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青海省境內的可可西裏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西北部腹地,夾在昆侖山與唐古拉山之間,是我國最大的無人區,也是最後一塊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總麵積為9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這裏氣候惡劣,常年大風,最大風速可達20~28米∕秒,年均氣溫為-4℃,含氧量僅為內地的50%,因為高寒、乏氧、人跡罕至,被稱作“無人區”。
可可西裏在蒙語中是“美麗的少女”的意思,遠遠望去,海拔6860米的昆侖山布喀達阪峰是她高昂的頭顱,碩大的冰川構成了她不朽的筋骨,可可西裏山和冬布勒山則是高聳的乳峰,點綴在山地間的三個寬穀湖盆帶上的幾百個湖泊,恰似姑娘身上鑲嵌著的串串珠寶,由格拉丹東冰峰流下的沱沱河、孕爾曲和楚瑪爾河彙成了她的血脈,而天上的飛禽與地上的走獸則是她生命中的精靈,使這片人類的“生命禁區”呈現出勃勃生機。
據統計,在可可西裏星羅棋布的湖泊中,麵積大於1平方幹米的就達107個,湖泊周圍都有較好的草場,為數量眾多的野生動物的棲息提供了條件,成為它們生息的樂園。目前已知的就有哺乳類動物16種,鳥類30餘種,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的雪豹、西藏野驢、野犛牛、藏羚、金雕、胡兀鷲等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世紀世紀初,外國“探險家”曾到過可可西裏,當時在幾千米的距離內一次就能看到成千上萬隻野生動物,最大的一群藏羚竟達2萬多隻。然而,現在這種景象再也見不到了,每個藏玲群體隻有數百隻,最多也不超過3000隻,可可西裏野生動物的數量在10年之間就下降了2/3。成群結隊的偷獵者攜帶槍支,開著卡車對藏羚進行圍捕,一道道車轍在人跡罕至的無人區軋出一條條通衢大道,然後子裝滿了成百上千張藏羚皮揚長而去。被剝了皮的藏羚屍橫遍野,與被丟棄的汽油桶擺成一幅幅慘不忍睹的屠殺場麵,成為亙古荒原上人類貪欲的醜惡痕跡。
藏羚被獵殺後,藏羚絨首先被大量走私到尼泊爾、印度、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據印度官方提供的數據,僅1992年一年就有大約4400多隻藏羚被獵殺。而實際上每年被獵殺的藏羚遠遠不止數千隻,1992年以來,僅青海省就查獲了80多起有關藏玲的重大和特大案件,收繳藏羚皮近萬張。一個名叫根堆的走私分子一年就收購7000張藏羚皮張,得到藏羚絨達680.25千克,1997年5月在中印邊境的一個山口被我國海關截獲。為了躲避公安人員和巡邏隊的檢查,偷獵者也不斷變換著數。有的偷獵者不再用汽車,而是趕著毛驢、駱駝、犛牛等進山,或者在禁獵區的邊緣將拖拉機拆散,每人背著一部分零件往裏走上幾千米之後,再組裝起來繼續往裏麵開,遇到關卡或巡邏隊後就再把拖拉機拆散藏起來,把槍支彈藥裝進改造的汽油桶裏,以逃避檢查。
為了製止日益猖獗的非法偷獵活動,1992年在治多縣委副書記索南達傑的領導下,成立了治多縣西部工作委員會,進入可可西裏開展勘查和保護工作,並多次與偷獵者交火。1994年的一天,索南達傑隻身一人與18名持槍歹徒進行槍戰,不幸壯烈犧牲。他在犧牲時仍然保持著推子彈上膛的姿勢,可可西裏的嚴寒把他凍成了一尊雕塑。懾於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歹徒們竟沒有膽敢搶走他身邊的兩輛卡車和1300多張藏羚皮張。在海拔4700米的昆侖山口,索南達傑的遺像鑲嵌在高聳的紀念碑上。
過往的藏胞們總要燃香擺供,祭奠這位為保護藏羚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英雄。索南達傑的名字不僅鐫刻在青藏高原上,也鐫刻在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史冊上。
早在1979年,藏羚絨製品的國際貿易就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所禁止,我國海關也從未出口過一克藏羚絨,但是藏羚絨製品的黑市交易在歐美等地至今仍然十分活躍,在倫敦的一家商店裏就擺放著價值200萬英鎊的藏羚絨製品,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活動中,也有130多件戒指披肩參加拍賣,國際市場上每年藏羚絨的貿易額竟達幾千萬美元。
因此,隻要這種非法的藏羚絨交易一天不杜絕,可可西裏的槍聲就一天不會停止。現在,青藏高原上惟一的武裝反偷獵隊伍——青海治多縣西部工作委員會的林業公安小分隊,仍然不畏艱險,在廣袤無垠、寒風呼嘯的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中進行巡邏,並且建立了“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向人們昭示著英雄不死,後繼有人。
高鼻羚羊又叫大鼻羚羊、賽加羚羊,體長為90~144厘米,尾長7~8厘米,肩高63~83厘米,雄獸體重37~60千克,雌獸較小,為29~37千克。夏天毛短,呈淡棕黃色,由頸部沿著脊柱到尾基有一條深褐色的背中線,腹部白色;冬天毛長而密,全身幾乎都是白色或汙白色。雄獸的頰部、喉部和胸前都長著長毛,好似胡須一般。雌獸在頭骨上有2個小突起。雄獸也有細長的角,但沒有藏羚的角長,長度在26~37厘米之間,最長紀錄為37.4厘米,粗13.3厘米。角基本直豎,角尖稍向前彎,略呈鉤狀,上麵有11~13個棱狀環節。角呈琥珀色的半透明狀,向陽光透視,角尖內有血絲和血斑樣影,基部稍呈青灰色,圓形,有骨塞,名叫“羚羊塞”,占全長的1/3~1/2。骨塞堅硬而重,橫截麵的四周呈齒狀而與外麵的角質層密合。角內沒有骨塞的部分,中心有一條扁扁的角形小孔,直通近尖端,俗稱為“通天眼”,質地堅硬,不易折斷。
高鼻羚羊頭大而粗,臉部較長,眼大,眼眶突出,耳短,呈圓形。它的鼻子非常特殊,鼻端大,鼻中間具槽,鼻腔呈腫脹狀鼓起,比藏羚鼻子膨脹的程度要大得多,有很多褶皺,而且整個鼻子延長,稍似象鼻那樣形成管狀下垂,鼻腔中的鼻毛很多,兩個鼻孔就朝下開在管的下端,口也向下,這樣可以起到溫暖和濕潤空氣的作用,還能防止風沙進入,適於荒漠地帶的缺氧環境。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肌肉,可以使鼻子靈活地轉動,采食的時候將鼻子向一側彎曲。尾巴特別短,四肢較細,但強健有力,不過在站立或行走時的姿態比較特殊,頭部低垂,頸向前伸,好似彎腰的樣子。
高鼻羚羊在國外分布於俄羅斯、蒙古和哈薩克斯坦等地,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有蒙古亞種,分布於新疆準噶爾盆地一帶,但野外種群可能已經絕滅,或許會有零散個體出現在中哈邊界的阿拉山口或吉木乃、中蒙邊界的北塔山與木壘等地。
高鼻羚羊棲息於草原、灌叢和荒漠地區,一般結成小群活動,夏季可達20~30隻。主要以禾本科的各種草類,以及灌木等植物為食。在其所吃植物中,有13%是家畜不喜食的植物,其中常含有毒物質和鹽分,但它卻能夠適應、消化和分解。吃含水較多的植物時,可以較長時間不飲水。在極其幹旱的情況下,才結群去找尋水源。冬季,它們能挖食埋在厚雪下、含蛋白質和脂肪的艾屬植物。喜結群遊蕩,有季節性南北遷移現象。它的嗅覺非常靈敏,聽覺和視覺也很發達。平時走路有低頭的習慣,受驚時一步能跳出6米多遠,奔跑的速度也很快。秋季發情交配,雄獸占有一定的領域,通常與5~15頭雌獸結成小群,形成“一夫多妻”的繁殖群。其間,如果其他雄獸侵入其領域,便會發生殘酷的求偶格鬥,甚至造成死亡。雌獸的懷孕期為139~152天,每胎產1~2仔,偶爾產3仔。幼仔初生時為3500克左右,哺乳期大約為2個月。1~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0~12年。
狼是高鼻羚羊的主要天敵,捕食交配期後身體虛弱的雄獸和懷孕的雌獸以及幼仔等。特別是在冬季大雪過後或冰凍時期,由於高鼻羚羊的體重較大,其狹小的蹄子容易陷入冰雪之中,而體重較輕的狼卻可以憑借寬闊多毛的腳掌在雪地上奔跑,而且狡滑的狼又諳熟高鼻羚羊的活動路線,所以往往能夠得手。
由於高鼻羚羊的皮、毛、肉均可利用,它的角更是赫赫有名,在中藥裏稱為羚羊角,尤其是角尖為半透明而中間有血痕的品質最佳,俗稱為“活羚角”或“羚角尖”,富含角質蛋白、磷酸鈣和不溶性無機鹽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息風、明目退燒的功能,主治溫熱病、高熱、驚癇抽搐、肝熱目赤、癰瘡腫毒等症,是“羚翹解毒丸”中的主要成分,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因此,人們長期對它濫加獵殺,致使數量和分布範圍大大減少,到20世紀初期為止,全世界隻剩下1000頭左右。後來在產地各國的大力保護下,資源得到恢複,上升到20萬頭左右。但是在我國自從20世紀40年代以後,就已經很難見到,60年代以後終於在野外絕跡。
1988年秋季和1989年春季,我國從原東德和美國分批引進了幾對高鼻羚羊,飼養在甘肅武威瀕危野生動物繁育中心,進行人工繁育,已經建立了10餘隻的一個人工種群,但種群增長速度還很慢,尚不能達到重引入的要求。
高鼻羚羊在分類學上隸屬於牛科、高鼻羚羊屬。該屬僅有1種,與藏羚屬的親緣關係比較接近,特點是隻有雄獸的角比較發達,有顏麵腺和眶前窩,吻鼻部明顯膨大,高聳而向下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