”等含義,顯示出堅定與力量,又叫手推式。
拇指、小指並用式。拇指與小指同時伸出,其餘三指並攏彎曲,表示六、六十、六百……
拇指、食指並用式。拇指、食指分開伸出,其餘三指彎曲表示八、八十、八百……如果並攏表示肯定、讚賞之意;如果二者彎曲靠攏但未接觸,則表示“微小”、“精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