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瑰寶——黃羊
黃羊又叫黃羚、蒙古原羚、蒙古瞪羚、蒙古羚等,因為它實際上並非羊類。它的體形纖瘦,但比藏原羚和普氏原羚大,也略顯粗壯,體長為100—150厘米,肩高大約為76厘米,體重一般為20~35千克,但最大的可達60~90千克。頭部圓鈍,耳朵長而尖,並且生有很密的毛。具有眶下腺,與藏原羚和普氏原羚不同。雄獸長在額骨上的角較短而直,呈豎琴狀,基部大致向上平行伸出,表麵有明顯而緊密的環形橫棱,環的數目最多不會超過23個,尖端平滑,略微向後方逐漸斜向彎曲,呈弧形外展,最後兩個角尖彼此相對。角的內部為骨質,外麵是表皮角質化形成的角鞘。雌獸沒有角,僅有一個隆起。頸部粗壯,尾巴很短,僅有9~11厘米。夏毛較短,為紅棕色,腹麵和四肢的內側為白色,尾毛棕色。冬毛密厚而脆,但顏色較淺,略帶淺紅棕色,並且有白色的長毛伸出,腰部毛色呈灰白色,稍帶粉紅色調。臀部有白色的斑,不算大,但十分明顯,尤其是冬季。鼠蹊腺發達。它的四肢細長,前腿稍短,角質的蹄子窄而尖。
黃羊在國外見於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在我國已知的分布地點有:吉林(白城、洮南);內蒙古(烏審旗、呼倫湖、布特哈旗、通遼、二連浩特、蘇尼特右旗、西烏珠穆沁旗、蘇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四子王旗、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阿拉善左旗);河北(張家口);山西(呂梁山、太行山、雁北);陝西(子長、延安、榆林、綏德);寧夏(賀蘭山);甘肅(環縣、山丹、肅北)。
黃羊共分化為2個亞種,在我國均有分布,其中分布於新疆北部的是阿爾泰亞種,分布於其他地區的是指名亞種。
黃羊棲息於半沙漠地區的草原地帶,一般避開高山或純沙漠地區,隻是偶爾才到高山或者峽穀地帶,但從不進入沙漠之中。性喜群棲,集群的時間比較長,移動的距離和範圍也大,一般隨著牧草的生長情況而遊動。冬季時南移到達雜草草原的邊緣和南方的荒漠草原,但不會越過長城以南。主要是以枯草、積雪來充饑和解渴。在休息的時候,通常先用蹄子把積雪刨開,形成淺坑,然後群體成員聚攏在一起,臥在其中。如果是在十分寒冷的白天或者風雪交加的夜晚,更是彼此緊靠,縮成一團。到了春季,群體又逐漸向北方移動。夏季通常於清晨和下午進行覓食活動,並且常到有鹽堿結晶的鹹水湖畔去舔食,這時的食物有長芒、針茅、多須蔥等雜草和錦雞兒等灌木,以及蒿類、豬毛菜和豆類等,取食場所常有雁類等水禽在其身邊活動,彼此和睦相處。它很耐渴,有時可以幾天不喝水。中午喜歡分散成小群靜臥,進行反芻。秋季,各個家族彙集成一個大群,有時可以多達數千隻,浩浩蕩蕩地進行遷移,通常有一隻有經驗的雄獸在前麵帶路,其餘的個體便一隻跟一隻組成一列縱隊,有條不紊,依次行進。
黃羊善於跳躍,高度可達2.5米,平地一個縱跳可達6~7米遠,下坡時甚至能跳到13米遠。它也善於奔跑,最高時速為90千米∕時左右。如果以75千米∕時奔跑,則可以持續1小時之久,在原野上時而直線前進,時而來回橫竄,尤其喜歡在草原上奔馳的馬匹和汽車麵前飛越而過,所以在牧區有這樣的俗話:“黃羊竄一竄,馬跑一身汗”,真是一點也不誇張。由於奔跑的本領十分出眾,再加上各種感覺都十分靈敏,所以發現遠處的天敵後並不害怕,往往先凝視一陣,然後奔跑一段距離,複又站住,回過頭來觀察一番,再飛速奔逃,轉瞬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狼是黃羊的主要天敵,能沿著黃羊的足跡不停地追趕,雖然奔跑的速度比不上黃羊,但可以襲擊因老弱病殘等原因而落伍的個體。此外,狐狸、猞猁等中大型食肉獸類和雕類等大型猛禽也會捕食黃羊的幼仔。不過,黃羊有喜光的特性,常會給它帶來滅頂之災,因為狩獵者就是根據它的這個習性,在夜間架好獵槍守候在汽車裏,同時開亮車燈。當黃羊在遠處看到光亮,奔跑過來時,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射殺大批的黃羊。甚至那些開始並沒有被射中的,在眼花繚亂的燈光下,也會像著了“魔”似的不肯逃離,最後隻能束手待斃。但是如果在白天,黃羊被射傷後,卻能夠十分頑強地拚命逃跑,直到筋疲力盡時為止。
黃羊的雄獸在繁殖期到來之前首先單獨組成群體,與雌獸分開活動,到晚秋和初冬時的交配季節再回到大群中。此時雄獸十分興奮,脖子脹得又粗又大,常低著頭部亂奔亂竄,拚命地追逐雌獸。雄獸在爭奪配偶時常用“啊卡、啊卡”的嘶叫聲威脅對方,這種聲音十分洪亮,在草原上可傳播到幾千米遠。不過,它們的角鬥卻並不激烈,一旦對手敗退而被逐出時就會戛然而止,不會出現因爭鬥而死亡的現象。到了5~6月份,黃羊群體大多移居到水草豐盛的地區。7月初,懷孕的雌獸便單獨生活,然後在較為稀疏的灌木林中分娩,每胎產1~2仔,偶爾為3仔。剛出生的幼仔,被雌獸舔幹了身體就能站立起來,生3日後就可以隨著雌獸疾速奔走,時速為40千米∕時左右,2~3個月後即能以最高速度奔跑,時速竟能達到80~90千米。雄性幼仔在4~5月齡時,就在額骨的頂部長出短小的角,到冬季時長度已經有1~2厘米,呈黑色,直立而光滑,沒有圓環,而且被頭頂上的長毛所遮蓋。1~2歲達到性成熟時具有6~10個環紋,以後環紋逐漸增多。它的壽命為7~8歲。
黃羊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動物,它的皮革光潤、輕暖,可以加工成皮衣、馬鞍等用具;肉可食,味道鮮美,還能製成肉鬆和肉幹,從前是草原牧民冬季的主要食物;角能製成各種纖細的工藝品,還可以入藥,有清熱解毒、平肝息風的功能,主治溫病高熱神昏、小兒驚風、癇症、中風等,特別是解熱作用和抗驚厥作用較為明顯。過去我國黃羊的數量確實較多,後來由於缺乏科學地控製狩獵量和狩獵季節,不斷被大量捕殺之後難以恢複,數量逐年下降,已經成為稀有物種,亟待采取措施,加以保護。
黃羊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偶蹄目、牛科、原羚屬。原羚屬中共有3種,即黃羊、普氏原羚和藏原羚,在我國均有分布。它們與藪羚、岩羚、瞪羚、牛羚等通稱為羚羊類,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類群,主要特點是體形小而輕捷,蹄形尖細,適於奔走,吻鼻部正常,上方沒有凹槽,僅雄獸頭上有角等。羚羊類的祖先是牛科中出現最為久遠的,在2500萬~12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時出現在歐亞大陸上,而現生的種類則有9596棲息在非洲,其餘的生活在亞洲的幹燥地帶。
普氏原羚又叫灘原羚、灘黃羊等,體形比黃羊稍小,體長大約為110厘米左右,肩高約50厘米,體重約15千克。尾巴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黃色,並略帶儲石色,喉部、腹部和四肢內側均為白色,臀斑為白色。冬季毛色較淺,略呈棕黃色或乳白色。角長約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壯,近角尖處顯著內彎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對鉤曲,這點與朝內後方彎曲的黃羊角不同。
普氏原羚是我國特產動物,僅見於西北地區,沒有亞種分化,已知的分布地點有:青海(海晏、天峻);內蒙古(包頭、鄂爾多斯);新疆(東南部阿爾金山);甘肅(肅南、肅北);寧夏(銀川)。
普氏原羚棲息在比較平坦的半荒漠草原地帶,一般海拔高度在3400米以下,從不到達更高的山巒,也不到純戈壁地帶活動,所以被稱為“灘黃羊”。它有季節性水平遷移現象,集群活動,冬季成群向南遷移,到植被較豐富、雪薄和有水源的地方,夏季複又北返。性喜群居,行動迅速而敏捷,疾馳如飛。雖然嗅覺較差,但視覺和聽覺卻很發達,所以十分機警,能夠在大範圍內活動覓食、飲水,也能逃避敵害。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莖、葉為食,冬季則啃食幹草莖和枯葉,忍耐幹旱的能力較強。
普氏原羚的發情交配期是12月至翌年1月,雄獸之間的爭雌鬥爭不箅激烈。產仔期間群體暫時解散,雄獸結成小的群體或者單獨活動,雌獸則單獨到山凹的高草叢或灌本叢等較為僻靜的地方分娩,每胎產1仔,偶爾為2仔。普氏原羚是我國特產動物,皮毛及肉品質均佳,但數量極為稀少,應該對它進行深入的科學考察,摸清種群分布與資源數量,為製定保護管理方案,規劃自然保護區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嚴禁獵殺。
藏原羚又叫原羚、小羚羊和西藏黃羊等,體形比黃羊和普氏原羚瘦小,體長84~96厘米,體重11~16千克,耳朵狹而尖小,四肢纖細,蹄子窄小。體毛為灰褐色,腹部為白色,在陽光的強烈照射下,遠看其色接近沙土黃色,因而有“西藏黃羊”之稱。僅雄獸具有細而較長的鐮刀狀角,雙角自額部幾乎平行向上升起,然後稍微向後彎曲,與黃羊和普氏原羚的角截然不同。角尖比較光滑,基部至2/3處有明顯而完整的環狀橫棱。雄獸臀部都有純白色的大塊斑,周圍被鏽棕色環包。尾巴很短,幾乎隱匿在毛中。
藏原羚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分布於印度北部和錫金等地,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青藏髙原及四川西北部和甘肅南部,已知的分布地點有:甘肅(肅北、肅南、阿克塞、昆侖山-阿爾金山);青海(門源、祁連、托茱、天峻、海晏、格爾木、班瑪、曲麻萊、玉樹、果洛、黃南、共和、黃河源頭、長江源頭);四川(鬆潘、康定、巴塘、理塘、若爾蓋、青川、平武、萬源、南江、通江、邛崍、大邑、彭州、什邡、崇州、都江堰、丹巴、爐霍、道孚、德格、甘孜、色達、石渠、阿壩、紅原、壤塘);重慶(城口、巫山);西藏(丁青、芒康、崗巴、帕裏、黑河、阿裏、希夏邦馬峰、仲巴、班戈、申紮、可可西裏、普蘭、班公湖、嘉黎、巴青、安多、日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