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中的大型食草動物——扭角羚
扭角羚又叫牛羚或羚牛,是生活在亞高山森林中的一種大型食草動物。它的體毛厚而長,具有光澤,隨分布地區的不同,從北向南呈白色或淡金黃色、灰褐色、棕褐色和黑褐色。體形如牛,粗壯敦實,體長1.8~2.1米,體重為230~275千米。肩高1.3~1.4米,明顯高於臀部。尾短,長度僅有18~22厘米,但毛很多。四肢粗壯有力,蹄子也較寬大。頭大頸粗,眼大而圓,吻部寬厚,與鼻尖均裸露,呈漆黑色,隆起較高,鼻孔位於側上方,呈扁圓形,鼻腔較大。上唇具有稀疏的短毛,頜下和頸下則長著長度為20~25厘米的胡須狀長垂毛。最奇特的是,雄性和雌的頭上都有粗大的角,基部至2/3處具寬厚的橫棱,角尖光滑,從頂骨後邊先彎向兩側,然後向後上方扭轉,曲如彎弓,角尖向內,因此得名“扭角羚”。
扭角羚在國外分布於不丹和緬甸北部等地,在我國已知的分布地點有:四川(平武、康定、鬆潘、寶興、峨眉、青川、綿竹、北川、洪雅、美姑、雷波、越西、馬邊、峨邊、滎經、石棉、天全、蘆山、冕寧、木裏、鹽源、大邑、什邡、都江堰、丹巴、瀘定、九龍、理塘、黑水、小金、南坪、墳川、茂縣、安縣);陝西(周至、寧陝、太白、佛坪、洋縣、石泉、留壩、眉梁、戶縣、鎮安、柞水、藍田、高縣、太白山);甘肅(文縣、舟曲、迭部、武都、徽縣、康縣);雲南(騰衝、貢山、瀘水);西藏(林芝、米林、波密、八宿、墨脫、隆子、錯那、察隅、加查、朗縣)。
扭角羚沿秦嶺、邛崍山、涼山、高黎貢山和喜馬拉雅山等山係分布,共分化為4個亞種,毛色均有差異,其中四川亞種和秦嶺亞種是我國的特產。秦嶺亞種分布於陝西南部和甘肅南部,因為青壯年毛色純白,老年毛色金黃,分別稱為“白羊”及“金色扭角羚”,此外還有一些灰色型、黑色型和黑色、黑褐色、黃色混雜的雜色型;四川亞種體色為灰棕色,分布於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不丹亞種體色主要為黑色,分布於西藏南部;指名亞種體色主要為淺茶黃色至褐黑色,分布於西藏東南部、雲南西部和四川西南部。
扭角羚主要棲息在海拔高度為2000~4000米之間的針葉林和高山草甸帶,當冬季食物缺乏時,則向低山地帶遷移。它過著群居的生活,少則三五隻,多達幾十隻,甚至上百隻。單獨的扭角羚多為成年雄性,無一定的活動路線,一年四季在山上遊蕩,警惕性比群居的扭角羚還要高,發現危險就逃之夭夭。扭角羚的群體社會是一個神秘的世界,儼然如同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它們睡覺時多圍成一個大圓圈,頭向外,尾朝內,成體在外,幼仔居中。在行進時,就像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前麵有雄壯的“頭玲”率領,後麵有其他雄性緊隨,護衛著老年個體、亞成體和貼在雌性身邊的幼仔。它們在山地林中行進的速度很快,還具有很強的攀附岩壁的本領,坡度為70°~80°的險峻裸岩上都能見到它們的足跡。扭角羚群體上下山坡時也很有特點,被人們稱之為“上山一條線,下山一盤散”,這樣可以避免踏絆岩石翻滾,砸傷同伴。和許多食草動物一樣,扭角羚也有嗜鹽的習性,而且大多定時定點到含鹽堿的水塘邊飲水。它們在山間吃草或休息時,通常要有幾隻“哨兵”在站在高處向四周眺望,其他成員則安然地或臥塘睡覺,或互相蹭癢,翻滾追逐,舔吃青草,幼仔則依偎在雌性的身邊。扭角羚的食物包括鬆花竹、空洞菜、石莢菜、冷杉樹皮等40多種植物。取食的時候,對於較高的植物,就用頭頸將其拱彎,再用前後肢壓住采食。對於粗大的喬木,則用前肢搭在樹幹上取食。此外,還常用角摩擦樹幹,使樹皮鬆弛或脫落,然後用牙刮齧取食。扭角羚的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敏,一旦“哨兵”發現天敵出現,立即發出“波羅,波羅”的警叫聲,扭角玲群體立即停止覓食,警惕地注視著周圍或空中,或沿山坡逃走。扭角羚的活動極有規律,在四川人們稱它“七上八下九歸塘,十冬臘月梁嘴上”,反映了它們隨氣候變化和植物的生長規律作垂直性的遷移,並在夏季常常舔食池塘處的天然鹽堿等習性。
每年7~8月是扭角羚的繁殖季節,這時雄性之間展開的求偶爭鬥,打破了平日和睦的氣氛,它們使出全身解數狠狠地撞擊對手,使林間空地變成了它們的“戰場”,“砰砰”之聲震蕩山穀。爭鬥的過程異常殘酷、激烈,有的被撞斷了一隻角,變成了“獨角羚”,有的被劃破了身體,渾身是血,有的被劃破了肚子,死在山穀之間。鬥敗的雄性隻能跟在群體的後邊,伺機尋找交配的機會,俗稱為“扯邊羚”。雌性的懷孕期為8~9個月,在翌年的1~2月產仔,每次產1~2仔。幼仔出生後3天便可隨雌性活動,6個月開始吃草,1歲時開始露角。2歲達到性成熟,角向上伸直,稱為羊叉角。3~4歲時角才開始扭轉,先轉向外,再轉向後,隨著年齡增長,兩角基部逐漸靠攏,角尖扭向外後側。扭角羚的壽命為14~16年。
扭角羚的天敵有豺狗、豹和黑熊等,在龐大的扭角羚群體行動時,它們也不敢貿然進攻,多是悄悄地尾隨於後,當扭角羚群體在陡峭的山路中行進,出現摔傷或掉隊的單隻個體時,才伺機而上,飽餐一頓。
扭角羚在分類學中隸屬於偶蹄目、牛科、扭角羚屬。該屬中僅有扭角羚1種,因為它的長相較為奇特,與眾不同,因為有隆起的吻鼻、低矮的臀部、下頜的長須和短小的尾巴,所以最早曾將它與鬣羚、斑羚等歸為一類,認為其形態介於山羊與羚羊之間,但其體形大小足可以與野牛相類比,但角的形狀卻與牛類大不相同,後來才把它同產於北美洲的麝牛歸為一類,稱為羊牛類,介於綿羊和牛之間。
扭角羚的化石僅發現在我國華北地區,最早在山西榆社上新世的地層中和河北泥河灣的地層中發現,後來又在河南安陽的殷墟中發掘到全新世地層的化石,係由上新世地層的化石種進化而來,與現生的種相近,角較為平直,可能是經過長期自然條件的變化,後來絕滅的一個扭角羚亞種。
扭角羚的化石僅發現於華北平原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而現生的扭角羚則均生活在陝西、四川、西藏、甘肅、雲南等地的高寒山區。由此推論扭角羚的祖先可能是適應丘陵草原環境的種類,最早棲息於華北平原地區,後來由於第四紀更新世中期和晚期的冰川的侵襲,迫使其擴散到秦嶺、岷山和青藏高原地區,並且逐步適應了高寒山區的地形和氣候而生存至今。
從現生的4個亞種來看,其從北向南的發展趨勢是:棲息地的海拔高度從北向南逐漸升高;毛的顏色從白到黑逐漸變深;體形逐漸變小;角從比較平直,逐漸趨向彎曲而且變小,這些都是對山地森林環境棲息的不斷適應的結果。比較化石種類和現生的4個亞種的變化趨勢,可以認為秦嶺亞種是較為古老和原始的類型,而四川亞種、指名亞種、不丹亞種依次趨於進步。
出沒於懸崖峭壁間的食草動物——鬣羚
鬣羚又叫蘇門羚,這是因為它的模式標本得自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的緣故,而在其他產地也都有種種不同的俗名,例如在我國,西南的四川等地叫它“山驢子”或“崖驢”,雲南叫它“山騾”,西藏的昌都一帶叫它“野牛”,華中地區的湖北、湖南以及四川東部一帶叫它“鬣羊”或“明鬃羊”,安徽黃山地區叫它“四不像”,或者“天馬”等等,如此多而混亂的俗名,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它外貌特征的奇特,似乎與驢、騾、羊、牛、羚、馬等眾多常見的食草動物都有些相像,但又都不太像,實在令人稱奇。它的體長為140~190厘米,尾長9~16厘米,肩高86~110厘米,體重100~140千克,雄獸和雌獸之間的大小差別不顯著。體形較大,頭形狹長,四肢粗壯,強健有力,蹄短而堅實。被毛稀疏而粗硬,吻端裸露,唇的周圍有髭毛,有明顯的球囊狀眶下腺,其開口處有一撮叢毛。兩隻耳朵特別狹長,可達19~21厘米,端部較尖,很像驢的耳朵。雄獸和雌獸均有短角,介於兩耳之間,距離較遠,形狀較為簡單,兩角自額骨的後部長出後,平行而稍呈弧形往後伸展,角的橫切麵呈圓形,末端較尖,角的表麵具有環狀的棱及不規則的縱行溝紋,角尖處較為光滑,長度為20~26厘米,粗13~16厘米,最長的紀錄得自喜馬拉雅山地區,為32.4厘米。鼠鼷部具2對乳頭。身體的毛色較深,以黑色為主,雜有灰褐色毛,毛基為灰白色或白色。暗黑色的脊紋貫穿整個脊背。上下嘴唇、頜部汙白色或灰白色。前額、耳背沾有深淺不一的棕色。頭後自角的基部到頸背的鬣或鬃毛很長,為白色或灰白色,也有的雜以棕色、黑色,長度為15~20厘米,由頸部下披,成為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四肢的毛為赤褐色,向下轉為黃褐色。尾巴不長,與身體的色調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