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森林中的小動物一一雪兔
雪兔又叫白兔、變色兔,體形比普通的家兔略大,鼻腔也大,下門齒長而堅固,這些既是對寒冷地域的適應,也表明它是更為進化的物種。它的體長為45~54厘米,尾長5~6.5厘米,體重為千克。夏季雪兔的體毛為淡栗褐色並雜有黑色毛尖針毛,頭頂及耳背部雜有大量的黑褐色短毛,耳尖呈黑褐色,喉部、胸部及前後肢的外側為淡黃褐色,頦、腹部及四肢內側為純白色,前肢腳掌的刷毛呈淺栗色,尾的背麵有褐色斑紋。冬季全身呈雪白色,厚密而柔軟,體側的毛長達5厘米,僅有耳尖和眼圈為黑褐色。
森雪兔的耳朵較家兔為短,這是因為在寒冷的地帶不僅需要布滿毛細血管的大耳朵來散熱,而且要常常將耳朵緊緊地貼在背上,以保存熱量。它的眼睛很大,置於頭的兩側,為其提供了大範圍的視野,可以同時前視、後視、側視和上視,真可謂眼觀六路。但惟一的缺欠是眼睛間的距離太大,要靠左右移動麵部才能看清物體,在快速奔跑時,往往來不及轉動麵部,所以常常撞牆、撞樹,“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恐怕就取材於此。它的尾短而寬,略呈圓形,正所謂“兔子尾巴長不了”。雪兔的腿肌發達而有力,前腿較短,具5趾,後腿較長,具4趾,腳下的毛多而蓬鬆,適於跳躍前進。
雪兔在曆史上的冰河時代曾廣泛分布於歐洲,以後隨著冰河的後退而遷移,現在殘存於北極極其附近的凍原地帶和阿爾卑斯山的高山地區,包括歐洲北部、俄羅斯、日本北海道和蒙古等,在我國已知的分布地點有:黑龍江(呼瑪、虎林、密山、三江平原);內蒙古(牙克石、根河、鄂溫克旗、海拉爾、紮羅木得、勉渡河、布特哈旗);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布爾津、福海、青河、塔爾巴哈台山、富蘊、塔城、額敏)。
雪兔共分化為16個亞種,我國有3~4個亞種,指名亞種夏季背部為黃褐色帶赭色,分布於新疆阿爾泰山地區;西伯利亞亞種夏季背部為淺灰色,沒有赤色雜毛,分布於新疆塔城、額敏等地;外貝加爾亞種夏季背部為暗褐色,雜以灰黑色斑點,分布於東北地區。此外,莫氏亞種在黑龍江東部可能也有分布。
雪兔棲息於寒溫帶或亞寒帶針葉林區的沼澤地的邊緣、河穀的蘆葦叢、柳樹叢中及白楊林中,是寒帶和亞寒帶森林的代表性動物之二。除發情期外,二般均為單獨活動。白天隱藏在灌叢、凹地和倒木下的簡單洞穴中,裏麵鋪墊有枯枝落葉和自己脫落的毛,清晨、黃昏及夜裏出來活動,巢穴並不固定,故有“狡兔三窟”的說法。它從不沿自己的足跡活動,總是迂回饒道進窩,接近窩邊時,先繞著圈子走,觀察細聽,然後慢慢地退著進窩。雪兔性情狡猾而機警,行動無一定規律,活動時通常先聳耳靜聽以決定去向,離窩前製造假象以便迷惑天敵,以便兔窩不被天敵發現。它的嗅覺十分靈敏,巢穴通常都在略微通風的地方,睡覺時鼻子朝上,以便隨時嗅到隨風飄來的天敵氣味,兩隻耳朵也警惕地傾聽任何一點異常的聲音。冬季降大雪後,它就挖一些一米多深的洞穴居住在裏麵,並且在雪地上形成縱橫交錯的跑道。遇到危險時,它的兩眼圓睜,耳朵緊貼在背上,呈低蹲伏,常常由於具有一身與環境相仿的保護色而躲過天敵的襲擊。雪兔善於跳躍和爬山,也適於在雪地上行走,平時活動多為緩慢跳躍,受驚時便一躍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飛馳而去,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它在快跑時一躍可達3米多遠,時速為50千米∕時左右,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野生動物之一。跑動之中常常騰空而起,高達1米以上,以便觀察周圍的動靜,再確定逃跑的方向。在奔跑時,它還能突然止步,急轉彎或跑回頭路以擺脫天敵的追擊。
雪兔是典型的食草動物,以草本植物及樹木的嫩枝、嫩葉為食,冬季還啃食樹皮。取食的時候細嚼慢咽,一般不喝水。它的糞便有兩種,一種是圓形的硬糞便,是一邊吃草一邊排出的,另一種是由盲腸富集了大量維生素和蛋白質,由膠膜裹著的軟糞便,常常在休息時排出,這時它就將嘴伸到尾下接住,再重新吃掉,以充分利用其中比普通糞便中多4~5倍的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正是因為具有這種雙重消化的功能,雪兔才能忍饑挨餓,隱藏起來忍受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避免天敵的侵襲。
雪兔平時膽小,性情溫和,然而一到3~5月的交配季節,就一反常態,不再像平時那樣謹慎而隱蔽,變得異常活躍,整天東奔西竄尋找配偶。為了獲得雌兔的青睞,雄獸常常歡蹦亂跳,嬉戲狂歡,跳躍時做出各種怪誕的動作,這就是諺語中所說的“狂若三月之野兔”。在這段時間裏每隻雌獸的後邊都會跟隨著幾隻雄獸,有時六七隻雄獸為了爭奪一隻雌獸而相互角逐,激烈爭鬥。它們後腿站立,象拳擊運動員那樣,用前爪猛擊對方,或扭打撕咬,最後取得勝利的雄獸才能與雌獸交配。雪兔一年繁殖2~3胎,懷孕期約為50天,每胎產2~10仔,以2—5仔居多。初生幼仔身體被有密毛,體重為90~120克,它與家兔不同,出生後就能睜開眼睛,20天後開始獨立生活,9~11個月就能達到性成熟。壽命為10~13年。
雪兔幾乎是所有猛獸、猛禽和蛇類等的獵捕對象,主要天敵有猞猁、狼、狐、貓頭鷹等。因此,它在自然界中是生活在一個極不安寧的環境裏,隨時都有被捕食的危險,總是處於緊張狀態。然而,它還是靠著一身隨環境而變化的毛色,敏銳而警覺的感官,固有的禦敵本領和較強的繁殖能力,世世代代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雪兔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兔形目、兔科、兔屬。兔形目動物的主要特點是上頜具有兩對前後重疊的門齒,前1對較大,前方有明顯的縱溝;後1對極小,隱於前1對的後方,呈圓柱狀。下頜具有門齒1對,無犬齒,在門齒與前臼齒之間有很長的齒隙。前臼齒與臼齒的咀嚼麵一般可分為前後兩部。左右上齒列間的寬度比下齒列間的寬度要大得多,咬肌的特化程度也比較低,在咀嚼食物時同時隻能有一側的上下齒列相對,因此它們的上下頜是經常左右移動的。另外還有上唇中部有縱裂;耳朵長;尾巴短小;後肢顯著長於前肢;前肢不能抱著食物吃;主要以草類為食,具有雙重消化功能;善於跳躍等。更為奇特的是,雄獸的陰囊位於陰莖的前麵,這在有胎盤的哺乳動物中是絕無僅有的。
兔形目動物過去長期被並入齧齒目中,其實它們的係統發生和身體結構與齧齒目也有很多差異,兩類動物沿著完全不同的獨立道路平行發展。從化石來看,化石兔與齧齒目的頭骨和牙齒構造基本不同,所以現生種類的一些相似之處,隻是演化上的趨同現象。兔形目動物是從古代真獸類祖先分化出來的一個適應草原地帶生活的類群,最早的化石是發現於古新世晚期的原古兔,尚無2對上門齒的分化。此後分化為兩支:一支是耳朵短圓、四肢幾乎等長但都比較短、尾巴退化得隻剩下痕跡的鼠兔類;另一支是向快速奔跑方向發展的兔類,前腿短,適於著地,後腿較長,適於奔跑,長長的耳朵,則是它們靈敏的收音工具。
現生的兔形目動物在全世界共有兔科和鼠兔科2科,大約10屬、61種,我國約有2科、2屬、27種,其中雪兔、海南兔和塔裏木兔等3種均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兔屬世界上共有22種,我國有9種,常見的有分布於東北地區的東北兔、分布於黑龍江的東北黑兔、分布於東南的東南兔、分布於西南和西北的灰尾兔和廣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草兔等。人工飼養的家兔品種也有很多,比較優良的有肉用的比利時種、毛皮用的細毛兔、毛用的安哥拉兔等。而我國的家兔,是早在先秦時期由分布於地中海周圍的一種穴兔馴化而成的。
野生的兔類都是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動物,肉為高蛋白質、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堪稱野味中的珍寶。兔的皮毛,特別是雪兔,毛長而柔軟,質量好,可製各種皮衣,皮帽,手套等。但是,許多種類的數量較少,有些甚至瀕臨絕滅,因為它們的體形不大,影響較小,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亟待進一步加強保護工作。
塔裏木兔又叫南疆兔、莎車兔,體形較小,毛色較淺,體長為29~43厘米,尾長6~11厘米,體重1.2~1.6千克。耳朵較大,耳尖不呈黑色,是它與雪兔最明顯的區別。體毛短而直,夏季背部為沙褐色,雜以灰黑色的細斑,體側為沙黃色,頦、喉及腹部為白色。頭部和顏麵的顏色與背部相同,兩頰較為淺淡,眼周色深,呈深沙褐色。頸部下麵有沙黃色的橫帶。尾巴的背麵的顏色與背部相同,腹麵呈白色。冬季的毛色非常淺,從頭部、背部至尾巴的背麵均為淺沙棕色。雌獸有3對乳頭,2對在胸部,1對在腹部。
塔裏木兔沒有亞種分化,是我國的特產物種,分布於新疆塔裏木盆地及羅布泊地區的阿克蘇、若羌、米蘭、阿拉幹、尉犁、庫爾勒、巴楚、且末、莎車、和田、喀什等地。塔裏術兔是典型的荒漠地帶物種,棲息在塔裏木盆地海拔900~1200米的河流和羅布泊附近,以及沿河兩岸的胡揚和紅柳林中、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四周的半沙漠草原和塔裏木河河水泛濫地區等。一般在早晨和黃昏活動,但隨著季節的不同而有一定變化。冬季為了躲避敵害,僅在黎明之前和黃昏之後才出來覓食,大多活動在長有紅柳的鬆軟沙丘地帶,挖掘蘆葦、羅布麻、甘草、駱駝刺等植物的根為食,白天則隱匿於灌叢之下。夏季在白天也經常出來活動,常集中到河邊飲水,喜食灌木、半灌木的外皮、幼嫩枝條和綠草等。夏季是塔裏木兔的繁殖期,雄獸和雌獸追逐求偶的活動從2月可以一直延續到7月。雌獸每年繁殖2~3窩,每窩產2~5仔。初生的幼仔全身被毛,睜眼,能活動,哺乳期僅有3~5天,以後便能離開雌獸,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