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現生有蹄類的優勢類群——偶蹄目動物(八)(2 / 3)

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原動物,棲息的海拔高度在3000~5100米之間,範圍廣泛,各種草原環境中幾乎都可以生存,但一般多見於高寒草甸和幹草原地帶,在高原荒漠和半荒漠景觀中數量較少。特別喜歡草本植物生長較茂盛和水源充足的地方,但活動範圍不十分固定,經常到處遊蕩。營群居的生活,但在不同季節會結成不同大小的群體。通常冬春季的群體較大,常常是數十頭,有時形成上百頭的大群;夏秋季節則結成幾頭到十幾頭的小群,也有單獨活動的個體。它的嗅覺不算靈敏,但聽覺和視覺極好,性情機警,遇到天敵後會迅速地逃遁,到一定距離後停下回頭凝望,然後再繼續奔逃,或者在原地休息、進食。食物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為主。它的奔跑速度極快,在高原上行動敏捷,疾走如飛,奔跑的時候兩耳向後倒下,短尾翹起,雪白的臀部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就像是掛著一麵鏡子,所以俗稱為“鏡麵羊”。

藏原羚的發情期為12月至翌年1月。雄獸之間的爭偶現象不激烈,僅僅是互相驅趕,被趕走的雄獸在交配期後仍然返回到群體中。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在7~8月生產,每胎產1仔,偶爾為2仔。幼仔2~3天後就能隨雌獸奔跑。從前藏原羚幾乎是青藏髙原隨處可見的有蹄類動物,但由於墾荒、采礦等人為因素的幹擾,以及濫捕濫獵現象的日趨嚴重,它的數量已經急劇下降,分布區域也在迅速縮小。

鵝喉羚雖然隸屬於瞪羚屬,但與黃羊的體形十分相似,差別主要有鼻骨的形狀不同,沒有眶下腺、鼠鼷腺等,稍微顯著一點的就是它的尾巴比黃羊長,所以又被稱為“長尾黃羊”。它的體長為85~140厘米,尾長12~15厘米,肩高為50~66厘米,體重為25~30千克。毛色與黃羊也有些不同,背部毛色較淺,呈淡黃褐色,胸部、腹部和四肢內側都呈白色,冬天的毛色更淺。尾巴毛為黑棕色,靠近基部的一半為赭黃色。雌獸頭上僅有大約3厘米高的隆起,雄獸頭上有角,長度為22~30厘米,向上伸直而略微向後彎,尖端略向內上方彎轉。除角尖外都有顯著的環狀橫棱,環的數目隨年齡而增加,最多為17條左右。上唇至眼平線為白色,喉部為白色,臀斑比藏原羚小,蹄子狹長而尖。頸部細長,雄獸在發情季節,喉部和頸部特別膨大,好像甲狀腺腫脹似的,狀如鵝喉,因而得名“鵝喉羚”。

奇怪的是,無論是雄獸、雌獸,還是幼仔,在乳房的兩側、鼠鼷部的前麵都各有1個大洞,洞口的直徑約為4厘米,洞深也有4~5厘米,洞口周圍的毛都朝著洞的方向生長,但洞內並沒有毛,裏麵僅有一些黏泥狀的物質,沒有較為明顯的氣味。在這層泥狀物的下麵的洞底部,有2個白色的小乳突。其形態結構很像袋鼠類的育兒袋,但卻比育兒袋小得多,而且袋口朝下。這個結構所具有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鵝喉羚在國外分布於亞洲中部、蒙古、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在我國已知的分布地點有:新疆(吐魯番、焉耆、拜城、阿克蘇、麥蓋提、莎車、哈密、且末、吉木乃、布爾津、昆侖山-阿爾金山);青海(德令哈、若木洪、大柴旦、冷湖、格孜湖);內蒙古(杭錦旗、鄂托克旗、烏拉特後旗、阿拉善左旗);甘肅(敦煌、酒臬、張掖、民勤、肅北、卓尼、臨夏)。

鵝喉羚共分化為大約5個亞種,我國有4個亞種,南疆亞種分布於新疆南部;北疆亞種分布於新疆準噶爾盆地一帶;蒙古亞種分布於甘肅和內蒙古;柴達木亞種分布於青海以及毗鄰的地區。

鵝喉羚是一種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區的種類,棲息在海拔300~6000米之間的幹燥荒涼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平時常結成4~6頭一起的小群生活,秋季彙集成百餘隻的大群作季節性遷移,有時還與野驢混群活動。雌獸產仔後與幼仔組成群體,^雄獸單獨活動,或者與其他雄獸結成小群。喜歡在開闊地區活動,尤其是早晨和黃昏覓食頻繁,主要以艾蒿類和禾本科植物為食,但很少飲水,很耐渴。奔跑能力很強,善於在開闊地的戈壁灘上迅速奔跑或在沙柳叢中穿行。性情敏捷而膽怯,稍有動靜,刹那間就能跑得蹤影難尋。覓食的時候群體成員常將尾巴樹立,並且橫向搖動。雄獸則喜歡互相以角對頂,或以後肢支撐,作人立狀,觀察四周的動靜。

鵝喉羚每年11月至翌年1月發情,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左右,每胎產1~2仔。1~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7年左右。

由於非法獵捕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鵝喉羚的分布範圍也在不斷縮小,數量逐年下降,所以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恢複其種群數量。

身披“軟黃金”的珍獸——藏羚

藏羚又叫羚羊、藏羚羊、長角羊、獨角獸、一角獸等,體形也與黃羊相似,但比黃羊大,也顯得健壯。體長為117~146厘米,尾長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體重45~60千克。通體的被毛都非常豐厚細密,呈淡黃褐色,略染一些粉紅色,腹部、四肢內側為白色,雄獸的麵部和四肢的前緣為黑色或黑褐色。頭部寬而長,雄獸的吻部粗壯多毛,上唇寬厚,沒有眶下腺。鼻部腫脹而略微隆起,鼻腔寬闊,向兩側呈半球狀鼓脹,鼻端被毛,鼻孔較大,略向下彎。每個鼻孔內還有1個小囊,其作用是為了幫助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進行呼吸,以利於快速奔跑。四肢強健而勻稱,蹄子側扁而尖。尾巴較短,端部尖細。鼠鼷部有兩個對稱的皮囊狀鼠鼷腺,非常發達,能分泌有香味的黃褐色分泌物。雌獸沒有角。雄獸有角,角形特殊,有20多個明顯的橫棱,細長似鞭,烏黑發亮,從頭頂幾乎垂直向上,僅光滑的角尖稍微有一點向內傾斜,長度一般為60厘米左右,最長紀錄是72.4厘米,非常漂亮。因為兩隻角長得十分勻稱,由側麵遠遠望去,卻好像隻有一隻角,所以被稱為“獨角獸”或“一角獸”。

藏羚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分布於印度北部等地,主要分布於我國青藏高原,已知的分布地點有:青海(格爾水、曲麻茱、黃河源頭、共和、貴南、昆侖山-阿爾金山、玉樹);新疆(且末);四川(德格、甘孜、石渠);西藏(班公湖、羅多克、多瑪爾、黑河、阿裏、申紮、班戈、可可西裏、仲巴、雅魯藏布江上遊、安多、雙湖)。

藏羚棲息於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環境中,尤其喜歡水源附近的平坦草灘。性情膽怯,常隱藏在岩穴中,或者在較為平坦的地方挖掘一個小淺坑,將整個身子匿伏其內,隻露出頭部,既可以躲避風沙,又可以發現敵害。早晨和黃昏出來活動,到溪邊覓食禾本科和莎草科的雜草等。平時多結成3~5隻,或者10隻左右的小群活動,逃逸時雄獸在前,依次跟隨,很有次序。但有時會突然出現發瘋似的狂奔亂跳,這是因為有蠅蛆鑽入了它的屁股內。它的寬大的鼻腔有利於呼吸,所以能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奔跑,時速可達80千米,常使狼等食肉獸類望而興歎。另外,當狼突然逼近的時候,藏羚群體往往並不四散奔逃,而是聚在一起,低著頭,以長角為武器與狼對峙,也常常使狼無從下手,隻得作罷。

冬末春初為交配季節,雄獸處於興奮狀態,食欲減退,身體消瘦。每隻雄魯控製10~20隻雌獸,嚴格看守,不讓一隻雌獸溜走或者被其他雄獸奪走。如果發現有其他雄獸靠近,便會便挺身而出,低首發出叫聲,並以角猛擊。有趣的是,失敗者往往掉頭逃跑一段後,又慢慢地尾隨過來,直到多次失敗以後,才不得不放棄。還有的時候,雄獸會以肛門指向雌獸們,並且用蹄擊地,曲尾低首,發出輕蔑的叫聲,表示不再願意統領它們。雌獸們就可以自動解散,尋覓其他雄獸去了。雌獸於5~6月生產,每胎產1仔。

藏羚在分類學上隸屬於牛科、藏羚屬。藏羚屬僅有1種,它與高鼻羚羊、羊羚類、羊牛類、綿羊類、岩羊類、山羊類、半羊類等通稱為羊類,共同特點是體形比羚羊類較大而粗重,蹄形較寬鈍,吻鼻部的上方鼓脹或有凹槽,一般雄獸和雌獸均有角,如果僅雄獸有角,則角的形狀幾乎筆直。

藏羚的經濟價值極大,其肉味香、鮮嫩;角可以製成各種不同用途的工藝品,如煙嘴、煙鬥、刀鞘等,還可以入藥,其價值僅次於高鼻羚羊角,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作用,主治高熱昏迷、小兒驚風、肝熱目赤、癰瘡腫毒等病症。將角燒成炭,研細,還可以用於治療甲狀腺腫大、胃炎、久瀉以及催產等,將其血煮成塊,晾幹,搗碎,可以治療腹瀉。但是藏羚身上價值最高的則是“藏羚絨”,具有輕柔、細軟、堅韌、保暖性強的特點。據說一條藏羚絨織成的披肩,可以很輕易地從一枚戒指中間穿過,所以被譽為“戒指披肩”,又有“軟黃金”之稱。其古老的加工技術出自克什米爾地區,自古以來,當地的姑娘出嫁時都以擁有一條藏羚絨披肩為榮。後來,戒指披肩傳入歐洲,更是受到了達宮貴人的青睞,據說當年叱吒風雲的拿破侖就曾一次訂製了40件,作為禮物送給約瑟芬。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藏玲絨製品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的走俏商品,一件戒指披肩的價格竟然達到17000美元!巨額的利潤使偷獵、走私分子變得無比瘋狂,於是在短短幾年內,藏羚羊就由青藏高原上的優勢物種急劇下降成為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