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語音語調的運用(3)(1 / 3)

其次,發音要準確。發音含糊不清是說話猶豫的一種表現。如果講話者連續幾個地方都有遲疑不決的現象,就會使人感到他其實並不知自己在講什麼,而是在頭腦中力圖發現哪兒出了毛病,結果說話更加不流利。因此,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在流利方麵做出一些努力,會收到很好的成效;反之,如果我們在演說的其他方麵下工夫,而認為到時候自然會流利起來,那結果將隻有失望。

再次,要充滿熱情。我們注意到,人們激動時,聲音變高,語速變快,此時,語言似乎更加流利。所以,在演講時,要用你的熱情感染他人,要大聲講話。如果你的情緒已經紊亂,如果你站在聽眾前麵怕得發抖,你就特別要大聲地講話。

最後,迅速地講話也能提高流利程度。當你迅速講話時,你的心理便能更快地發揮功能,就像閱讀一樣,如果你能集中力量快速閱讀,那麼,在你隻用於讀一本書的時間內,你就能讀兩本書,並且獲得更透徹的理解。掌握好說話的節奏,使說話就像琴弦一樣有張力,像流水一樣緩緩東流。對此,我們應去積極地學習。

整體把握有聲語言的語調變化

演講是有聲語言,表達得錯落有致,抑揚頓挫才能更加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整體把握有聲語言語調的變化要求我們停連適當,平仄相間,發音響亮,輕重得體,快慢得當等。演講者還要能巧用語調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 整體把握有聲語言語調的變化

有聲語言的語調變化能表現演講的狀態和特點。整體把握有聲語言的語調變化要注意以下六個方麵的問題。

一、停連適當

“世上如果男人沒有了女人就倒黴了。”

“乒乓球五毛五十個。”

“來了的和尚未來的同誌均有捐款的義務。”

演講有聲語言的體現要有節奏感,不能像平平流水,應按語法、邏輯、感情的需求把它們音化為一個個跳躍的節奏。注意的是停中有連,整體把握。當停不停,聽起來模糊不清;當連不連,聽起來支離破碎。

二、平仄相間

漢字一字一調,高低升降,起伏變化。作為平聲字的陰平、陽平變化不大,比較穩,易聽清楚;仄聲字的上聲、去聲變化大,聲音短促,音感強烈。二者要相間配合,使聲音起伏變化。

三、發音響亮

演講時齊齒呼音節(i或i開頭的韻母)與撮口呼音節(u或以u開頭的韻母)發音時由於口腔開合小,共鳴腔不大,音發出來不亮。要盡量在備稿時換成開口呼音節(ɑ或以ɑ開頭的韻母)與合口呼音節(d或以d開頭的韻母)。例如,把“至”改為“到”,把“與”改為“和”。

四、輕重得體

根據演講感情的需要可以把語句中的一些詞語讀得輕些或重些。輕重的確定一定要得體,建立在語意基礎之上。中間銜接處要自然,不留痕跡。

“為了我們的友誼幹杯!”

其中“幹杯”一詞可重讀。

五、雙音節化

漢語中的一些單音節表達意義複雜、深刻,如能改成雙音節就明白、通俗些,且雙音節響亮明朗,有頓挫變化,易於表現語言的音樂美。

六、快慢得當

快慢即演講的速度。快慢要看對象、看場景、看內容。要做到“快而不亂”,否則含混不清;也要做到“快而不拖”,否則鬆鬆垮垮。要當快則快,當慢則慢,快中求慢,慢中有快,快慢穩當。

◎ 巧用語調吸引聽眾

在演講的開始或中間往往由於一些突發現象或自身過失而出現聽眾喧鬧、議論等情況。交頭接耳者有之,嘻嘻哈哈者有之,進進出出者有之。此時演講者切忌“怒上心頭”,也忌“我行我素”。要從容鎮定,冷靜而迅速地判明原因。可以采用停下來的“冷處理”與提問的“熱處理”平息喧鬧。

演講中,出現喧鬧情況,可以停下來,麵對微笑或稍帶嚴肅地望著聽眾,把視線投向吵鬧的地方。這種語流的短暫間歇,可以引起聽眾的注意,聽眾會把目光投過來,直指喧鬧處。對喧鬧的聽眾當然是一種壓力,“此時無聲勝有聲”。停頓時間不要超過五秒鍾,停頓之後要適當引發話題,銜接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