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裏木兔的毛皮可以利用,肉能食,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數量在一些地區明顯下降,尤其是在城鎮的周圍已經基本絕跡。海南兔體形較小,耳朵向前折時不能達到鼻端,與雪兔和塔裏木兔不同。體長35~39厘米,尾長4~7厘米,體重1.1~1.8千克。頭小而圓。毛色比較鮮豔,尤其是在冬季,頭頂和背部為棕黑色,腹部大多為乳白色,體側為棕黃色和棕白色相混雜。眼先和眼眶的周圍為白色,頦部為純白色,頸部下麵為棕黃色,前肢棕褐色,後肢的內側棕黃色,外側白色。四肢的趾掌均為烏棕色。尾巴的上麵為黑色,下麵純白色。上頜門齒齒麵縱溝的斷麵為倒置的“Y”形,裏麵充滿了粘膠狀物質。
海南兔也是我國的特產物種,沒有亞種分化,分布於海南的南豐、海口、東方、陵水、樂東、儋州、昌江、白沙等地。從前曾將它列為緬甸兔的1個亞種,但後來的研究表明,它們之間有著許多明顯的差別,把它們歸為同一個種是不恰當的。
海南兔棲息在丘陵平野的灌叢低草坡和濱海地區的旱生性草原中,在地勢較為平坦、幹爽、草木叢堆間雜的地帶較多,而從不到高山地區活動。喜歡在草叢中棲居,不住地穴,也不善於挖掘洞穴。主要在夜晚活動,從天黑時開始到次日淩晨,以午夜前最為活躍,後半夜活動較少,但有時白天也會出來覓食。性情溫馴怯弱,禦敵能力差,通常以逃跑、跳躍和藏匿等方法躲避敵害。
海南兔的肉可以食用,同時它也是產地的毛皮獸之一,皮鞣製後可作衣帽、手套和皮褥等,但質量並不高。從前年產量可達10000張,大大超過家兔的皮張。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產量明顯下降,每年甚至已不足1000張。
“水利工程建築師”——歐亞河狸
歐亞河狸又叫河狸或海狸,是一種半水棲的珍貴哺乳動物,也是體型最大的齧齒動物,體長達70~100厘米,體重11~30千克。體型肥胖溜圓,毛色主要為棕褐色,雜以黑、灰、黃、白等,有兩層毛,外層粗而長,內層細密柔軟而光亮,它還常用前爪在身體上塗抹尾下的分泌腺所分泌的油臘,用於防濕。由於適應水棲的生活,身體上的許多部位都起了很大變化,它的前肢弱小,無蹼,但具有一對利爪,適於挖掘;後肢短健,強壯有力,能支持身體半直立行走,趾間生長著寬大的蹼,適於劃水遊泳。身後拖著一條寬大扁平的尾巴,上麵覆蓋著密密麻麻的小鱗片,很像一個船舵。門齒大而銳利,能啃斷相當粗大的樹幹,還可以在水中張開口銜枝運送。這是因為氣管入口處的喉頭往上突出,與後鼻口緊緊地附在一起,從鼻孔通過喉頭、氣管,到達肺的空氣通道完全沒有空隙所致。此外舌中央的部分往下卷起,可以和口蓋緊密地附在一起,因此即使在水中張開口,水也不會跑進氣管。但是,它也不能用口呼吸。它的牙齒呈橘紅色,下門齒長達7~12厘米。鼻孔中有小的瓣膜,能在潛水時關閉,防止水流入鼻孔。耳郭小而圓,裏麵有油性密毛,也有防水的功能。此外,眼上有透明的瞬膜,潛水的時候可以蓋上眼睛。
歐亞河狸曾經廣泛分布在北半球歐亞大陸的森林地帶的河流、湖泊、沼澤等地,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動物。化石證明,遠在4000萬年前,地球上就有了它的蹤跡。現生的歐亞河狸僅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的少數地區,共分化為7個亞種,我國僅有蒙新亞種,又叫蒙新河狸,見於新疆北部阿爾泰地區的青河縣和福海縣境內的布爾根河、青格裏河和烏倫古河流域,其中以布爾根河最為集中,青格裏河數量很少,烏倫河更是少見。蒙新河狸在國外還見於蒙古西部,是歐亞河狸分布區最南緣的一個稀有亞種,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
歐亞河狸大多生活在具河穀林帶的高原荒漠冷水性河流附近,水深、岸高、林密是其棲息環境的主要特點。流經中蒙兩國的布爾根河在我國境內部分僅有40千米長,恰似一條綠色玉帶鑲嵌在荒漠之中,河流坡降不大,水位相對穩定,河道蜿蜒曲折,沿河兩岸植物繁茂,形成以楊、柳為主的茂密河岸林,林下灌木、雜草叢生,岸邊挺水植物鬱鬱蔥蔥,是歐亞河狸最佳的生活環境。
歐亞河狸是遊泳和潛水的能手,能夠較長時間在水下生活。棲居方式大體有洞居、巢居和洞巢居結合體三類。單純的巢,多建在沼澤中或淺水中的島上。洞居有永久性和臨時性兩種,臨時性的洞穴為其進行短距離遷移時修築的,非常簡單。永久性洞穴是越冬、繁殖的場所,結構比較複雜,一半在陸地上,另一半則深入到水下,水中部分和地上部分都有許多出口,洞的中間有高90厘米,寬85厘米的膨大部分,裏麵鋪墊著幹草和樹葉,供進食、休息和生育之用。洞巢結合體也較常見,它在洞穴的基礎上,還在地麵上添加一個土木結構的巢。巢由樹枝和部分泥土組成,一半落在水裏,一半架在水上,高出地麵1米左右。
有趣的是,為了保持生活區內水位的穩定,它常常孜孜不倦地用樹枝、石塊和軟泥等壘成堤壩,以阻擋溪流的去路,使水流彙合成池塘,甚至成為湖泊,因此得到“水利工程建築師”的美譽。它修的堤壩長達數十米,還能挖幾十厘米寬,通行無阻的小運河,以便運送木頭和樹枝。它也經常將直徑為30厘米的樹幹咬斷,準備“興修水利”時所需的樹枝,如果周圍的樹木不多,就會遷往其他地方。
歐亞河狸白天躲在洞穴內睡覺,夜幕降臨後才精神抖擻地出外活動覓食。它以植物為食,所食的植物有200多種,蒙新河狸也已經記錄有30~40種,其中特別喜歡食用的有土倫柳、油柴柳、三蕊柳、白柳、苦楊、胡楊等樹木,以及水蔥、冰草、苔草、燈芯草、紅門草、車前草、酸膜等草本植物。它經常是先把樹放倒,運到河中,才開始慢慢地吃起來,這樣既可以吃到樹的嫩枝嫩葉,又能避免食肉動物等天敵的襲擊。平時有貯藏食物的習性,常將樹幹和樹皮用石頭壓在水底,以免丟失或被水衝走。秋末冬初則大量貯存食物,將巢穴上遊岸邊的樹木啃倒,采集直徑為1~10厘米不等的枝,,斷成1米左右長短的短棒,拖到水中,順水而下,在洞口附近將一頭插入泥底中固定起來,然後在其上再堆積大量枝條,構成食物堆,以供越冬食用。當冬季氣溫下降到零下-5~-10℃以後,河麵封凍,它就很少出洞活動了,但並不冬眠。
歐亞河狸性情溫和、機敏而膽怯,喜歡在外界幹擾較小的安靜環境中棲息。它的社群結構單位是由父母以及它們的小於兩歲半的子代所組成的家族,通常為5~7隻,偶爾也能見到9隻以上的大家族,一個家族常占有一段水域及其周圍的一片林地作為活動和取食場所。它也是一種領域性很強的動物,由於其泄殖腔內有2對大的腺體,1對是香腺,連接尿道,開口於泄殖腔;另1對是肛腺,位於香腺後麵,也開口於泄殖腔。這2對腺體的分泌物均含有特殊化學信息素,並具有個體特異性,可以用來標誌回歸路線、尋找配偶、標誌領域等,以彌補其陸上運動能力和聽力、視力等的不足。每個家族的成員常用泥土、樹枝、雜草堆成直徑10~40厘米的小堆,排上香腺的分泌物,做成氣味堆群。通過嗅聞氣味堆,家族成員之間便可以互相識別。當有外來個體入侵領域時,本家族的成員就發出信號以示抗議,如果入侵者不聽勸告,將招來整個家族的圍攻,直到入侵者敗北逃走為止。在捍衛領域的戰鬥中,家族成員常表現出高度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忘我的犧牲精神。
歐亞河狸的婚配為終生的一夫一妻製,隻有其中一方死亡後,另一方才再尋配偶。雄性和雌性共同承擔營巢、儲存食物、禦敵、撫育後代等活動,和睦相處,配合默契。它的繁殖能力遠不如其他大多數齧齒動物,每年隻生一胎,每胎多為2~4隻,所以增殖速度緩慢。發情的高峰在1~3月,懷孕期為105~107天,產仔於6~7月間。幼仔出生時有毛,哺乳期為42天。2~3歲後開始獨立生活,在外遊蕩,找到配偶、繁衍後代以後就組成了新的家族。
歐亞河狸的皮張具有細密、柔軟、暖和、結實、光亮、瀝水性好等優良特性,是高級裘皮原料,可製成漂亮、華貴的皮帽、皮領和翻毛女大衣。它的香腺所分泌的河狸香是一種名貴的香料,香度適中,香味耐久,被列為四大名香(麝香、河狸香、靈貓香和龍涎香)之一,是香料工業中使用最多的動物香。因此,歐亞河狸也遭到了人們的肆意獵捕,再加上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人類活動破壞了它的棲息地,使分布範圍越來越小,數量也越來越少。以蒙新河狸為例,由於20世紀60年代以來,其分布區的人口口增長十分迅速,土地被大量開墾,河穀林地遭到嚴重砍伐。農業灌溉的發展則使水源日益短缺,河水水位顯著下降,也使蒙新河狸的洞穴暴露,增加了天敵捕獵的時機。沿河兩岸的放牧活動,使樹木的幼嫩枝條難以生長,限製了蒙新河狸的食物來源。到20世紀80年代時,蒙新河狸在蒙古境內數量已經不足400隻,在我國境內則僅有100隻左右,隻有在少數極其偏僻的地區,才能見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