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十八、聞仲那被迫養成的雙重人格(1 / 2)

一部有爭議的的書,一個有爭議的作者,塑造出來一堆有爭議的人物形象,而聞太師就是這一堆有爭議的人物之一。

對於這個人物,有觀點認為:他忠心耿耿,可惜忠不分對象;神功蓋世,可惜用不對地方;他和薑子牙各為其主,難說褒貶.一個固執耿直的老頭?也有觀點認為:他貌似忠厚善良,老實巴交,實則狡猾奸詐,詭計多端,甚至蒙蔽了天下人之眼。各執己見,討論不休。分析各家言論,各有千秋,分析得也都是頭頭是道,各類邏輯思路也都比較清晰,但為什麼同樣的一個人卻給人不同的看法呢。

其實大家都被原著晃點了,誰也沒有看錯聞太師,誰也沒有分析錯,但為什麼結論大相徑庭呢,因為聞太師壓根就是精神分裂,他本身就是雙重人格。

且看無敵百度百科對於雙重人格的解釋:雙重人格是多重人格的一種,是嚴重的心理障礙。美國精神病大詞典對於多重人格的定義是這樣的:“一個人具有兩個以上的、相對獨特的並相互分開的亞人格,是為多重人格。是一種癔症性的分離性心理障礙。”

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雖然同一個體具有兩種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時間,隻有其中之一明顯。每種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記憶、行為、偏好,可以與單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對立。多重人格可以有雙重人格、三重、四重......,最多的可以達到十七重人格。其中以雙重人格相對多見,通常其中一種占優勢,但兩種人格都不進入另一方的記憶,幾乎意識不到另一方的存在。從一種人格向另一種的轉變,開始時通常很突然,與創傷性事件密切相關;其後,一般僅在遇到巨大的或應激性事件、或接受放鬆、催眠或發泄等治療時,才發生轉換。

簡單地說,雙重人格就是一個身體,兩種思想(嗯,類似於目前的一國兩製體製)而聞太師就是處於這一種狀態的一類人群。

書中交代過,聞太師“曾入名山,證修大道”。說明聞太師本人應該是信道的——首先要信道,然後才能得道。整個封神演義之中說的道就是天道,所謂的天道就是眾仙一直念叨的天命。這個天命,就是闡截人三巨頭確定下來的興周滅商基本政策,並且各巨頭都明確地向弟子們傳達了相關的會議精神。聞太師身為金鼇島弟子,或許不知道興周滅商的內幕,但他肯定知道周興商亡是天命,作為有著天命信仰的修行者,他也肯定知道所謂“天命不可違”“世事皆有定數”。所以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聞太師是知天命的。

然而作為一個知天命的聞太師,為什麼要做出保商伐周的逆天命的事情呢?雖然不難理解,但咱慢慢說。

眾所周知,聞太師是商朝的托孤大臣,紂王他爹帝乙老謀深算地看清楚了聞仲本質,放心大膽地把後代江山托付給了他——後世之中有個類似的情況就是劉備的白帝城托孤——此之謂信任,又可謂坑人,俗話說:龍生九子各不相同,誰知道你生個孩子是什麼德性呢?但是聞太師毅然是“輔兩朝君主,殫精竭慮、東征西討,鎮朝歌江山、穩殷商氣數,為人剛正不阿,甚有威望,紂王亦敬重”。可以想象,紂王他爹和聞太師之間的交情可謂之深厚。紂王對於聞太師來說,不僅僅是先皇托孤,更重要的還是故人之後。所以聞太師不但要保住殷商的江山,更重要的是要保住紂王這個人。所以前文我曾經說過太師發現紂王變了的時候,首要的表達是告訴紂王,我是你的臣子。

如果隻是一個單純的朝代丞相也就罷了,可偏偏聞太師還是一個修行者,還是一個先知,可以通過各類小道消息知曉天地動向。結果,有一天,他得知,依照天命,周朝當興,商朝當亡,紂王調戲女媧當殞命,那種無助鬱悶的心情讓聞太師的內心十分的惆悵和迷茫。順應天命助周滅商是天道使然,自己自當順天而為,但是就對不起紂王他爹的信任;要是顧全信義,其身為商朝托孤大臣,當盡心竭力輔佐紂王,興盛商紂剿滅周武,卻又是逆天改命之舉,難免報應不爽。

世人皆雲:紂王昏庸不可留,自當滅商助周。且看一看紂王真的是昏庸之主嗎?

剛登基,甚至說統治了商朝江山七年的紂王絕對是英明神武,輔佐的班底更是雍容華麗。紂王不是天生的荒淫無度,而聞太師對紂王忠心耿耿也是有道理的——故人之子出落得如此人才孺子可教,任哪一個托孤大臣都美得屁顛屁顛地慶幸自己押對了門。更何況紂王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蒸蒸日上——但就此來看,紂王絕對是明君一個。可惜好景不長,就在聞太師遠征北海反賊期間,紂王出事了,被巨仙們給陰了。